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1528节

  景泰六十二年,太学内要成立商学院。

  景泰六十三年,皇帝提出对太学、大学进行综合实力排名,对于前十名进行奖励制度。

  奖励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书馆、宿舍环境改善、专利优惠政策等等。

  其实是鼓励学校间良性竞争。

  大明教育是覆盖全明人的,大学近两千五百所,看着很多,其实是远远满足不了大明30多亿人口的学习要求的。

  大明完全有能力,再开一千所大学的。

  但中枢迟迟没有开办。

  主要原因是师资力量不足,朝廷脑袋一拍,办一所大学很容易,但想办一所质量上佳的大学,是做不到的。

  品学兼优的优质老师,找不到。

  所以,大明是每年两三所大学的速度增加。

  除非对大学老师的审核放宽松,大学就会多很多,但中枢不愿意。

  大学是学技术的地方。

  而技术优秀的工人,都去工厂做工程师了,赚得多呀,大学花一万元请,人家工厂肯花两万、三万。

  让进士来当老师,他们也不会技术啊。

  反而太学不缺老师,小初高都不缺,就大学缺,只缺技术型老师。

  所以,在景泰五十一年时,中枢提出,技术人员返回大学任教计划,吸引了一批技术人员任教大学。

  这才使得大学数目年年扩张。

  景泰六十三年,皇帝提出,优秀工程师可兼任大学老师职务,单独招一个班主任,然后请工程师担任科任老师。

  朝野上下反响热烈。

  都觉得皇帝过于迁就工程师了,就强令他们回学校任教便是。

  当然了,这些工程师能否经过道德测试,顺利成为老师呢?

  这个问题经过几次讨论,只能勉强同意。

  但这种兼职老师,只能叫客座老师,是外聘老师,课堂上只准教授技术,其他的话不许说,在校外也不算是老师。

  反正进行了多方面限制,主要是担心校外不良风气,污染大学良好的学习氛围。

  并支持优质教授,全大学讲课。

  这项决议通过,中枢决定今年挂牌790所大学。

  班主任则由理论研究的老师来担任,并要负责学生的心理建设,以及对客座教师的监督。

  并开设心理课程,让学生有分辨社会的能力。

  中枢预计,以大明的体量,市场上需要7000所大学,1500所太学,100所国子监,才能容纳所有学生。

  从今年开始,中枢会持续增加学校建设。

  预计二十年内,完成目标。

  现在的大学,体量很大的,一个班的同学,比高中还挤,多的一个班能超过二百人。

  老师都得站在中间讲课,不然前后都有学生听不到。

  一个年级,有五十个班都不奇怪。

  大学老师是很忙的,工作时长都在八个小时左右。

  景泰五十六年,大明最忙女教师,一个人带了十七个班,节假日无休。

  在大明联欢会上,被邀请担任现场嘉宾,中枢对她进行表彰。

  大学人满为患,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严重下降,导致学生们毕业后,都要在企业里培训六个月以上,才能上岗。

  不是学生不努力,而是学校人太多了,听课状态很差。

  这个问题,从景泰五十年时候出现的,一直在解决,效果一直不好。

  随着高考生越来越多,大学人也越来越多,老师却越来越少,愿意留校当老师的人,根本不多。

  今年,只能被迫用这种办法。

  这会使得大学教学质量下降,老师道德水平下降,甚至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引入大学。

  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很不利的。

  之前中枢还试过,提高大学老师的福利待遇,但应聘者寥寥,这不止是钱的事,因为中枢给老师定的标准太高了。

  不是谁都能当老师的,道德标准太高。

  这就造成了大明老师作风算是优良的,好老师是很多的,弊端就是好老师太少了。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非技术型老师都不稀缺,像历史、生物、地理老师都很多的,甚至金融老师也不缺。

  就缺技术型老师。

  中枢还试过放弃技术型老师,结果那一届学生失业率最高,他们没有大学基础夯实,无法适应企业的技术要求。

  然而,像政史地这样的学科,是毕业就失业。

  理化生就不一样了,人家是技术型人才,毕业了就是香饽饽,但这种技术型人才,得有技术型老师教啊。

  这就造成了,理论型老师供大于求,遍地都是,技术型老师,哪都稀缺。

  本来,大学瞄准了那些退休的技术型人才,可企业会返聘他们啊,他们最终还会选择企业。

  所以,中枢只能降低道德标准,引进技术型人才进入大学。

  但这种老师必须得到监督,在学校不能言谈除了学习之外的事情,更不许教学生校外的生活习性等。

  大明对学生的保护,可谓到了极致。

  (本章完)

