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帝不去想他老人家,他在思索,如何让自己的儿子,走世祖皇帝的道路,光照大明百年,皇位再传承百年。
世祖皇帝,已经成为大明所有人心中的符号,他的名望已经超过了太祖、太宗两位皇帝。
万历帝很清楚,张居正在隆庆九年之前,一直想用责任内阁制,取代皇帝制。
可他失败了。
都是因为世祖皇帝给后人留下的遗泽,在他死后百年时间里,没人能篡了大明国祚。
所以,再启用张居正的时候,他眼睛是盯着张居正的,他这位师兄可不是一个服输的人,他一定再会冲击皇帝制的,只是不知道他会用什么办法来冲击。
转眼到了万历十一年,大明战后复苏势态良好。
中间和周国打了一场海战,大明以微弱优势取得胜利,大明重新君临太平洋,成为太平洋上霸主。
大明从宋国和郑国租借了一个贸易港口,用来发展大洋洲贸易。
其实是为了压制周国和国。
而在万历十二年,大明与北美诸国打海战,战败,大明对北美的控制权变松。
同年,大明联合诸国,用经济手段制裁北美诸国,并离间诸国。
万历十三年,大明在非洲租借一个永久军事港口,逐渐掌控非洲。
大明对世界的统治,愈发稳固。
从万历九年开始,大明就恢复了对世界的管制,这次管制,主要是经营各洲要害岛屿,建立军事港口,布置重兵,监视世界。
除了波罗的海和北美太平洋地区海战失败,大明对其他地区的海战,仍旧胜利。
张居正始终认为,三战必然要发生,三战是大明统一世界的战争,一定要将战争主动权控制在大明手里。
所以,监视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在世界设立军港,是世祖皇帝提出来的,宪宗皇帝身体力行,但孝宗和武宗皇帝都认为徒耗资源,不愿意投入大量资源。
中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大明都没得到好处。
张居正认为,就是因为大明对世界的监视松懈,才给了其他国家可乘之机。
如果大明的军港,能及时传递信息回国,战争不可能波及到大明本土上来。
所以,张居正再次秉政之后,万历朝,大明倾注海量资源,进入全世界军港之中。
张居正还有一个战略布局,就是炎海布局。
他非常佩服世祖皇帝的战略眼光。
景泰朝,世祖皇帝就提出在炎海内部填海造岛,缩短大明本土距离婆罗洲的距离。
可后世之君无人在乎这一点,都认为浪费资源。
所以沿海的填海工程,景泰七十年之后就废弃了,朝廷不肯投资了。
两次世界大战,婆罗洲沦陷两次,恰恰说明大明距离婆罗洲太远了,员到军舰无法救援。
张居正这一生,最佩服的一个人,就是世祖皇帝。
因为世祖的很多战略级眼光,到今天都应验了,他的很多奇思妙想,世界过去八十年后,都一一应验了。
可是,当时提出来时,朝廷都不太重视,后世之君也不重视。
可藩国有人听了。
所以两次世界大战,大明处处受制,就是因为没听从世祖皇帝的战略思想。
他的战略思想,张居正佩服至极。
炎海填海。
如果前八十年一直在填海,大明就拥有非常多的战略级别岛屿,随时能驰援婆罗洲,婆罗洲不至于两次沦陷。
包括吕宋,吕宋也不至于被干翻。
所以,从万历九年开始,大明又开始在炎海填海造岛了,主要是修建军事港口,用来防备婆罗洲叛乱。
张居正还给整个东亚收口了,像棉兰老岛、苏拉威、爪哇、苏门答腊岛,都成为了大明领土。
的确,这几年是拖累。
可从战略眼光看,大明南方海域将再无缺口,婆罗洲也不会二次陷落了。
但是!
如果炎海不造岛,其他地区还会陷落的。
这是地理环境决定的,大明京师,距离最远的爪哇,5300公里!
