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38节

  这哪是要清理盘账啊,这是直接把户部一半的权责都拆出去了。

  皇帝这一手玩的可真秀。

  挂羊头卖狗肉啊。

  “陛下。”

  身为内阁首辅的方从哲此时不得不站出来了。

  “户部掌管钱粮,自古如此,度支司历来为户部所属,不应拆分。”

  “不应拆分?汝以为朕年幼可欺吗?”

  闻言,朱由校一拍惊堂木,沉声问道。

  “兵部都出了家贼,户部的家贼恐怕更多吧,这不拆分察查,是留着蛀虫把我大明啃食干净吗?”

  “臣惶恐。”

  本来今天受到的惊吓就多,这么一惊,方从哲当场就怂了,不敢再说话。

  而身为主角的户部尚书李汝华则表示,关我锤子事。

  他是万历八年的进士,已经当了四十年的官儿了,早就老的干不动了,是万历强留的好吗。

  他已经决定,今天下朝回家就上书致仕,后面的事,和他没关系。

  见到没人再说话,朱由校看向毕自严说道。

  “毕爱卿,朕上次让你统计京城官员俸禄一事,如何了?”

  “回陛下,臣等三人已完成统筹,请陛下御览。”

  知道皇帝今天要用这东西,毕自严一直都将奏本揣在袖中。

  听到皇帝提起,毕自严从袖中拿出,交给了下来的太监。

  接过奏本,朱由校并没有急着看,而是接着说道。

  “毕爱卿精通账务,就由你来担任度支司正卿吧。”

  “臣谢陛下洪恩。”

  闻言,毕自严连忙出列谢恩道。

  “尽快把大明支出的账都给朕盘算盘算。”

  求推荐票,求月票,求追读

第48章 这人真活得不耐烦了

  2023-12-11

  “接下来,就是第二件事了。”

  度支司的事定下来了,朱由校挥了挥手,示意将东西端上来。

  待每个人都给发了一大一小两枚银币后,朱由校给众人说道。

  “白银折色,这是昔年张居正变法之中,最为重要的一条。”

  官府的税收物折银,这个不是张居正的首倡。

  历朝历代都有折变,折色玩的最花的是宋朝。

  老赵家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让老百姓把缴税之物,折换成政府需要之物,称为折变。

  本来按照规定,折变时候的价格要按照市场价格计算,但官府嘛,怎么可能给你那么操作,在收税时必然会压低百姓所缴纳税物的价格,抬高折变目的物的价格。

  一高一低,就压榨了一笔。

  比如,宋徽宗大观二年,京西路将民户应纳的杂钱和盐钱折成小麦交纳,而小麦的市价为每斗120文,官府按每斗53文折变。

  当然,还有玩的更花的,比如在折变过程中,管理并不会按照规定进行,而是人为的延长这个过程,增加折变次数。

  比如,原本应该是直接交铜钱的,但官府却要求先折变成绢帛,然后再把绢帛折变成丝绵,再把丝绵折为现钱。

  这样一来,收到的钱经过三次翻倍,已经是原来的8倍以上。

  也难怪有人感叹,宋朝的苛敛方法超过历代了。

  “朕翻阅库档,万历十年,太仓有粮一千九百万石,银四百万两。京城粮价,一石值银二三钱。”

  “时至今日,京城粮价,值银一两。”

  “诸君,以为缘何?”

  “这?”

  听到皇帝的话,一群人对视一眼后,都说不出话来。

  总不能说是因为神宗皇帝怠政,导致天下民不聊生吧?

  “张居正变法,驰我大明金银之禁,朝廷以白银收税,民间也就以白银为货币。”

  “然自隆庆开关至今,已有五十三年,流入大明的白银,不知凡几。”

  “我大明如今情况,与朕那日所言,百万两犒赏银至辽东,有何异?”

  “焉不知,此时此刻,就如那彼时彼刻?”

