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1277节

  仅景泰十一年,就死了76万奴隶。

  如今奴隶稀缺,治水司请中枢不要大搞屠杀,把奴隶运到黄河上来。

  “追进度,也不能这么用人啊,那都是朕的钱啊!”朱祁钰咬牙切齿,连仲是真不给他省钱啊。

  冬季,治水司也不歇着。

  冬季在南方治水,勾连水道、清理滩涂、炸毁礁石等等事情。

  冶铁司也喊着稀缺奴隶,请中枢多运奴隶到铁厂。

  以前不用奴隶,死的就是明人了。

  皇帝心疼百姓,就用奴隶顶上,但花的是皇帝的钱。

  朱祁钰看完治水司和冶铁司的奏疏,提笔在奏疏上重批。

  批完之后,又打开工部呈上来的奏疏。

  工部把景泰十一年的全部做工情况,全部写了出来。

  朱祁钰凝眉:“修缮宫中?这是什么款项?”

  “皇爷,是安装宫中玻璃呀。”冯孝提醒。

  “怎么花了17万?这么多吗?”

  “皇爷,奴婢倒是知道一二,因为京中做工工钱高了不少,毕竟现在京师百姓都富了。”

  “那也有点贵了,让户部查查,装个玻璃花这么多钱?”

  朱祁钰有时候特别大方,有时候又特别抠。

  “奴婢遵旨。”

  看了一下午奏疏,朱祁钰站起来活动活动身体。

  趁着皇帝休息的间隙,冯孝道:“皇爷,淑妃娘娘打发来问了,请您去永和宫?”

  “哦?谈妃可是对印度医书有独特的见解?”

  朱祁钰来了兴趣:“让永和宫准备膳食,朕去永和宫用膳。”

  说着,就乘坐御辇去永和宫。

  谈允贤此刻正在拿着笔,写写画画,身边有几个徒弟在侍奉笔墨。

  闻听皇帝来了,立刻放下笔,起身跪迎。

  “说了不用行礼了,快起来。”

  朱祁钰先在暖阁呆了一会,去了身上寒气才进来的,看见她案上的笔墨,问道:“可是在研读印度医书?”

  “什么都瞒不住陛下。”

  谈允贤示意伺候膳食,刚要去饭堂,朱祁钰摆摆手:“就在这吃。”

  她让人端过来。

  “陛下,华佗身死,青囊经失传,是我华夏医道憾事。”

  “这印度医书,却对外科有着独到的见解。”

  “臣妾读完,虽茅塞顿开,却半信半疑,就说这输液,往血脉里面扎东西,万一出事怎么办?”

  谈允贤将医书中的一些不懂的内容,誊写下来。

  打算请老太傅来,和老太傅钻研一番。

  “可知酒能消毒?”朱祁钰问她。

  “当然知道,军中皆配备烈酒,是为消毒之用。”谈允贤回禀。

  用酒消毒已经有很长时间历史了,大明用的十分熟练了。

  “一样道理,输液之后也可消毒,就不会出病了。”朱祁钰坐下用饭。

  “陛下,臣妾说的是往血脉里面打东西。”

  “朕觉得无妨。”

  朱祁钰慢嚼细咽:“不如这样,找几个奴隶,试验一番就好了。”

  “可这,怕是会让民间恐惧,朝野之中怕是也会弹劾不断。”谈允贤担心自己的名声,她毕竟有两个皇子,马上就有第三个了。

  “你别做,让太医院的人去做,大明奴隶多的是,想要哪国人就抓哪国人来试。”

  朱祁钰对现代医学十分垂涎。

  因为他怕死啊。

  “陛下,这印度医书中和华夏医书一脉相承,但有的地方又相悖,比如这里……”

  谈允贤拿出标记的纸张,给皇帝看:“您看这里。”

  (本章完)

第324章 景泰十二年,新增一省

  “剖腹产、白内障摘除、结石摘除、截肢等手术方法,但臣妾看方法简陋,可能是翻译的词不达意。”

  朱祁钰发现,谈允贤记录中,竟有整容手术的记载。

  在患者颊部或前额切下一块皮肉,但不完全分离,再划开鼻子的部位嵌入,待生长后再与原来的部位分离,这是垫高鼻子的手术。

  “我华夏医学中的手术,多用于军中,截肢等手术。”

  “但臣妾在宫中藏书中的蒙元医书里,却见过用麻醉剂手术,似乎大食人更精通麻醉手术,成吉思汗身边就有很多外科手术高手,但如今大明精通的已经不多了。”

  谈允贤没敢说不会。

  战争,往往会摧毁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大明外科手术迟迟得不到发展,和战争有直接关系。

  朱祁钰凝眉:“你的意思是,大食人也精通医术?”

