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在高拱上书逼宫后,即便他手中有遗诏,李太后还是反手就将高拱给抽回家了。
而毕自言拿到的这块印是什么,这是皇帝的鼎力支持。
更通俗的说就是,皇帝将自己的那块印,拆开后下面的印面给了毕自言,而自己手里就剩下了个印纽。
如此信任朝臣的皇帝,大明多少年没有出现过了。
“诸位。”
虽然腰上挂着个木头印有些不习惯,但毕自言还是很快就适应过来,同现场的官员一阵寒暄之后,他转头对在场的众多官员道。
“后日,熊经略就要率军从辽东回来了。陛下令其午门献俘,各衙门要做好迎接准备,万不可失了我大明的脸面。”
“谨遵首辅之命。”
听到毕自言的话,周应秋就带头拱手到。
皇帝名为赐的是“首辅之印”,但实为“宰相之印”。
在场众人在南海子领了一顿军棍后,这伤才好的差不多,还没忘了痛,当即跟着一起拜道。
“谨遵首辅之命。”
“陛下。”
看着在场百官下拜的身影,毕自言一手背在身后,可能是印有些重,毕自言第一次在大明的朝堂之上,下意识的将腰杆子挺了起来。
对于毕自言在文华殿上的敢想,朱由校没兴趣知道。
他此刻,正在对自己新的军事制度构想进行最后的修改。
熊廷弼就要回来了,到时候和熊廷弼商议之后,待他对辽东的军政进行最后一次大改,然后熊廷弼就能从辽东抽身了。
这自己一个没上过战场,粗通理论基础的键盘侠,见一个战场拼搏,打崩建奴的帅才,突然有些紧张是怎么回事儿?
在皇帝的紧张之下,时间很快就到了献俘之日。
在已经回京的豹韬卫的护卫下,朱由校带着徐婉儿,抹黑悄默默的回到了紫禁城。
这种大典,还是要在紫禁城举行,才能以壮国威。
一大清早,当朱由校来到午门之后时,礼部官员已经身着朝服,带着城里城外、京里京外的里正、乡绅、老人各色人等,在这里等候。
早在前一日,锦衣卫就已经在午门楼前楹正中设御座。
而在大典当日,锦衣卫在午门前的御道东西两侧设仪仗,教坊司在仪仗之南也按东西两侧陈设大乐,鸿胪寺则是在午门前设两名赞礼官员,东西相向而立。
设承制官一员于午门前的东侧,面西而立(来去是梦)。在承制官员稍南另设宣制官一员,面西而立。
文武百官及诸蕃国使者,客人等,侍立位于午门楼前御道之南,按文东武西排班。
午门前御道东侧,陈放摆放露布(捷报檄文)的大案,并设宣展官一员,展示官二员。
刑部献俘官则是位于午门前御道东侧稍南的位置,面西而立。
而作为这场大典的主角,熊廷弼则已经带着众多将校,在午门前御道西侧稍南的位置,面北而立。
待到太阳旭日升起之时,随着一声炮响,大典正式开始。
引礼官引导文武百官东西序立,并引导进献露布官员手捧捷报放置于大案之上,退回就位。
随着礼乐奏响,朱由校带着徐婉儿来到午门城楼之上升座。
见到皇帝、皇后这两口子已经正襟危坐,丁修一甩手中的鸣鞭,全场顿时就安静了下来。
“进!”
得到信号之后,站在楼门之下的礼部赞礼官一声高喊,进献露布的官员面向午门行四拜礼,礼乐再次奏响,平身后乐止。
“臣辽东经略熊廷弼,报捷!”
身形壮硕的熊廷弼,穿着一身大红色官袍,上前在午门前跪下,高声奏道。
伴随着礼乐声起,由内阁辅臣韩亲自操刀所拟,兵部尚书黄克瓒亲自念出了捷报檄文。
待到念完捷报之后,终于来到了最重磅的时刻。
“献俘!”
随着赞礼官的一声高喊,戚金等人亲自压着建奴代表来到了献俘的位置,将俘虏们踹跪在午门之前。
就在这时,同样跟着熊廷弼一起回来的孙承宗上前,跪倒在午门御道前,声如洪磬道。
“臣辽东巡抚孙承宗,奏请将建奴斩杀,请旨!”
“万历四十六年,建奴贼首努尔哈赤,不识天数,作乱犯上,致使辽东百姓流离失所。”
同样都是从翰林院出来的,孙承宗的文采自然也不是若的,伴随着他铿锵有力的诵读,在场文武众人听的无不握紧拳头,怒视建奴。
待到孙承宗言罢,向午门伏地而拜。
此刻,全场一片肃穆,所有人都屏住呼吸,静静的等待着来自紫禁城午门之上的圣旨。
“拿去!”
看着跪在午门前御道之上,一文一武的两个大红人,朱由校一挥手道。
“拿去!”
随着皇帝出声,聚在午门之上的勋戚大臣随之附吼。
“拿去!”
随着一传二,二变四,四变八,自午门由上而下,直至守卫于午门前的三百六十名金吾将军齐声应和。
声震如雷,天威赫赫,这些好不容易活着带回到京城的建奴头人早已是被吓的魂不附体。
按照以往的献俘典礼,这应该就是完了。
但朱由校是谁,天启,一个不遵常理的皇帝。
“抬上来,抬上来!”
