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科举开始宰执天下 第55节

  只是全场都已鸦雀无声。

  紧挨着夏之白的花纶、练子宁更是如被踩脚一般,连忙朝四周挪了挪步子,不敢靠夏之白太近,唯恐被夏之白的狂言殃及。

  他们知道夏之白狂。

  但却是没有想到,夏之白竟狂到没边。

  当着陛下的面,竟敢指责陛下,更直接驳斥陛下的用人之道。

  而且他们是什么人?

  是士人啊。

  这岂不是在自己反对自己?

  这是在倒反天罡。

  不过这种场合不是他们能开口的,他们更不敢开口,只担心会被牵连。

  一时间,整个进士方队,都不约而同的向后退了一步,跟夏之白进一步拉开了距离。

  夏之白独自一人,面对着四方目光。

  他岿然不惧。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大明得了天下之后,本就意欲推翻元朝人的一切,但独独没有推翻科举制度,而元人野蛮,只知道‘四书’、‘五经’,根本不知书、数的重要,大明若是继续依循着元朝的老路,最终只会越走越窄。

  以至于积重难返。

  元朝人不知其重要,朱元璋及朝中大多数臣子,也早就习惯了研究‘经术’‘经史’,但他不能放任不管。

  因为这关乎着这片土地的未来。

  只不过夏之白知道,想改变天下的既有观念很难。

  自古以来,兴礼乐,定制度,光辅国家,成至治之美,皆本于儒。

  儒者知古今,识道理,非区区文法吏可比也。

  这个观点早就深入人心。

  只是如今的儒士,跟过去通晓儒家六艺的儒士,早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现在的儒士担不起这样的重担。

  他们的历史使命,本该就在宋朝时,被逐渐增强的工农慢慢替代。

  只是历史进程被打断了。

  而作为汉家天下的继承者,大明理所当然该接续上。

  汤和扫了眼夏之白,又微不可察的看了眼朱元璋,眼中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神色。

  他了解朱元璋。

  也知道朱元璋的用人之道。

  夏之白说的这些话,其实很合朱元璋的心思。

  朱元璋本就不喜士绅地主出身的儒生文官,不然又岂会用严刑酷罚来处置士大夫?又岂会在取贤的方式上来回折腾,如今夏之白的话,只怕为陛下开启了一个新思路,只是这个思路太广也太野了。

  他也难以揣测陛下之心思。

  (本章完)

第70章 从来如此,便对吗?!

  朱元璋目光微动。

  夏之白的突然开口,其实让他很不喜。

  但夏之白说的这番话,其实又颇合他意,他用人向来不拘一格,尤其喜欢提拔来自五湖四海的人。

  他自来就极度不喜过去士人间的按资排辈,朝中不少臣子,只要真的有非常之才,他从来都不拘一格,绝不会用论资排辈的规则约束。

  而是直接大力提拔。

  这也是他当初为何能说出:‘资格者,为常流设耳,若有贤才,岂拘常例?’的原因。

  当然其中很大部分原因,也在于纵观历史,知道士人专权的危害。

  士人有师承,有私交,很容易抱团取暖,最终结成朋党。

  宋便弱于此。

  他熟读历史,自会充分吸取历史经验,因而一直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调整统治内部各地区间的利害消长和权力的分配。

  他这些年多次重用提拔公侯的子弟,就是希望这些和明朝荣辱与共的公侯子弟,可以跟士绅地主出身的科举士人分庭抗礼。

  继而达到朝堂的政治平衡。

  只是这个愿景,随着公侯子弟跟士人走的越来越近,渐渐破灭了,他也为此开始武力拔除隐患。

  当年他私下问过宋濂一个问题。

  自古以来,所与共治天下者,士大夫也。今士习不端,欲速见小。兹欲正士习以复道,何术而可?

