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科举开始宰执天下 第111节

  朱元璋漠然道:“商人?你知道提到商人,咱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吗?”

  “想到的是当年冲进咱家里,那些催税的商人,那些人的丑恶嘴脸,咱一直都记得,也永远不会忘。”

  “你经历的事太少了,根本不知商人的恶。”

  “你以为这段时间跟打交道的商人,就是真的商人?他们对谁都会这么和和气气?”

  “他们之所以这么对你,是因为你是咱大明朝的官,是咱钦点的状元,这些人惧你、怕你,所以才对你这么和和气气,没有这层身份,你夏之白,又算得了什么?”

  “这些商人只会将你吃干抹净。”

  “你见过被商人逼着卖儿卖女的吗?你见过老老实实种地的农夫,被商人活生生逼死的吗?你见过被商人强行扒房赶出自家家门的吗?甚至还有更恶心更可恶的事。”

  “咱都见过。”

  “咱也亲自经历过。”

  “你以为咱不知经商的好,不知经商能给咱大明带来多少钱?”

  “咱比你们谁都知道,也比你们谁都清楚。”

  “但这脏钱咱不要。”

  “更不准这些商人去挣。”

  “咱就是要这些商人一辈子处在社会底层,为天下人羞辱践踏,咱就是要让他们去服天下最沉重的力役,咱就是要操劳他们至死,咱要他们永生永世都后悔成为商人,让他们子孙后代都是贱籍。”

  朱元璋双目赤红。

  对于商贾的恨意近乎化为实质。

  夏之白在心中长叹一声,他能够感受得到朱元璋的怒火。

  因为朱元璋的父母便是受害者。

  只是作为一个帝王,作为天下的统治者,不能这么意气用事,更不能这么自以为是。

  轻视商业,是会付出惨重代价的。

  朱元璋或许知道从纳税的角度,经商要比务农好太多。

  但他根本不在意。

  他是发自内心的厌恶商人,继而直白的想摧残经商。

  而为了避免抑商后财政不足,为此朱元璋还专门设计了有关保障民生的一系列政策,旨在重农抑商的情况下,依旧能够保障大明的财政正常运转。

  在朱元璋的经手下,也的确不失所望。

  只是从纳税的角度,是没办法撼动,朱元璋钢筋一般的思想的。

  夏之白摇摇头道:“陛下对商业的认识太浅薄了。”

  “而且陛下一直是自相矛盾的。”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

  “陛下抑商,同时对沿海进行海禁。”

  “但与此同时,陛下却长期欢迎海内外各国进行外交礼仪式的朝贡,并对朝贡国带入国内的附加货物,施行免税政策,不仅如此,还对会这些朝贡国进行诸多的赏赐,在陛下的治理下。”

  “安南、占城、真腊、暹罗、瓜哇、大琉球等三十几国,频繁来到大明进行朝贡,可谓是使臣不绝,商贾便之,在这种情况下本该是国际贸易欣欣向荣,但实则却是,这种欣欣向荣是单方面的。”

  “仅限海外诸国。”

  “对大明没有任何的实质好处。”

  “甚至大明还要为此耗费大量的财政支出。”

  “这种一边热情鼓励海外诸国进行朝贡贸易,另一边却严厉打击国内居民从事海外贸易。”

  “这种矛盾怪象古今罕见。”

  “归根到底。”

  “便是陛下不通经济之道,也不通经济之下的政治。”

  “陛下对于商业的看法,从来都是浅显而粗鄙的,认为只能从中获取些商税,但经济贸易当真就这么简单?也当真就只能从中获取商税?”

  “答案显而易见。”

  “不是。”

  “我若是举其他例子,陛下定然是不以为然。”

  “我便接着以盐业为例。”

  “在我呈给陛下的账簿中,其实陈列了很多数据,某种程度上,这些数据可以列入到地方资料中,这是一种不同于陛下掌握的民间资料,通过比较一个地区一年或者连年的食盐销售情况,可以对这个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做出一定的评估。”

  “盐百姓生活之必需。”

  “若是丰年,百姓殷实,自然会对生活进行一定的改善,而对于食盐的需求量,则会一定程度的增加,在欠年,对食盐的需求量则会明显的减少。”

  “通过比较食盐的历年数据,可以对地方的生产有一定了解。”

  “除此之外。”

  “通过食盐的销量,可以跟地方官府,呈上的数据,进行各项对比,人都是要吃盐的,若是一个地区食盐销量,远远高于天下平均值,且跟同样生产状况的地区,食盐销售量更大。”

  “这便可得出这些地区可能存在隐匿人口。”