身着一身崭新的盔甲,早已等在午门之下的黄得功赶快挥手,示意手下的人将东西抬出来。
看到这一幕,礼部的赞礼官也不意外。
这都是早就排练过的,连草席子都铺好了,防止这些建奴的血污染了大明的紫禁城。
“上铡!”
随着一声怒吼,六十四个建奴同时被押着扣在了铡刀口上。
“铡!”
伴随着咔嚓咔嚓声响起,一颗颗建奴脑袋被砍了下来。
接下来,这六十四颗脑袋就要传送天下,以正视听。
接下来,就是皇帝在午门之上,接受百官朝贺,同时令英国公张维贤收回醢果酒颁赐内阁、六部主官。
同时,一封《平建奴诏》昭告天下。
诏曰:
朕缵承洪绪,统理兆人,海山陬,皆我赤子,苟非元恶,普欲包荒。属者建奴小丑努尔哈赤,猥以下隶,敢发难端,窃据建州,役属明土。遂兴荐食之志,窥我大明之境,开原铁岭之间,鲸鲵四起,沈阳辽阳之境,锋镝交加,致使人民离散,士卒苦楚。
于是少命大军,第加薄伐。抚顺一战,已褫骄魂,而贼负固多端,阳顺阴逆,求本伺影,故作乞怜。册使未还,凶威复扇。朕洞知狡状,独断于心。乃发京营羽林之材,无吝金钱勇爵之赏,必尽弁服,用澄海波。
仰赖天地鸿庥,宗社阴骘,神降之罚,贼殒其魁,而王师水陆并驱,正奇互用,爰分两路,并协一心,焚其刍粮,薄其巢穴。外援悉断,内计无之。于是同恶就歼,群酋宵遁,居所付于烈火,林海尽沸,戈甲积于高山,氛浸净扫,虽百年行恶之寇,举一旦荡涤靡遗。鸿雁来归,熊罴振旅,汉家之德威播闻,除所获首功,封为京观,仍槛致建奴贼首六十四人,弃尸稿街,传首天下,永垂凶逆之鉴戒,大泄神人之愤心。
于戏,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兹用布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识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干显罚,各守分义以享太平。
凡我文武内外大小臣工,尚宜洁自爱民,奉公体国,以消萌衅,以导祯祥。更念彤力殚财,为日已久,嘉与休息,正惟此时,诸因东征加派钱粮,一切尽令所司除豁,务为存抚,勿事烦苛,咨尔多方,宜悉朕意。
待到兵部尚书黄克瓒念完《平建奴诏》,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要在文华殿上了。
闲杂人等被送离午门之前,文武百官入殿议事。
待到皇帝在龙椅上坐下,刘时敏一甩手中拂尘,往前走了两步,而后就有两个小黄门拉开了一封长一丈,宽两尺,犀牛角,祥云纹路的圣旨。
“辽东经略熊廷弼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以幼冲,初践大位,常恐有负祖宗之托,万民之奉,惟以承祧为重、固社稷之攸,兢兢夙夜,惧不克堪,尚赖文武亲贤,化理爰暨,与民更始。”
“自戊午以来,辽东失陷,百姓无存,我国家威严尽丧,皇考闻廷弼经文纬武,谋勇双全,诏卿都师辽东,征讨建奴。”
“今辽东大捷,军威冲振,又败贼兵,斩贼三子,败其众两万有余,朕心甚悦。”
“录破建奴之功,兹特进后军都督府右都督,论平奴拒敌之功,封江夏侯,岁禄千石,缕缕之忠,惟天可鉴!”
“累朝成宪,布德施惠,诏告天下,咸使闻知。”
“钦此!”
随着刘时敏拉长声音念到最后,整个文华殿上,寂静非常。
卧槽,封侯了。
对于熊廷弼在辽东立下的功劳,大明的文官们都知道,也有很多人想捞这个功劳,摘现成的果子,虽然没成功。
但他们根本就没想到,这个功劳在皇帝的心中这么大。
封侯!
要知道,昔年李成梁搁辽东打生打死,也就封了个宁远伯,而戚继光更是没捞到。
这皇帝上来就给熊廷弼封侯,虽然没赐下世券,只是个流爵,但这也足够的让人心惊胆战了。
这尼玛谁提出来的?
不知道封侯这种事情需要文官审核吗?
熊廷弼这厮在朝堂上就是个孤臣,没人帮他说话,他一辈子都别想封侯!
“熊爱卿平身。”
知道自己这一手突然袭击,有些不地道,朱由校笑着从御座上站了起来,对下方的熊廷弼道。
看着上方一脸和煦的看着自己的皇帝,熊廷弼连忙将头磕在地上,大声的道。
“臣,臣谢陛下隆恩!”
第446章 接着改,接着试
“拿出来。”
没有等有人跳出来瞎哔哔,朱由校一挥手,就有人奉上了一整套的侯爵服饰。
从小太监的手中拿起冠戴,朱由校走下了丹陛。
大明的冠戴制度,是在宋代梁冠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细节上的补充,其中一梁至七梁为九至一品官,勋爵为超品,伯爵和侯爵同为戴七梁冠,公爵为专供八梁冠。
为了与官员区分,侯爵的冠戴上则加有笼巾貂蝉、立笔、香草等装饰,前后使用玳瑁为蝉,并且左插雉尾。
“陛下,臣。”
看着皇帝,走向自己的皇帝,熊廷弼嘴蠕动几下,不待说话,就见皇帝从他的头上取下了本来的冠戴,而后将手中的冠戴扣在了自己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