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这一次。
朱棣的脸色陡然一变。
他的额头更溢出了涔涔白毛汗。
他没有想过!
姚广孝见状连忙开口道:“去年朝廷才北伐结束,短时不会再兴兵伐,如今全军都处于修整阶段,自不会考虑这么多。”
夏之白偏过头,看着这一袭黑衣的中年男子,猜到了对方是谁,朝对方拱手道:“此言差矣。”
“若殿下只是军中一千户,一小卒,自不用考虑这么多,但殿下乃是镇守北疆的藩王,这本就是分内之事,岂能不居安思危?不提前演练?难道真得等到朝廷令书下来,亦或者北元犯境,殿下才会惊觉,自己该做事了?”
“作为一军主将理应时刻为战争做好准备。”
“也时刻为可能发生的战争,或者突发的战争,亦或者自假想一场战争,做好提前的预防,若是什么都等到朝廷定下来,等到真的发生,那岂不是要错过上好的战机?那殿下还执念于统军干什么?安心当一寻常将领不好吗?”
朱棣面露恼色。
不过却没办法去辩解。
他的确没有考虑过这么长远。
尤其是去年北伐才刚结束,他想着朝廷不会急着动兵,所有的心思都在练兵上,根本就没有对‘北伐’战事,有过多少上心跟谋划,但经过夏之白的提醒,他才陡然惊觉,自己这哪有半点统帅的样子?
全都指望着临场作战。
但父皇、自己的岳丈,也会这样?
不会。
朱棣的答复很肯定。
夏之白摇摇头。
他道:“既然殿下对于谋划战事并无准备,那想来练兵颇有一番成效。”
闻言。
朱棣面色稍缓。
若是夏之白继续死揪着不放,他还真有些下不了台。
朱棣已没有前面的那么自信,眉宇间带着几分谨慎跟凝重,道:“对于统帅,我的确经验不足,但对于练兵,我还是有信心的,我手中只有三卫,但我朱棣可以这么说,天下莫能与之争的。”
“这便是我朱棣的本事。”
夏之白又是一笑。
他倒是并不怎么怀疑朱棣的话。
不过朱棣根本不知道,见过后世现代化军队的夏之白,对当代的练兵,太容易抓出问题了。
何况朱棣一直都有个很大的问题。
太傲了。
而他就要击碎朱棣的信心,唯有将朱棣彻底震撼住,他接手甚至借力才会更容易。
夏之白信步向前,去到了战阵前,他看了看四周,目光落到一个黑乎乎的铳枪前,他伸手,笑着道:“可否让我试试?”
(本章完)
135.第135章 我胜殿下如屠鸡宰狗!(明天开始万字更新)
135.
朱棣见夏之白一眼瞧到了火铳,眼中不由露出一抹惊讶。
他挥手道:“既然你想看,给你看也无妨。”
“这东西叫三眼铳。”
“是我大明最精良的火器之一。”
朱棣下颌微仰,眼中带着几分自傲。
火器这东西最早出现在宋代,只是后面被金人学去,弄出了‘飞火枪’。
南宋又拿回去改进,变成了‘突火枪’,只不过这时的火枪射程只有几米,喷射的主要还是火焰跟铁砂。
因而极其不稳定。
而从元代开始,天下出现了单眼铳跟三眼铳。
这时候的火铳跟过去已有了明显差别,装填的不再是铁砂,变成了火药跟弹丸,方式也变成了以火绳或燃香点着,后接木棍以便握持,在弹丸发射完之后,足够沉重的三眼铳,还可以当成钝器使用。
朱元璋在发现火器的巨大威力后,对火器也十分的重视。
如今的大明,火器是由专门的军器局和兵仗局负责,还施行的标准化生产。
在部分铳身部分,还刻有铸铳时间、地点、铳身重量、铸铳匠人姓名、使用地点等铭文,以保证生产质量和使用的制度化。
在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还下令:凡军一百户,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
这一切都足以证明明朝对火器的重视。
夏之白颔首。
他自然认得这是火铳。
他伸手接过,看着上面的火绳,放在手中看了几眼,又还了回去,问道:“这火铳能射击多远?杀伤力如何?”