  宋濂并未给出回答。

  不过他并未因此放弃,一直在进行各种尝试,也一直博览群书,试图从历史的教训中吸取经验。

  他吸取了宋朝科举文官独大的教训,又参考元朝重用色目人、回回、儒生的经验,自行摸索出来的一条新路。

  便是夏之白总结出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用人来自五湖四海。

  只是效果一般。

  而今经夏之白这么一提点,他隐隐知道自己用人的不足在哪了。

  他求贤。

  求的一直都是士!

  自战国管仲提出士农工商,天下就渐渐出现了大致的分野,他过去没少抱怨,朝堂征召的士人除了能说会道,就没有多少实际本领,做事更是一塌糊涂。

  没有实才!

  提拔有名望的的农夫工匠,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朱元璋暗暗点头。

  他面无表情,淡漠的看向一旁的李善长,问道:“百室,你是咱大明的太师,你给咱说道说道。”

  李善长眼皮一跳。

  他缓缓出列,拱手道:“老臣以为,此事万万不可,大学士,而今朝堂对大学士是有明确的职务要求。”

  “即辅导太子,特侍陛下左右,做顾问之用,让些农夫、工匠入朝,又能辅导什么?”

  “辅导殿下种田,打铁吗?”

  “而且农夫匠人不懂礼数,不通文学,更不懂治国,他们入朝,只会搅乱朝堂正常秩序。”

  “天下更是从未有如此先例。”

  “臣不敢苟同。”

  “农夫、匠人,身居田地、工坊便足矣,朝堂不是他们待的地方,若让农夫、匠人入朝,只会乱了纲常,国有乱象,必危矣。”

  李善长直接否定了。

  夏之白的想法太荒唐了,朝堂自古都是阳春白雪尊贵之地,岂容底层的下里巴人上来?

  那岂不坏了规矩。

  也贱了士人。

  朱元璋面色如常,又让夏之白回应,好似在看两人互相撕咬。

  夏之白再度出列。

  他朝李善长微微拱手,不卑不亢道:“宋朝时,历史就已经证明了,光靠科举文人是强不了国的,大明不是只有文人和武人。”

  “正如陛下之广阔胸襟,大明不是只有南人,还有北人,大明从不是只有半壁江山。”

  “除了士人。”

  “天下更有数千万的农夫,还有以百万计的工匠学徒,还有十几万的贩夫走卒商贾。”

  “他们同样是天下的一部分。”

  “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

  “唯有如此,朝廷才能始终经久不衰,也才能始终保持在最佳状况,唯有海纳百川,不拘泥于士人。”

  “天下才能蓬勃发展。”

  “让专业人指导专业事,若是让士人去教农夫种田,让士人去教匠人打铁,让士人去教商贾经商,这岂不是在颠倒黑白?”

  “诚然。”

  “农夫、匠人、商贾,他们或许没有诸位这般博学多才,但在本行内却足以为诸位老师。”

  “儒家圣人孔子便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诸位的圣贤书读了很多,却是相较古之儒生远矣,孔子尚会不耻下问,诸位又何来高贵一说?”

  “你们之所以这么看不起农夫,匠人等,只是因为他们现在地位低下罢了。”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臾。”

  “何其悲哀。”

  夏之白摇摇头,并不欲多说。

  他大致知晓朱元璋心思,朱元璋是一个合格的帝王,只是在夏之白看来,还是有些太过于‘保守了’。

  在汉唐贵族政治退场之后,天下急需重建一种能调动官员积极性,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又能内部互相制衡的政治生态。

  这是朱元璋想做的。

  朱元璋有不少想法,只是还没有脱离时代的影响,依旧束缚在了士这个范畴。

  而历史上有个人给出了回答。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士人确实有开阔的眼界,博学的才识,但工农百姓不是没可取之处,他们不是没有独特的经验。

  脱离底层的广大工农百姓。

  就是脱离群众。

  如今的朝臣,都被‘形’束缚了,都认为权威就是真理,只要地位比高,那就是真理。

  现在在场的大臣乃至士人,都算得上是有头有脸的人,他们说的话,在比他们地位低的人眼里就是真理。

  这是一种身份的尊崇感。

  “够了!”

首节上一节55/20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