  “陛下,不说印度,安南、柬埔寨、老挝、暹罗皆有医书,那些古书运回来,臣妾都看了,和大明医书都有差别。”

  “天下各国,怕是都有医书,都有独创一门的医道。”

  “只是像大明、印度、大食这样成体系的医道,并不多。”

  就是说现代医学,不是从石头缝蹦出来的。

  而是经年累月,一点点发展出来的。

  是从希腊医书中慢慢脱胎换骨出来的,而巴比伦、埃及、罗马都有成套的医术体系。

  这是朱祁钰眼馋的,能把这些体系拿来,汇编成一本,再推陈出新。

  只要他能将天下各国医书、医道高手聚集于大明,那么就能快速推动现代医学的诞生。

  “爱妃帮了朕的大忙了。”

  朱祁钰开始考虑,是不是不举行全部屠杀政策,而是保留一技之长的人,让这些人继续为大明发光发热。

  见皇帝思考,谈允贤也不敢打搅。

  “去请老太傅来。”

  胡正在编纂一本《交趾热病书》,闻听皇帝诏见他,是要商谈印度医书的事情,他便将医书手抄本,带着一起觐见。

  结果,在乾清宫里,竟见到了谈允贤。

  “老太傅是朕的长辈,是胡妃的嫡亲祖父,你见见也不算失礼。”朱祁钰安慰谈允贤。

  胡认真行礼。

  朱祁钰把心中猜想说了一遍。

  “陛下,医道没有止境,自然是多多益善。”

  “我华夏包罗万象,对文字视若珍宝,自然是要吸纳万千,濡养自身的。”

  “可是。”

  “调北军南下,政令已经传达下去了,若这个时候再生变故,老臣担心军将又该重新布置,会耽搁时间的。”

  胡的意思是,这次算了,下次再保护吧。

  北军收到圣旨,走天津出海,沿着海路去交趾。

  近海的海图,大元就有,大元就用近海运输粮食、银子,代替内地漕运的;而大明建立后,永乐朝走过这条海路;倭寇手里也有这条路的海图;梁和项忠也走过这条路。

  所以说走近海,危险并不大,甚至可以说是轻车熟路。

  为了快速运兵过去,每船最少运两千人,不带补给,沿途各港口获得补给。

  皇帝特意下令,北军不适应百越气候,务必多多征召医者,多带药材。

  朱祁钰略微沉吟:“那就下次吧,把有用的人留下来,为大明效力。”

  “陛下圣明。”

  胡拿出手书,呈给皇帝看。

  朱祁钰不太看得懂,让谈允贤看,谈允贤看得很认真,而这过程,朱祁钰和胡讨论别国医书的事。

  “陛下,西夷、大食带来的书籍里,也有很多医书,老臣正在研读、整理。”

  “老太傅您一个人太慢了,您招收一批医道人才,集思广益,尽快把这些医书分类整理出来,然后派人去教,在民间普及。”

  朱祁钰做事,追求的就一个快。

  谈允贤看完医书,赞不绝口。

  约定个时间,请太医等一起,研读印度医书中的问题。

  只要皇帝爱医,那么医道就会迅速崛起,民间会诞生无数医道人才。

  就像宣宗皇帝喜欢书画,民间有多是画师,书画一道在宣德朝迎来高峰。

  挥退胡,谈允贤回到永和宫继续读书。

  朱英收到招降老挝的圣旨。

  他刚刚安置新到的一万贵州军、三万朝鲜军入柬。

  同时还有一封皇帝的密信。

  告知他招降老挝后,会派人永绝后患,老柬之地必须拿出来安置江南人。

  雨季过去,恢复移民之后,交趾压力陡增。

  朱英严令地方,开垦生地,开发森林,并修建灌溉措施。

  别看交趾土地肥沃、气候优越,却十分缺水,非旱即涝,没有良好的灌溉措施,再肥沃的土地也是荒地、废地。

  安南没有大明这么先进的灌溉措施,他们也不精耕细作,对耕种并不在乎。

  明人来了,将世界上最巅峰的农耕文明带到了交趾。

  农人将森林焚烧,变成草木灰,濡养土地;把河里的淤泥一点点挖出来,摊在土地上,再将沤好的肥料埋好。

首节上一节1277/17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