  “亦或者一些地方人口众多,但食盐销量却明显不符常规。”

  “那便意味着地方走私食盐众多。”

  “除了进行这些明显的信息比较,还可以用来监管地方官府,避免为地方官府糊弄欺骗。”

  “朝廷能得到地方的信息太欠缺了,也太匮乏了。”

  “基本只有地方交上的数据。”

  “但若是通过京都盐业这类扎根地方的企业,却是相当于朝廷朝廷多了一双眼睛,也多了一个探知消息的渠道,更便于朝廷了解地方的情况,继而有了一个横向的对比,也能大幅减少朝廷为地方蒙蔽的情况。”

  听到夏之白的说话,朱元璋瞳孔微缩。

  眼中露出一抹惊疑。

  夏之白说出的这些话,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也是他从未考虑过的角度,对于底层,朱元璋一直都有想法设法去了解,只是朝廷财政不足,本就没办法扩大官府规模,自然也就无从说起。

  但现在。

  夏之白提供了一个全新思路。

  让他耳目一新。

  朱标同样瞳孔微震,眼中满是惊奇之色。

  他已经看过了夏之白呈上的奏疏,其实并没有太放在心上,但经过夏之白这么一说,才赫然惊觉,这小小的账簿上,竟能包含着这么多的信息。

  甚至

  可作为朝廷监管天下之耳目。

  朱标心神一凝。

  暗暗将这个想法记下。

  准备等闲暇时,召集一些大臣,商议一下可行否。

  夏之白一脸肃然,继续道:“盐只是一个方面,涉及民生的,朝廷其实都该有通盘的了解,但如今的大明,朝廷只单一的控制了产出,却对贩售情况毫不知情,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监督真空。”

  “除此之外。”

  “便是道路,亦或是驿站。”

  “大明的驿站,利用情况太低了。”

  “除了军事使用,还有传递官府令书,基本不做任何民用。”

  “这同样并不可取。”

  “这其实是巨大的资源浪费。”

  “驿站,占据着天下最好的道路,也为天下流通的枢纽,但只发挥了极小的道路枢纽作用,若是将部分驿站转化为‘商用’,对天下将会是巨大的提升。”

  “对朝廷也会是极大的助力。”

  “最简单的。”

  “便是会促进商业繁荣。”

  “而驿站为朝廷管控,朝廷可发行如‘盐引’一般的‘票引’,继而从中牟取利润,再则,通过统计各地的商品往来,了解各个地区的货运情况、多寡、去向等等,继而对天下经济情况有个大体掌握。”

  “至少对税收能有个大体的预估。”

  “避免地方偷税漏税。”

  “而且商品往来越繁荣,哪也意味着,那一区域最发达。”

  “朝廷便可借机窥探到地方的大致情况,若是朝廷从这些地区获得的税收很低,那基本可以认定存在着官商勾结,亦或者是地方偷税漏税严重,朝廷便可借机彻查,亦或者一些官员上书,称地方大治,但往来经济却不发达,便同样也意味着,这些官员在说谎,在虚报瞒报,夸大实情。”

  “商业往来上的数据。”

  “并不是单纯的一个数字,若结合当地的情况去看。”

  “那便是最基础的民生资料。”

  “然而陛下从头到尾都忽视,乃至是无视了,甚至想要彻底摧毁掉这些数据,让朝廷自断一只耳目,但若是没有了其他探知地方实情的渠道,朝廷想知道地方的实际情况,除了派官员暗访或派人明查,就只能依据地方官员自报了。”

  “但陛下信得过地方官员吗?”

  他能信得过吗?

  信不过。

  朱元璋的答案无比肯定。

  他对地方官员,从来都信不过,也一直觉得,地方官员在欺骗自己,只是苦于找不到证据,但眼下夏之白却提供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思路,让他大脑一时有些懵了。

  夏之白长身而立。

  他淡淡扫过举目茫然的朱元璋朱标。

  当代对数据的运用,实在是太简单,也太过轻视了。

  朱元璋这个从微末崛起的农娃子,更是对数据相关的东西一窍不通。

  他并没有机会了解。

  也实在没有相关的渠道途径。

  加之一直以来的生活环境,更是让朱元璋对所谓的数据,有发自内心的轻视,他自然是了解不到数据的重要性,更体会不到,数据是朝廷控制天下、了解天下,最直接最便捷的东西。

  夏之白抬头。

  他双眸注视着朱元璋,淡淡的道:“陛下的确不懂经济。”

  (本章完)

第118章 索要铁矿开采权!

  朱元璋怒目一瞪。

首节上一节111/20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