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科举开始宰执天下 第95节

  “两边分明都容不下,但两边又都不得不容下,因为君臣都迫切想找到一个新的平衡。”

  郭桓失笑。

  他已明白夏之白为何还能活着了。

  因为陛下需要重新找到君臣之间的平衡点。

  过去朝堂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杀得人头滚滚,士大夫彻底退缩,要么陛下退让。

  但夏之白另类的出现,却给了朝堂第三个选择。

  只是这个选择目前无关紧要。

  随即。

  郭桓脸色一变。

  他突然想到了一件事。

  不是夏之白这个选择无关紧要,而是陛下在刻意留着。

  因为陛下不会妥协,陛下一定会强势到底。

  但就像夏之白所说,士大夫会前仆后继,但这么强势的君主,可未必代代都有。

  陛下是在给后世帝王留另一个选择。

  一时间。

  郭桓脑海有些乱。

  他突然有点理不清状况了。

  半晌,郭桓猛地抬起头,冷声道:“这是你的想法。”

  “并不是其他士人的想法。”

  “更非陛下的。”

  夏之白轻笑一声,淡淡道:“这的确是我的想法,但这会逐步成为现实,理由也很简单。”

  “因为陛下手中的屠刀不会停。”

  “会一直杀。”

  “当杀到天下官吏胆寒,杀到天下官吏震怖的时候,我的这套体系,应该也就已经初步搭建完成了,到时便能顺理成章的进入朝堂,取代‘陈旧’的士大夫,所以我刚开始就说了。”

  “你身上的事跟我无关。”

  “甚至于,你们越是对抗,越是挣扎,越会让陛下忌惮跟不满,陛下的屠刀下的也会更快更狠。”

  “而这都是我乐见的。”

  “我在一旁另起炉灶,等着陛下打扫干净屋子迎客。”

  夏之白笑脸盈盈的看着郭桓。

  只是这个笑落到郭桓眼里,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夏之白认定陛下会对朝堂大开杀戒。

  他也坚定的认为,陛下对户部动手,并非是因为新的统账方式。

  那只是陛下找的一个借口。

  在夏之白眼里,这次的事,更是一场政治风波,是士大夫对陛下的试探,所以陛下才会做出这么严厉的反击。

  但郭桓当真没察觉到这些。

  郭桓一脸拘谨,凝声道:“你有什么依据?”

  夏之白摇头,他看向郭桓,沉声道:“我同样好奇。”

  他是站在上帝视角,知晓郭桓难逃此劫,但历史上关于郭桓案的始末语焉不详。

  只是这种大案,一般都牵涉到政治原因,能让朱元璋下这么狠手的,必然是威胁到了朱元璋的心理防线。

  不然绝不至于此。

  但有胡惟庸在前,朝堂短时间,应该没人敢挑衅朱元璋才对。

  这也是夏之白费解的地方。

  郭桓站起身,认真的思考起来。

  他也感觉这次的事,不是空穴来风,经过夏之白这么一说,他也察觉到了一股阴谋。

  突然。

  郭桓想到一事,瞳孔猛地一缩。

  他知道原因了。

  军饷!

  只可能是军饷。

  郭桓颤巍巍道:“是军饷。”

  “陛下在一年前,便提过要北伐。”

  “陛下想彻底肃清北元在辽东的势力,但当时六部算了一笔账,想要攻破北元太尉纳哈出的北元大军,朝廷至少要出二十万大军,当时除了兵部,其余五部都意见很大。”

  “因为十七年,朝廷就已北伐过了,财政严重不足。”

  “朝廷根本负担不起二十万大军。”

  “在陛下的执意要求下,户部只能向地方的地主、商人去‘借’。”

  “而在户部的推算下,这种‘借法’,其实就是变相的将税提高了一倍,只是在陛下暗中授意下,这种征税被强推了下去,但就算是把天下纳粮比例提高一倍,这要凑够二十万北伐大军的军费跟军粮,也需要至少数年时间。”

  “户部不少官员对此很抵触。”

  郭桓的声音越来越颤抖,他已渐渐理清楚了。

  陛下这是准备借户部人头一用。

  (本章完)

第105章 富贵不落平民身,战场全是平民魂!(第三更)

  当听到军饷二字,夏之白一下就明白了。

  他知道郭桓案的真实情况了。

  郭桓贪了吗?

  肯定是贪了,这么大利益,没有人会不心动。

  但更大的政治背景是北伐。

  朱元璋这一生最骄傲的就两件事。

  第一件是驱逐鞑虏,第二件就是弥合南北。

  驱逐鞑虏,这是朱元璋作为自己一生的政治功绩去做的,而洪武朝一共北伐了十三次。

  夏之白起初还没意识到问题。

  但现在。

  他终于明白了。

  十三次!

  哪怕大明施行的是卫所制,但哪经得起这么多次数的折腾。

  最终还是只能按图索骥取之于民。

  而且按照卫所军户的标准,每次打仗,军户家里要去两个男丁,一个正军参战,一个馀丁随行,如果正军战死沙场,还需要家里再提供一个男丁作正军,在这个生产力严重不足的年代,一家少了两个男丁,家庭根本维持不了。

  何况大明近乎一两年北伐一次。

  男丁消耗太大了。

  打仗打的是后勤,打较短的时间,军户还勉强能支持,时间一长,只能朝廷提供。

  大明每次发兵都是十几、二十几万,这么庞大的军队,对后勤要求必然很高,也定然要消耗海量粮草辎重。

  夏之白只感到了一阵的心寒。

  他突然想到了一句话。

  帝国的亿万臣民,自巢都破碎的阴影下诞生,于肮脏泥泞中日夜劳作,最终倒毙于路旁,生若杂草,死如蝼蚁,无人哀悼亦无人铭记,但他们又是有福的,因他们为神圣的黄金王座奉献了一生,世间没有比这更大的奖赏了。

  这就是朱元璋目前在做的,为了自己的丰功伟绩。

  不惜榨干天下。

  “富贵不落平民身,战场全是平民魂。”夏之白忍不住低语了一句。

  郭桓同样是帝王丰功伟绩下的牺牲品。

  朱元璋老了。

  他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时日。

  尤其是去年还大病了一场,对于建功立业更加急切,他迫切的想将‘驱逐鞑虏’提早完成,也彻底扫清北方对大明的威胁,在这种急切的心绪下,他开始靠着强权高压,逼迫官员去筹集北伐的粮草。

  只是郭桓等人心有抵触,对筹集北伐粮草并不积极。

  惹得了朱元璋不喜。

  所以才引来了这次的查账。

  而致他们于死地的,是他们跟朱元璋意见相左。

  帝王的丰功伟绩是不容臣子质疑的。

  臣子只能执行。

  朱元璋不知道郭桓等官员有贪墨吗?

  肯定知道。

  甚至就是知道郭桓等人手脚不干净,才让他们负责筹集军饷的。

  因为户部筹集军饷的手段不干净,而朱元璋又不可能去承认这些事,更不可能真的去认下这些‘借粮’,所以需要有人去承担天下民怨,而这个人就是郭桓等官员。

  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全杀了。

  死无对证。

  夏之白回过神来。

  他理清这些后,也不由倒吸口凉气。

  老朱下手真是又狠又黑。

  他也总算知道为什么《明史刑法志》中写的郭桓案结果: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檄赃所寄借偏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

  简而言之。

首节上一节95/20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