“大人,鬼怕火,应该不是鬼。”
绿林好汉也发现了,一直镇定自若的梁谷也怕鬼。
之前还笑话廖承宗呢。
大哥别笑二哥,都差不多。
梁谷定了定神:“本千户早就知道没有鬼,有什么可怕的?”
吹吧你。
“廖承宗,你在里面看到了什么?”梁谷装作什么也没发生过,问案情。
廖承宗说,山顶被挖空,建造了几个地窨子,像在锻造银子。
梁谷等人一点点往鬼火方向移动。
没人笑话廖承宗,廖承宗也不笑话他们,彼此就当做没什么都没发生过,心照不宣。
地窨子上面搭着木棚,用石头盖着,透过缝隙,能看见隐隐的火光,人影绰绰。
“是银水!”
梁谷招呼番子,冲进去把人摁住。
中途遇到阻拦,全都被番子劈死,控制了地窨子。
这山顶一共建了六个地窨子。
用来融化银子,把银锭化为方木形长条银方子。
“大人,找到很多条这样的!”
番子送上来一个长方子,细条的银子,一根大概有一斤重。
梁谷掂量掂量:“为何锻造成这样?”
番子押过来一个银匠,银匠哭着说:他们都是被骗来的,被关押在这里打造银子,谁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的。
“大人,您看着方子,想不想放在马车车架里的?”廖承宗灵光一现。
马车,分为马和车,用个套把马套上,而车架有两根杆,伸出去一截,马的后腿控制在车架范围内,方便操纵。
“找一辆马车来!”
梁谷才意识到,这山里找不到马车。
猛然抬起头:“谁也不许拿银子,这是官银,少一两,都得要追查到底的!”
“谁拿了,趁早放回去。”
“别给自己找不痛快!”
“咱们找到了官银,朝堂会大肆封赏的,皇爷不会吝啬赏赐的,前途和小命相比,你们自己选吧!”
却在这时,一个东厂番子小跑进来:“大人,有人从后山跑了,天太黑了,小的不敢去追。”
梁谷让人回去报信,同时清点银两,控制所有银匠。
朱仪收到消息,亲自上山。
“大人,卑职怀疑这些银方子,是放在车架里,转移走的。”梁谷用车架做演示。
把车架掏空,刚好把银方子藏在里面。
他厚颜无耻地将廖承宗的点子,据为己用了。
“如此麻烦,要用多长时间,才能把银子运走啊?”朱仪觉得这办法太笨。
梁谷抓了抓头发,不知道怎么接话,看向廖承宗。
廖承宗低眉顺首,也不吭声。
朱仪何等精明人物,立刻猜出梁谷冒功,也不戳破,给梁谷留几分面子,问廖承宗:“你怎么看?”
“回国公。”
“如今南运北送,需要海量的船支、车马运输。”
“是以车马运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您想呀,为何要把官银融化成银方子吗?”
廖承宗长篇大论。
朱仪皱眉:“别卖关子,拣重点说!”
廖承宗磕个头,继续道:“如今江西戒严,只有些许驿递能来回出入,只有将银子变成银方子,才能返回江西。”
“为何非要回江西?这劫银子的,就不能是湖北人?”梁谷不服气。
“千户大人,那伪造的假银子,只有景德镇的瓷匠才做得出来。”廖承宗道。
“那也不一定是江西,德化也能烧制。”梁谷觉得廖承宗推理没有根据。
可德化在福建,想调包银子,穿过的省份太多了,容易露馅。
“好,暂时不确定是江西。”
“姑且不谈。”
“只说这银方子,天下间最大的运输机构,就是中枢直管的驿递。”
“而自去年起,陛下拆分了驿递。”
“但驿递承包后,便落入地头蛇的手里。”
廖承宗娓娓道来:“而南运北送,车马川流不息,每日运送几根银方子。”
“量虽少,但架不住车马流动量大呀。”
“不消一个月,银方子就彻底离开湖北。”
“朝堂追究下来,也就查无可查了。”
若涉及到驿递的话,可就难查了。
去年皇帝就想清洗全国驿递系统,被俞山和俞纲被耽搁了,导致错失良机。
驿递每日奔波的车马,数以万计,若用银方子取代车架,顷刻间就能销赃。
还没法查销赃地。
“大人,只要清查黄石驿递的车架,答案自现!”廖承宗磕头道。
朱仪点头:“等年督抚到了再议。”
他是江西参将,在湖北没有执法权。
凡事都得和年富商量。
好在两个人交情不浅,他朱仪很会搞关系,年富缺重兵,他则大手一挥,送年富三万狼兵。
计相把银子清点出来了,大概有五万多两。
经过审问银匠,他们大概融化了七八十万两银子。
这一定是张善丢掉的银子!
可张善是如何被调包的呢?
朱仪让人把银子运去船上,计相全部归入帐上。
又等了一天,年富才到。
年富立刻下令,检查湖北境内驿递,尤其是车架,必须清查。
与此同时。
时间进入三月初。
户部已经给所有宗室,发放了路引、户籍,陆续登船离开了京师。
将两万多宗室全部移出京师,并妥善安置,恐怕需要一年的时间。
而留在北直隶就比较容易,安置在各个村子里,安家落户,分田分地分房子。
河南和山东也好安置。
远的甘肃、宁夏、辽宁、热河比较难安置。
至于安置吉林的,都暂时安置在辽宁河套里。
宗人府和户部联合办公,宗人府派许彬代理宗正,其实背后就是皇帝。
三月十五。
大朝会结束后,便在文华殿举行殿试。
朱祁钰第二次主持殿试。
他端坐在龙椅之上,龙案上摆放着进士们的试卷,放在最上面的是祁顺。
祁顺的试卷,是诸多考生中最惊艳的。
朱祁钰看完也觉得其人甚有才华。
但胡却认为,祁字,冲撞了皇帝的祁字,名次该下移。
朱祁钰不以为意。
后世认为八股文限制了明清思想,填鸭式答题,致使人思想僵化,但那可不是太祖皇帝的锅!
那是成化皇帝改的!
成化之前的八股文,内容活跃,文风不限,作答内容不限。
评判试卷也没有固定标准。
全看评卷官的经义水平。
好在都是朝中博学者担任判卷官,拣选出来的人才,都是文人中的精华。
但随着进入成化朝,科举就走向僵化路线,越来越僵化,导致科举是填鸭式教育,无法为中枢提供海量人才。
而明前期科举供应人才系统,是比较健康的,所以明前期人才井喷,中期逐渐凋零,明末期人才难寻。
上面,朱祁钰批阅奏章。
下面,进士们奋笔疾书。
殿试的题目,应该只有一题。
但今年皇帝别出心裁,出了两道题,一道题是治水之策,一道题是广惠教育。
都是对策题。
没有固定答案。
正常流程,皇帝只是露一面,最多呆一个时辰,就会离开文华殿。
朱祁钰却把奏章搬到了文华殿来。
在文华殿上处置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