被审核了

  等明天吧

  (本章完)

第390章 大明版最强大脑(元宵快乐)

  随着欧洲瘟疫横行,一批批之前不愿意移民大明的学者,为了逃避瘟疫,选择移民来大明。

  德法诸国不愿意放弃,却遭到大明军舰炮轰。

  最终经过谈判,大明支援欧联体一批特效药,以及一些经济支持,诸国才同意放人。

  他们被安置在新加坡附近的雕门岛上。

  妥善治疗后,才被运回内地,各个部门筛选后,把他们安置在各个科研院,三年观察期,通过观察则可入籍。

  若无法通过观察期,基本就会被秘密处决。

  大明像个容器,各国人才,大明都如水般吸入,入籍就能同化,如果无法通过入籍,那么就证明这个人是坏分子。

  皇帝之前心思诡谲,总防着其他人种。

  但近几年,都习惯了,定居西域的大老黑,给皇帝上了生动的一课,在维护传统文化上,他们是真用命啊。

  这些黑人,主要来源于奴隶,立下功勋后入了明籍,成为明人。

  多定居在西域、青海、宁夏、蒙古、三缅等边疆省,总人口在120万左右,民间应该还有一些黑女做大户人家的妾室,黑肤人口在200万左右。

  但这些人,诡异地成为大明死忠。

  新文化运动他们极力反对;毛笔与钢笔之争上,他们极力维护毛笔;捧老皇帝上神坛时,竟有上百黑人自杀,请求皇帝不要退位。

  老皇帝刚开始是懵逼的,刘健跟老皇帝说,大明如今容纳各族,各族百姓真正拥护的人是您。

  因为您真的平等对待各族,各族百姓认为,在大明能获得平等公平的工作机会,都是您的缘故呀,所以担心您退位后,他们的利益无法保证。

  还真别说,朱祁钰在这一点上,真是有信用。

  说是允许夷人入籍,只要入了明籍,就一视同仁。

  甚至,他每年都会下圣旨,声称天下明人一律平等,不分肤色。

  这可不是说说的。

  奴隶转为明籍的大老黑,在民间是真心能感受到皇帝说的平等,起码诉讼是平等的,他们只要敢打官司,皇帝就给他们做主。

  景泰五十四年,民间闹得沸沸扬扬的退婚案,就是一个三代黑人,被女方骗婚,女方收了彩礼,却不予退还,这件事闹得非常大,最后上升到了肤色问题。

  皇帝直接下了圣旨,重责民间歧视风气,畅言明人一律平等,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更没有肤色之分,只要是明人,就是一样的平等!

  从那之后,每年皇帝每次讲话都会说平等两个字。

  白人受到的歧视,比黑人少。

  大明境内的白人很多,若男女都算在一起,超过八千万,女子占比在七千五百万左右。

  混血的就更多了,混血已经第三代了,长相更加趋向于明人了。

  景泰三十年前,民间是很歧视混血儿的。

  随着皇帝纳了六个混血妃子,接连诞下龙子龙女,民间这种声音才逐渐变小。

  不止皇帝纳,所有皇子都纳了。

  以景泰三十年划分,之后民间歧视的声音越来越少。

  到了景泰六十年,诡异的出现了,三代混血后,竟变得特别好看,不知是民间审美改变了,还是接受了混血儿。

  民间声音转变,和朝廷政策息息相关。

  因为很多白女,被皇帝硬塞给朝中群臣,逼着他们生混血儿,别人家孩子你们不心疼,你们自己儿女难道也愿意被人辱骂吗?

  所以,混血儿的风评正在变好。

  只要有心人,就会知道,最支持混血的就是皇帝,所以,这些混血儿是最支持皇帝的。

  可不止就明白混血,也有黑白混血,明黑混血的。

  大明发展五十多年,已经出现了三代混血,血统已经不太看得出来了。

  不止肤色混血呢。

  国内也在不停混血。

  皇帝纳了各个民族的女子,都诞下了皇子,这就促成了各个民族的大融合。

  像那些占领区,说是赶尽杀绝了,那可能吗?

  肯定有很多人存活下来的。

  他们不也得跟明人混血嘛,混着混着就变成了明人。

  尤其交通工具变得愈发便捷,务工潮一波跟着一波,再一次促进了区域混血。

首节上一节1528/17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