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信反复复盘,是从林灏忽然污蔑和维开始的。
他走出大帐,海平面的晚霞灿烂。
庄芳挂在木杆子上,迎风摆动。
已经没气儿了。
不是他,能是谁呢?
想不通啊。
欧信不思考他,而是打算按名单抓人。
林灏口中,整个广东官场,就没一个好的,虽然有污蔑的可能性,但必须要抓起来严审。
还没办事,他就感受到了巨大的阻力。
他毕竟是将军,只会打仗,这种事该厂卫来办的。
此刻只能硬着头皮硬上。
先抓,再审!
再禀报圣上,请厂卫来办案。
而在京师,毛衣在民间快速传播。
羊毛价格水涨船高。
因为供货困难,导致毛衣价格居高不下。
朱祁钰不止没干涉。
所有厂卫审查后的商贾,都被送了张毛纺厂牌照。
持此牌照,可在全国各地开一家毛纺厂,免一年商税。
算是补偿。
这就导致了毛纺厂雨后春笋般开起来。
朱祁钰还让皇家商行公布纺织毛线的工序,让所有毛纺厂都学会。
京师地价高、人力贵,又有皇帝这只大老虎,鬼知道什么时候就被割一刀。
所以,他们看中了天津三卫。
天津三卫设在三角淀岸旁,原直沽。
之所以选择此地,一是此地近海,万一北方来敌,可以随时装载上船就往南方跑。
二来是距离京师近,能在京师做生意,还免于被皇帝收割。
三来,则是靠海的地方,方便运输,降低运输成本,至于海盗嘛,懂得都懂。
大批商贾挤到天津三卫办厂。
朱祁钰干脆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把直沽、大沽、北塘,卫河沿线的所有土地全都划给天津。
撤天津三卫,改为天津卫,简称天津。
天津三卫移一卫屯守大沽,在大沽修建炮台,防范倭寇。
“陛下,为何要设天津?”
养心殿里,喝茶的胡觉得多此一举。
“老太傅,您发现没有,近来京师空间逼仄,夜间空气污秽,黑烟滚滚。”
“再拥挤下去,整个京师怕是要爆炸呀。”
朱祁钰苦笑:“说到底,都是朕的错。”
“强迁天下商贾,强迁诸王及其姻亲,强迁江南文人入京,又征召民夫修缮紫禁城。”
“导致京师人口高达四百多万!”
“先不说粮食,就说柴火都不够烧啊。”
“不知道今年要冻死多少人。”
朱祁钰叹了口气:“朕做事太急了,才有此祸啊。”
胡跪在地上:“陛下所行所作,皆是为国为民,不曾有半分私心,您圣神文武,上天必受感化,求陛下万莫自责。”
“当初老太傅就劝朕,是朕着急了呀。”
朱祁钰让他起来,苦笑道:“所以,朕要在天津,再设一大城,分担京师压力。”
胡看着地图:“为何选天津呢?天津距离京师太远,又靠海,很难发展起来的。”
为难大明的除了北方胡虏,还有倭寇、海盗。
海边是非常不太平的。
朱祁钰站起来,指着京师、香河、武清、东安。
“您看,朕打算沿线建一批大城。”
“发展商业。”
“这样一来,京师就和天津连成一条线了。”
朱祁钰笑道:“等靖清海盗,朕就重新用海运从南方运粮,而天津,就成为最重要的一环。”
“这样一来,运河的压力减轻,海运河运并用,就不必年年耗费巨资,梳理运河了。”
“也是这些商贾跑去了天津,不然朕也不会匆匆建天津的。”
王也站起来,站在地图前,指着大沽:“若发展天津,必在大沽和北塘设下炮台,防备海盗。”
“天津三卫,您可移两卫,填充大沽和北塘。”
“留下一卫,屯守天津即可。”
“还要练水军,起码不让倭寇上岸造次。”
朱祁钰颔首:“就依王爱卿之言。”
“诸卿,李秉和陈泰给朕一个大惊喜啊。”
他让冯孝把奏章拿来,给重臣们看看。
今天外面下了一场冻雨,到中午了,雨还没停。
就取消了早朝,在养心殿奏事。
于谦生病了,今天没来。
养心殿里很暖和,火炭烧着,都穿着毛衣毛裤,手里捧着热茶,暖洋洋的。
胡看完后,逐一传阅。
“陛下,这石灰咱们一直在用呀,有什么特殊之处吗?”胡诧异道。
陈泰这位建城高手,又改良了古代水泥。
其实,初代水泥,早就在明初就广为使用了,明朝修建城池、长城,都用石灰弥缝。
洪武朝用石灰、秫粥增加城砖和条石之间的凝固度。
“老太傅,您仔细看看。”
朱祁钰笑道:“因为夫役陆陆续续返乡,城池暂停修建,陈泰闲来无事的时候,就琢磨这石灰配方。”
陈泰用黏土和煤渣、陶土碎片等等,配以生石灰,调制成糊状。
再用火炕烘干,碾磨成粉。
石灰粉就制成了。
但这样的石灰粉凝固过快,他就加入糯米和石膏粉,延缓凝固速度。
新一代石灰粉就制成了。
可以算是水泥,但不是工业水泥。
只能是原始版的。
“这个陈泰倒是有才华。”王赞叹道。
“传旨,陈泰制作石灰粉有功,赐铜符一枚,表彰嘉奖,令其再接再厉。”
朱祁钰破例赏了一道铜符。
胡却道:“陛下,是否恩赏过重?”
“千金买马骨!”
朱祁钰道:“而且,建城、修路是重中之重,大明想永远控制漠北,就一定要控制好道路。”
“陛下所言甚是。”
胡轻轻点头:“但这种石灰粉造价甚高,只能用于弥缝,不能修路,太贵了,负担不起呀。”
“老太傅莫急,经验是要慢慢积攒的,过些年自然会厚积薄发。”
说到这里。
朱祁钰站起来,走到地图前:“诸卿,很多古城都消失了呀!”
“曾几何时,代表着华夏辉煌历史的城池,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了!”
“朕每每看地图时,都觉得十分可惜。”
“你们看,这里是丰宁,这里是承德,这里设赤峰。”
“朕打算在赤峰往北。”
“几条河交汇的地方,重建邺城!”
“邺城乃是齐桓公初建,三国故地,六朝古都,却毁于隋文帝之手。”
“历史原因朕也不想多说了。”
“原址没必要再建,图耗民力,没有意义。”
“朕打算在此地,兴建邺城,在此重建邺都,再现曹魏繁华!”
他选的地方是赤峰往北。
过了翁牛特旗,叫扎鲁特右旗的地方。
“陛下,在如此荒凉地方重建邺城?”
王忍不住了:“邺城乃华夏重镇,却跑到草原上去了,若后人看史书时,岂不造成混乱?”
“曹魏建都于草原上?”
“那曹魏是汉族呢?还是草原民族?”
“华夏历史究竟发源在哪呢?”
这话让人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