  “陛下睿见。”

  早在南海子中见识过了皇帝所铸的银币,毕自严当即说到。

  “朕早有铸银为币,方便我大明天下百姓称量使用之念,今日就让大家一起来看看。”

  说着,朱由校拿起手中大的银币,对着众人示意道。

  “大的这枚,银八钱九厘,白金五钱,铜六钱,值银一两,朕称之为银元。”

  “小的这枚,四钱四分五厘,白金二钱五分,铜六钱,值银五钱,朕称之为银分。”

  说白了就是一块和五毛。

  “最主要的,这两枚银币,都能吹的响。”

  说着,朱由校拿着银币吹了吹,顿时就是一阵轻鸣。

  见状,众大臣也学着皇帝的样子做了起来,满脸惊异。

  开始大规模生产后,宝泉局的工匠很快就找到了铸银币的技巧,现在朱由校手中的银币,花纹已经是经过工匠升级过了。

  比朱由校画出的还要精美。

  将近九成的含银量,就算是有那个本事盗铸,也要考虑风险和回报划不划算了。

  “这铸银币,还有例外一个好处,那就是方便天下百姓交易,不用再出行随身带个绞剪了。”

  毕竟银币重量、成色都有统一要求,按数使用较为方便。

  要知道,市面上流通的白银就有“元丝”、“青丝”、“白丝”、“水丝”、“西”、“石”、“柳”、“茶花”、“茴香”、“单倾”、“双倾”等多种名色。

  “陛下英明。”

  听到了皇帝这么说,一众大臣一边拍着皇帝的马屁,一边仔细的打量着手中的银币。

  “陛下,臣请陛下广开天恩,令天下各省开炉铸银,免我大明百姓钱荒之苦。”

  突然,韩身为内阁辅臣,觉得自己要给天下人谋点儿利,站出来说道。

  “此事不可。”

  闻言,朱由校瞬间警惕了起来。

  他虽然没有记得嘉靖铸币失败的事情。

  但他记得天启铸币失败的事情。

  天启年间,因为朝廷缺钱的问题,就下过一道令各省铸钱取息的命令。

  但最终却是以闹的一地鸡毛而收场。

  而且还是罕见的铸钱都能铸赔了的案例。

  初铸之钱,钱干文重八斤八两(合每枚重一钱三分六厘),后虽渐轻,至天启二年秋,小薄之甚,掷地即碎,仅四斤八两(合每枚重七分二厘),较初铸者少四斤矣。

  后来,这些人甚至于在铸钱的原料的配比上做手脚,由原来的铜七铅三改为铜铅各半。

  有些地方钱局甚至铜二、三,铅七、八掷地便碎。

  直接导致民间百姓拒绝使用这种钱币。

  而失败的原因,和嘉靖货币改革政策失败一样,都是因为铸钱机构相关人员的贪污舞弊成风,不是克扣铜料,就是以私铸之钱冲抵官铸之钱,因此政府并没有获得利润,多数钱局甚至还亏损。

  “铸钱之事,事关天下生民,钱乃国家之重器,朕特设宝泉局,来办此事,内帑、度支司、工部出人监督。”

  “陛下,臣请于南京亦设立宝泉局,铸造银钱。”

  听到皇帝把铸造银币权力从工部给拆出来了,身为工部侍郎的袁应泰觉得有些不满,站出来提议道。

  “将白银运到京师,铸成货币,使天下商贾行之,如此运输,恐有浪费民力之嫌啊。”

  “这是工部的意思?”

  听到袁应泰的话,朱由校脸上没表现出什么,而是盯着他旁边的王永光问道。

  “回陛下。”

  从皇帝的话语中察觉出了不对劲,王永光有些嫌弃的往边上挪了挪后,说道。

  “常言道,清酒红人面,黄金动道心,铸币乃国家大事,为免有人贪污银料,还是仅在顺天府设立宝泉局为好。”

  “嗯。”

  对于王永光的回答,朱由校感觉到非常的满意。

  这看眼色的本事就比袁应泰强多了。

  “可是”

  “陛下。”

  袁应泰还想说什么,就被新任的度支司正卿毕自严打断。

  看不下去了,这姓袁的是怎么考上进士的,没看到上面的皇帝眼睛已经睁的老大了吗?

  哪是什么?

  哪是关公睁眼了。

  “这火耗。”

  “火耗。”

  朱由校闻言,出声道。

  “四分归宝泉局做原料与工钱,剩下七分,度支司二分,内帑五分,如何?”

  “这。”

首节上一节38/48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