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科举开始宰执天下 第54节

  “咱大明就不一样。”

  “咱不仅要用,更要重用。”

  “而且咱用人一向不拘一格,尤其喜欢搞五湖四海。”

  “咱刚起步的时候,就下诏:诚虑有隐居山林或屈在下僚者,其令有司悉心推访以闻。”

  “咱当时想的很简单,就是网络尚未出仕或沉沦基层的人,想着将天下贤才一网打尽。”

  “咱也的确如愿了。”

  “得了朱升、刘基、李善长等谋士,为咱是大开视野,为一统天下,恢复中华奠定了基础。”

  “这是咱最初的用人之道。”

  “大明立国后,咱感觉过去的用人太拘束了,不够大方,也难以吸纳到足够多的治国良才。”

  “咱又颁布了一道诏令。”

  “朝廷悬爵禄以待天下之士,资格者,为常流设耳,若有贤才,岂拘常例?”

  “凡是有大才之人,咱都不拘常理的重用,破格提拔,就是不想浪费人才。”

  “按照往常情况,这次的会试第一落不到夏之白头上,但咱就是不拘一格。”

  “咱认为他对大明有功,而且是大功,献上如此利国神物,足以让咱大明活人千万,让千万百姓受益,所以咱特意提拔其为第一。”

  “凡大明子民,德才兼备之人,都可为朝廷效力,为咱效力。”

  “咱都一视同仁。”

  “不过无规矩不成方圆。”

  “咱是要重用你们,但咱大明朝毕竟家大业大,不能再像以前那么随心所欲,得先立好规矩。”

  朱元璋目光一沉,眼神微不可查的扫了夏之白一眼,这才继续道:

  “咱不是那些蒙古人,只知道蛮横的欺压,咱不一样,咱要定下一些章程,让大明的士人,有章可依,有章可用,如此国家才能昌盛,天下才能长久,尔等也才能人尽其用。”

  “咱决定。”

  “考中一甲功名的进士,今后都授翰林院修撰。”

  “考中二甲以下功名的进士,择优授予翰林院编纂、检讨等官职,品级从正五品到从七品不等。”

  “朝廷毕竟跟地方不同。”

  “咱的确很想直接使用,但咱也得先让你们熟悉一下朝廷情况,所以你们都会在翰林院待上几年。”

  “等了解清楚,再委以重任。”

  夏之白微微颔首。

  进士亦有差别。

  他若没记错,朱元璋对进士有过细分,进入翰林院的进士,分配到承监、六科的进士,统称为庶吉士。

  分配到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实务部门的,依然称进士。

  而那些年轻、能力不足、阅历浅薄等因素,没有分配工作授予官职的,则称为‘观政进士’。

  相较而言,观政进士地位最低,进士的实权最大,庶进士的地位最清高,不过朱元璋有一点很好,就是不限制前程,没有高下之分。

  朱元璋用人很开放。

  大开大合,五湖四海都用人。

  只是如今的天下,太过注重圣贤书了,道理道理,如今只讲道,却失了‘理’。

  这是天下的缺失,也是大明的缺失。

  当补齐。

  而且翰林院目前只相当于一个秘书处,虽然前途光明,但不是夏之白想去的。

  他也不愿在其中熬数年。

  夏之白站了出来。

  当看到夏之白站出来时,朱元璋脸色猛地一沉,眼神一下变得阴翳,朱标也脸色微变。

  其他人也面露惊色。

  夏之白拱手道:“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枝叶事耳。赏善不遗匹夫,聚天下贤才为大明所用,非豪杰雄主,超凡心胸者不可包容。”

  “草民以为善。”

  “陛下用人不拘一格,也不局限于三门,即家门,学门,公门,而是海纳百川,只是臣认为还不够。”

  “人事即政治。”

  “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用人关乎事业传承,江山永固。”

  “陛下之雄心,日月可鉴。”

  “而陛下出身草莽,以匹夫之身,坐拥天下。”

  “此天下之幸也。”

  “更是中华大地之幸也。”

  “然当今世道有缺,草民以为大明不缺贤才。”

  “缺人才。”

  “缺经纶济世的人才。”

  “更缺编织道理、经天纬地的大学士,草民以为,朝廷应当及时补齐缺漏。”

  这几天杂事烦身,有点不在状态,明天开始养神,准备上架爆更,三号上架。

  (本章完)

第69章 工农大学士!