朱棣蹙眉。
他有些不解夏之白问这些干嘛。
不过朱棣也没阻拦,让那名被问话的士卒回。
士卒脸色有些紧张,望着夏之白手中的火铳道:“回大人,这火铳重六斤,用药三钱,铅弹二钱,射程差不多是十步至两百步,不过真正具有杀伤的还是四十步以内。”
“但火铳发射会发出不小的声音,还有不小的烟雾,因而即便四十步外,依旧能对敌人造成影响。”
夏之白盯着这名士卒,又道:“那就是说能有效范围就四十步,那四十步内精准度如何?能否一击致命,火铳弹药装填方便吗?用时长短?使用途中会不会炸膛,亦或者有操作麻烦等问题?”
夏之白一连问了很多。
士卒脸色微变,他紧张的看了眼朱棣,有些不敢开口了。
朱棣眯着眼,狐疑的看着夏之白,主动道:“你问这些干什么?”
“火铳比想的要复杂,种类也比你想的要多。”
“单兵用的火铳叫手铳、战船和关隘守备用的叫碗口铳、盏口铳及多管铳等,不过火铳这种东西,毕竟跟火药有关,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自然存在着装填费时,精准度也不太行,但用在战场上足够了。”
“最主要是能惊马!”
“蒙古人善骑,一旦马匹受惊,他们就无法对我大明军队,形成有效的冲击。”
朱棣单手驾马,身上豪气万丈。
他其实很看重火铳,私底下也一直在研究。
以他对火器的研究,的确摸索出了一些东西,铳居前,马队居后,前锋要疏,后队要密,锋疏则达,阵密则固,等到战斗开始后,首以铳摧其锋,继以骑冲其坚。
正因为此。
他才那么信心十足。
认为自己能在后续北伐中大发神威。
夏之白摇头道:“我要的是具体的火铳情况。”
“多少步内,能一击毙命,多少步能造成有效伤敌,火铳会不会炸膛,这些年军中可有因火铳操作失误,亦或者火铳保养出问题,或者总的因火铳使用受伤或死亡的人数。”
朱棣沉默。
夏之白收回目光,再度看向那名士卒,寻求着答案。
这名士卒迟疑了一下,缓缓道:“十步之内,一击毙命的可能性很高,但也并不绝对,五十步内能造成有效杀伤,五十步外则只能进行扰敌。”
“火铳会炸!”
“而且炸的次数并不少。”
“就目前军中的三百火铳手,其中有半数都遭遇过。”
“只是具体情况不同。”
“装弹很麻烦,很多时候,齐射一轮后,就没有装弹机会了,因而相较于单眼铳,军中更喜欢用三眼铳,因为三眼铳可以连续释放,用完后还可以当做兵器,不至于蒙古骑兵硬顶着冲上来,就毫无反手能力。”
夏之白蹙眉道:“那就是说,火铳在军中实用性并不强,更多的起威慑作用。”
“同时军中目前关于火铳的使用,就是放在阵前,面对敌人先锋时,齐射一轮,洞贯敌军,而后便撤到后面,总体火铳只是起辅助作用,并没有那么的‘神威’?”
士卒迟疑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
朱棣眉头一皱。
他有些不明白夏之白的所作所为。
这难道还不够吗?
蒙古人善骑,只要敌马惊乱,鲜有不败退的。
就算敌军敢强行逼近,附车的步兵分队,则依次列成军阵,藤牌手在前,次钯手次、长枪手、次鸟铳手与敌人厮杀,待敌阵溃乱时,后队的密集骑兵,再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冲击敌军本队,追歼败逃之敌。
这便是朱棣理想的用兵之道。
夏之白笑了笑。
他从这名士卒身旁走开。
去到了另一个地方,这里摆放着一门炮。
夏之白伸手拍了一下,很沉,手拍上去,近乎发不出什么声响,夏之白目光朝前望去,对着下面的士卒道:“军中现有多少炮手?”
朱棣挑眉。
他越发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夏之白不是一个士人吗?为什么光盯着这些火器了?
他懂什么火器?
袁珙这时主动开口道:“这是火炮。”
“军中是五百户一炮。”
“眼下军中共有炮二十门,炮手一百人。”
“相较于夏进士前面看的火铳,火炮明显体型更大更重,也更难以搬运,因而多是用于守城或攻城,至于野战、水战,亦或者海战,虽也行,只是效果会有所削减。”
“另外火炮筒内多数装填石、铅、铁等物,当然有时也会装填爆炸性的球丸。”
“火炮射程一般在数百步至二三里距离。”
“可谓攻坚神兵。”
“火器虽然威力不俗,但也具有不稳定的状况。”
“不过火炮相较火铳炸膛的几率会小很多,只不过有时容易发不出去,卡膛,若是发射的是爆炸性球丸,则有一定几率炸膛,以往军中有发生过这样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