这个数字多么可怕呀。
就算有高速飞机,也需要一天的时间才能抵达。
实在太远了。
而整个炎海,是长条形的,茫茫无际,若没有小岛引路,军舰都可能迷路,有雷达都没用。
而炎海,可是大明内海呀。
往南还有2000公里的距离,这么长的距离,海洋上存在很多荒岛,雷达都容易迷路。
所以,大明在沿途造岛礁,给军舰指引方向。
造岛,是张居正内阁时期的国策之一。
短小的一张,这都有地方被删,呵呵……晚上不一定了啊,有就发了,没有就零点一起发。
五一快乐,作者继续爆肝~
加群 927283491
(本章完)
第472章 战后复苏:电脑的诞生(三)
万历十八年,世界第一台电脑诞生。
研究电脑的用途,是为了航天器,研究电脑也是意外,研究成功,更是一个意外。
大明能走在时代的前沿,主要靠释放人的天性。
更注重人的内心追求,而非机械化读书;更注重人才的精神需求,而非物质要求;更注重自由的天性,追求内心,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吃一样的饭,做一样的事。
有的人,学习是为了找工作。
有的人,学习是兴趣。
很显然,兴趣学习的人取得的成就会比前者更高。
大明在基层教育上,就采用这个方式,追求学生的人生价值,而不是逼着孩子们去学习书本,去考试。
一个学成的工程师,去当水泥工,也不会受到全社会的指责,不会产生工程师就是高高在上的,水泥工就是低人一等的错误价值观。
学习、工作,是人身自由。
别人没有权力干涉任何人的自由。
工程师为什么不能当水泥工?
羞耻吗?
那水泥工为什么能做水泥工呢?
学习的目的,是获取知识,而不是获取工作。
这是一个本末倒置的问题。
工程师厌倦了职场上的勾心斗角,愿意去做吃苦赚钱的水泥工,哪里羞耻了?
所以,他不需要迎接来自社会各界的异样眼光,其他人没有决定别人人身的权力,这就是自由。
水泥工,同样不应该受到社会的嘲笑,水泥工也是靠双手吃饭,哪里羞耻了?
从景泰朝至今,大明教育的核心,是先做人后做事。
社会上有没有良好的公序良俗,要从教育开始的。
一个小镇做题家,永远不可能获取学习中的快乐,他学到的知识,只是为了考试而已,不可能受益终身的。
可不是所有孩子都对学习感兴趣的。
那么就需要学校,放大孩子们的天赋,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的孩子就喜欢搬砖,他搬砖说不定就能搬出一个年薪百万;有的孩子喜欢足球,谁敢保证他就不能成为足球明星呢?
这是大明教育的底层逻辑。
放大孩子的天赋,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可一定有孩子会说,我选择躺平。
抱歉,大明没有这个选项。
正德朝,民间就有大量啃老现象,朝廷就提出禁止年轻人啃老的条例,并且疏离亲情关系,让人与人变得独立。
这东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大明的宗亲关系根深蒂固,走亲访友根深蒂固,亲族体系根深蒂固。
想彻底改变,最少需要二百年时间。
但是,啃老是万万不行的。
家庭可以互相给爱,但不能给钱。
给钱的亲情就变质了,只要一个孩子到了应该工作的年纪,就必须工作,这是大明近五十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
而底层教育逻辑,落脚点就在这里。
培养孩子的独立动手能力、独立自主能力,挖掘孩子的天赋兴趣。
再改变社会生态。
首先就要打破官本位政治体制。
大明是封建国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当官肯定是社会最高的阶层。
但在正德朝,却在打破这个理念。
首先,就打破了官员必须和百姓一样,出现在大街上,不能前呼后拥,专车接送之类的特权。
其次,打破了官员和百姓的传统阶层,灌输平等理念。
直接告诉百姓,官员和你,没有任何区别,不要奉行官员高高在上的理念,这是错误的。
其三,收回官员的特权,要求官员和百姓一样在街头行走、吃饭,正常和百姓接触,且不享受任何特权。
其四,官员做出表率,打破所谓的社会职业歧视,全社会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拥有自由的选择婚姻、职业的权力。
等等几十条。
核心思想就是,清洁工并不比布政使高贵,一个学术专家放弃学术,去摆地摊,绝对不会遭到社会歧视。
因为职业的选择,是发自本心的,而不是根据形形色色的眼光,来决定的职业选择,这是错误的择业观。
正德皇帝被踩进泥里,和这些所谓的禁令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