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1374节

  就说印度的书籍,对大明医学、数学的发展,都有显著提高。

  那些文物就别说了,充实了内帑,又在民间掀起印度热,促使民间有舆论,让朝廷攻克印度。

  还有他带回来的这些人才,能丰富各行各业。

  一路走进紫禁城。

  这些印度人是不能面见皇帝的,他们被安置在一处。

  很显然,到了京师,他们受到的待遇直线下降,这些年大明吸纳很多西夷人才,鸿胪寺见怪不怪了,也没有什么特殊待遇,只是让他们等待即可。

  陈嘉猷则随着谢迁,去养心殿。

  他心中十分迫切,马上就要见到皇帝了,这十二年,这一路上,他有太多话想跟皇帝说了。

  进入养心殿,看见正在批阅奏疏的皇帝。

  “臣陈嘉猷奉命归来,敢问圣上安!”陈嘉猷恭恭敬敬,三拜九叩行大礼。

  朱祁钰放下奏疏,看着皮肤黝黑,声音坚毅的陈嘉猷,脸上露出欣慰之色:“朕安!”

  “你儿子在国子监,成绩十分优秀。”

  “朕问过他,他说他想继承你的志向,为大明出使各国。”

  一说家人,陈嘉猷泪奔,他一离家就是十二年,他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

  “臣谢陛下关怀臣家。”陈嘉猷痛哭。

  “你母亲身体也好,朕让太医院随时盯着,你在国外为大明效力,你的家人,朕就要保护得好好的。”

  陈嘉猷泪崩。

  “好男儿志在四方,哭什么?”

  “若被家业牵绊,当什么大丈夫!”

  “起来!”

  朱祁钰道:“你在印度做的非常好,朕很满意,大明也很满意。”

  “等朕拿下印度的时候,就为你建造一座印度最大的庙宇,让印度人世代供奉你。”

  “死在印度的大明军官,也不必担心,朕早晚派兵拿下那里,让他们世代祭祀我明人。”

  朱祁钰把他拉扯起来:“站好了,朕看看你。”

  陈嘉猷擦擦眼泪,弓着身体,保持着人臣礼节。

  朱祁钰拍拍他的肩膀:“还行,身体还不错,一路从印度回来,有什么感想,跟朕说说。”

  他让人上茶,跟着也坐在臣子坐的座位上。

  陈嘉猷坐在对面:“陛下,十二年了,微臣回到大明,恍如隔世,大明的一草一木,微臣都不认识了。”

  他把一路走来看到的一切,都说了一遍。

  “那印度人倒是好瑟,那个陈四妹有点意思,敢嚷嚷着抠了他眼珠子,这是个好女人啊。”

  朱祁钰道:“朕就怕女子不肯出家门,但看到有陈四妹这样的辣妹子,朕就欣慰了。”

  “能先走出家门的,肯定是这些辣妹子,然后才是那些性格软弱的女子。”

  “朕要继续加大力度,鼓励女子走出家门,创造幸福生活。”

  陈嘉猷不懂,为什么要让女子出来?

  “你说呢?”朱祁钰反问他。

  陈嘉猷不懂啊。

  “因为劳动力不足呗,大明生活用度的缺口巨大,以前是小农经济,生产出来的产品很少又不耐用。”

  “随着工厂的普及,百姓开始习惯去商场去买东西,而不是自己去做。”

  “工厂自然就缺人了。”

  “不止缺男人,最缺的是女人。”

  “原因,就是女子心灵手巧,做事情更加细节化,成品率高。”

  “而且很多工作都适合女子做,比如医者,给孩童开蒙的老师,裁缝绣娘等等,都需要女子的力量。”

  “所以,朕不遗余力的鼓励女子走出家门,男女平等。”

  朱祁钰真诚道:“甚至各行各业,都需要女人的力量,女人心细手巧,男人是比不了的。”

  陈嘉猷明白了,可中枢不遗余力的提高女子地位,未来也是祸患。

  “怕什么?以后的事,交给后世之君去解决。”

  “朕现在要做的,就是让女子走出家门,和男子一样,承担社会责任。”

  “未来,朕还会鼓励女子当官。”

  朱祁钰道:“女子有了勇气,才能愿意嫁去边疆省,你不知道,边疆省都娶外夷当媳妇,对明女渴求极了。”

  “今年移去东北的几百万人,带着媳妇的也就一百多万,有三四百万光棍。”

  “各国进献来的美人,朕都送去东北,赏赐给将士了。”

  “内地明女太多,边疆省明女特少,根本没法平衡。”

  陈嘉猷明白了。

  皇帝提高女子地位的原因,一是工厂需要女工;二就是边疆需要女子移民过去。

  中招了,发烧了,不知道是甲流还是新冠,反正发烧了

  (本章完)

第348章 大明有变废为宝 点石成金的能力,为什么要停止开拓?