  朱元璋阴沉的盯着夏之白,仿佛要将夏之白给活吞了。

  他在来的时候,就已预想到夏之白会开口,只是没想到,夏之白开口会这么快。

  而且还指向自己用人缺失。

  这一点。

  朱元璋是不认的。

  他的用人,古今最为开放。

  朱元璋负手而立,冷冷的望着夏之白,道:“你是说咱不会用人?”

  夏之白摇头,道:“陛下用人之大胆,古今罕见,不拘一格,尤其善用五湖四海之人。”

  “而且陛下过去尝试过很多求贤之法。”

  “有尝试过以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悌力田等名目征召知名士人,也有以儒士、孝廉、秀才、人才、耆民等名目征召普通士人,更有用太学搜罗各地学子。“

  “门路之开放,范围之广,古今第一。”

  “陛下不仅求贤,还敢放手任用、并敢于破格提拔,也的确为大明开创了新气象。”

  “在陛下求贤若渴之下,一时山林岩穴之士,由布衣而等大僚者接迹矣。”

  “这都是臣敬仰陛下的存在。”

  “只是不够。”

  “因为陛下之用人,终没逃过一点。”

  “士!!!”

  “而且陛下取士之范围,随着时间推移,已是越来越窄。”

  “草民在开封时,曾跟周王有过几面之缘,周王对陛下崇敬之极,也曾对草民说过,陛下想要的人才,是想效法汉唐,用出将入相的标准来培养的。”

  “在至正二十七年,陛下颁布取士。”

  “诏书上便写着。”

  “盖闻上世帝王创业之际,用武以安天下;守成之时,讲武以威天下。”

  “至于经纶抚治,则在文臣,二者不可偏用也。”

  “古者人生八岁,学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十五,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是以《周官》选举之制曰“六德、六行、六艺”,文武兼用,贤能并举,此三代治化所以盛隆也。”

  “兹欲上稽古制,设文、武二科,以广求天下之贤。”

  “只是从大明立国之后,陛下效仿历朝历代,开始开科取士,然而陛下推翻了元朝,也看似推翻了元朝的一切,却唯独有一样没有推翻掉,便是科举制度,大明依旧要考试,而且考试制度沿袭的元朝的,因而大明科举试‘五经’和‘四书’义。”

  “这确乎试图‘上稽古制’,而且陛下对‘经术’跟‘经史’的重视,远胜于其他朝代。”

  “只是偏漏了两部。”

  “经史子集。”

  “陛下漏掉了后面的‘子’‘集’!”

  “而这就是草民最为担心,也最为惶恐的地方。”

  “草民不才。”

  “独以为经史子集中‘子篇’最为重要。”

  “尤其是其中的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等,因为这里面编织着天下的道理,也蕴藏着天下长久发展的锁钥。”

  “草民拿出的土豆、高产的稻种,其实便是依循的其中道理。”

  “士人皆读圣贤、经史,而这部分恰恰是地方的农夫、医生、工匠不会读的。”

  “但正是这些或大字不识的农夫、医生、工匠,却在天下的兴衰更迭中,不断的进行技术的突破创新,让稻谷的产量不断提高,让铁铜等产量不断提升,让越来越人免于伤病。”

  “草民以为。”

  “这些底层的百姓,才代表着当下最先进的生产力,跟最先进的发展观。”

  “也是真正代表着‘子’的。”

  “他们或许不适合为官,也不适合治理天下。”

  “但他们却值得在朝堂拥有一席之地,这便是草民所说,大明缺少这样的大学士!”

  “工农大学士!”

  “陛下有雄心不拘一格降人才。”

  “自当打破天下旧有的瓶瓶罐罐,将人才的范畴,彻底脱离四书五经,脱离经术经史。”

  “当在天下取才!”

  “更当唤起千万工农心!”

  夏之白恭敬一礼,缓缓退回到自己位置。

首节上一节54/20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