  “大明人口超过五百万的城市,北京、武汉、南京、上海、苏州、扬州、常州、广州、深圳、香港十个。”

  “人口过二百万的城市,沈阳、天津、真定(石家庄)、保定、开封、南阳、济南、青岛、太原、大同、潞州、安邑(运城)、长安、延安、凤翔、南郑、兰州、成都、重庆、长沙、桂林、南宁、州、交州、新益、珠海、潮州、厦门、绍兴、湖州、镇江、合肥、江宁、凤阳三十四个城市。”

  “像哈尔滨、长春、承德、福州等地,都逼近两百万人口,人口不受控制地向城市移动。”

  朱祁钰道:“朕也头疼,人口高度集中一个城市,弊端极大。”

  “不说其他,就是粪便处理,负担都是极大的,像南方诸多城市,下雨之后内涝,每年都会淹死很多人。”

  “但城市里的人实在太多了,怎么也赶不走。”

  “以前叫城池,以防御为主,所以叫城池。”

  “现在城池以坊市为主,只能叫城市了。”

  “还诞生了市民阶级,他们不从事农业劳动,依靠工厂、经商为生。”

  “可供应城市的米粮,可是从印度买回来的,中枢又严格控制价格,导致很多粮商罢工,不愿意做粮食生意。”

  “户部、财部都派人了解过,做粮商确实不赚钱。”

  “若是米粮价格提高,城市人口压力变大。”

  “而人口高度向城市集中,导致民间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像江南竟出现土地撂荒的罕见情况。”

  “中枢费劲巴力的去买粮食,国内有土地却不种粮食。”

  “朕有什么办法?”

  朱祁钰深表无奈:“南方不比北方,粮食储存极难,成本自然是高的。”

  “阁部重臣竟想引入外来人口去种植粮食。”

  “被朕驳斥了,大明军将流血流汗,不是给外人创造美好生活的!”

  听见皇帝抱怨的话,陈嘉猷觉得头大。

  好日子才过几年啊,百姓竟堕落成这样了?

  主要原因是放开奴隶。

  普通百姓家里都养着一到两个男奴,用来种地,小地主家里都有十几个,女奴恨不得凑出一个万国拼盘。

  朱祁钰都担心,国内爆发农奴造反,然后反客为主,变成五胡乱华。

  国内看似三亿人,估计有一亿奴隶在民间生存,其实是四亿人刨食,汉人比例被稀释降低。

  甚至民间还出现了一种情况,偷偷让奴隶生子,然后让奴隶的儿子替代自己的儿子去服兵役。

  陈嘉猷咀嚼皇帝的话,这是考校。

  回答结果,决定着他的仕途。

  “陛下,种地是天大的大事。”

  “微臣以为有三个原因,让百姓不愿意种地了。”

  “其一,是奴隶的使用,人皆有惰性,过度依赖农奴,不愿意劳动,贪图享乐,自然人口往城市移动。”

  “其二,因为大明日子安逸,人皆是短时动物,很少人居安思危,中枢强压米价,导致民间不珍惜米粮。”

  “其三,陛下对百姓太好了,所以百姓认为可以欺辱中枢,打着歪算盘琢磨着怎么占朝廷便宜,心思用歪了。”

  他的见解倒是独特。

  朱祁钰面无表情,听他说下去。

  “微臣有四策,请陛下细听。”

  “其一,中枢提升粮价和房价,用房价控制人口,逼人口倒流,粮价、油价、肉价也提升,让百姓生出城市居住不易的念头。”

  “其二,加强移民,中枢对土地数量严格划分,数量不够的,全部移去新地。”

  “其三,中枢对农业进行补贴,增收城市居住税,这笔税补贴给农户,让农户收入,略高于商贩、工人收入。”

  “其四,严格控制民间奴隶数量,开始向民间征奴隶为役,把奴隶累死在民间,快速减少奴隶数量,并提高奴隶售价,让普通人家用不起奴隶。”

  这个陈嘉猷,本事没落下啊。

  朱祁钰脸上露出满意之色:“接着说。”

  “微臣以为,人口向城市高度集中,有大坏处,但也有小益处。”

  “人多力量大,人口集中,就会诞生高度发达的商业,手工业、制造业等密集型工厂,也会降低人力成本。”

  “而中枢对工厂是大力扶持,您也希望用机械替代人力,进而解决土地撂荒等问题。”

  “所以,能否找到一个支撑两者的节点?两全其美?”

  “中枢能否回购一批土地,然后成立垦殖公司,雇佣一批城市劳动力,农忙的时候,就雇佣一批人去皇庄垦殖,农闲的时候也不用开工资,这样一来,一年能节省两到三个月的工资。”

  “而这些人还是城市人口,城市闲置人口能赚到钱,也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

  朱祁钰愈发欣赏他:“你在印度这些年,没浪费时间啊。”

  “微臣一分一秒不忍浪费,这些年虽看不到大明书籍,却将印度书籍基本看完,是以有些粗浅见解,请陛下勿怪。”陈嘉猷笑道。

  “你这个办法很好。”

首节上一节1374/17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