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350节

  闻言,熊廷弼点了点头道。

  “这是自然。”

  随着两个人的狼狈为奸,一道送和尚去草原的奏本八百里加急向着京城而去。

  “我特么不该手贱的。”

  看着眼前的这堆零件,朱由校抽自己几巴掌的心都有了。

  自鸣钟,拆开装不回去了。

  这个是当年利玛窦送给万历老家伙的,总共两件。

  一件是楼式的,由于组装起来后太高,所以就被安置在了御花园。

  而另外一件是台式的,体积小巧,外罩木框,镶有镀金雕龙,指针是鹰嘴状的,每一刻钟便要鸣叫一次。

  万历对这个非常的喜爱,曾经李太后要看,万历担心李太后看了后就不还给他了,让太监将弦给松了后送给李太后,李太后一看是个死钟,就让人又给万历送了回去。

  皇帝陪葬,不是什么东西都有资格进去的,这自鸣钟自然是给他留了下来。

  然后,他一时兴起,就将这玩意儿给拆了开来。

  结果就是,拆开装不回去了。

  “你说这怎么就管不住这手呢。”

  左手在右手上敲打了几下,朱由校满脸的后悔。

  “皇爷,这个奴婢会装。”

  站在皇帝的身后,刘时敏适时的出声道。

  “昔年利玛窦尚且活着时,奴婢与他学过调较。”

  “哦?”

  闻言,朱由校惊讶的看向了刘时敏。

  “详细给朕说说。”

  “当年,利玛窦给神庙皇爷献上了自鸣钟与诸多西洋之物后,朝廷才准许他在宣武门外建教堂传播天主教。”

  看着皇帝好奇的眼神,刘时敏慢慢的回忆起了万历年间利玛窦的往事。

  “利玛窦带来了很多东西,但都无法引起神庙的兴趣,只有这自鸣钟才让神庙高兴起来,神庙当时非常喜欢听这自鸣钟在每刻钟响起来的鸣叫,觉得他比人可靠。”

  “但最后,神庙发现这自鸣钟的报时,每日都会差一刻钟左右,渐渐的就不喜欢了,这才有了前些年,南京教案驱逐国内传教士之事。”

  “???”

  听到了刘时敏的话,朱由校的脑门上不由的浮现出了几个问号。

  好家伙,万历这家伙对传教士的感情这么薄弱的吗,人家送的东西不准就将人家给礼送出境了。

  “朕听说,那个利玛窦在南京停留了很长一段时间,民间对这自鸣钟都是个什么看法?”

  伸手摸了摸自己的下巴,朱由校又问道。

  “民间。”

  听到皇帝的话,刘时敏思索了一下民间的见闻后,给皇帝普及道。

  “这自鸣钟被利玛窦带来大明后,民间就有能工巧匠对其进行仿造,在大户间颇受欢迎。因为自鸣钟计时不准,但他却能按一定的规律鸣叫,所以民间才会叫其自鸣钟。”

  钟,在大明的语境下,是乐器。

  而对计时器的描述则是“漏”,如漏刻(水钟)和香漏。

  而日冕则是对太阳钟的专业名词。

  “有钱人家好奢侈,喜精巧,对于制作精良,有着漂亮外观、好听的鸣时声以及附带活动机括(如自动开合的花朵)的自鸣钟非常追捧。”

  “仅奴婢所知,若陛下手中这台这般的中等体型,制作一般的自鸣钟就需每架五十两白银,而更大的,或者小而精工者价格更甚。”

  “而普通的小民对于自鸣钟,就当是看个热闹了,因为不管是香漏还是水漏,都比这自鸣钟要准,而且价格便宜,三文钱就能买到好大一把的香烛。”

  “这样啊。”

  听着刘时敏的介绍,朱由校恍然的点了点头。

  此时的中原,还没让螨清给祸害了,西方的商品在大明,真的没有竞争力。

  唯一好卖的自鸣钟,在准确性上还比不过大明的传统计时工具,只能卖个稀罕,当个乐器。

  “你来把它装起来吧。”

  伸手指了指桌面上自己拆出的一堆零件,朱由校对刘时敏示意道。

  “奴婢遵旨。”

  闻言,刘时敏当即挽起了袖子,来到桌前忙碌了起来。(本章完)

第358章 货币白银化货币美元化

  “皇爷,礼部侍郎王化贞求见。”

  就当朱由校津津有味的看刘时敏组装自鸣钟时,有小太监进来禀报到。

  “带他进来。”

  听到小太监的话,朱由校的脸色瞬间就阴沉了下来,向后靠在了椅子上。

  “微臣礼部侍郎王化贞,恭请圣安。”

  被小太监领着进入御书房,王化贞跪在地上道。

  “王化贞。”

  看着眼前跪在地上的这人,朱由校拿出了一份奏章后看向王化贞说道。

  “周尚书说你在广宁参议任上时,善抚夷狄,与蒙古诸部颇为相善。”

  “朕要通过军事、经济等多种方式,对内喀尔喀、科尔沁等部落进行扶持,让他们与察哈尔进行争斗,以让边境得到安稳。”

  “你给朕六条建议,除了第一条开互市外,其他五条都是给蒙古人给银子。比如这第二条,以重金购内喀尔喀之马,令之富庶,则察哈尔必起嫉妒之心。”

  “那你有没有考虑过,我大明买完了内喀尔喀的马匹后,察哈尔来攻,内喀尔喀以何抵挡?”

  “你言要十万两白银,却不说这些银子该要怎么去花,只是简简单单一个数字,你觉得大明内帑的银子都是大风刮来的吗?”

  说着,朱由校就将手中的奏章扔在了王化贞的眼前。

  “陛下恕罪。”

  听到皇帝语气如此的不善,王化贞只感觉到寒毛炸起。

  “臣只是因为时间紧迫,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调查,为此方才写了一个大概的数字。”

  抬起头,看着上面坐着的皇帝,王化贞小声的说到。

  “广宁地处边关,百姓不善耕种,当地粮食短缺,物资匮乏,十万两白银在广宁买不到多少东西,想要安抚蒙古诸部,是远远不够的。”

  “你当朕是傻子吗?!”

  听到王化贞的这话,朱由校眼睛一瞪。

  “在广宁买东西太贵,你不会到京城买,到南方买,买好后再往北运输,出售给蒙古诸部?”

  “回陛下。”

  听到皇帝的话,王化贞心中一凛。

  以往他们花银子安抚蒙古诸部,是在分朝廷的银子。

  简单的来说就是,蒙古诸部收到大明的赏银后,就需要找他们来将银子给消费出去,通过商人将白银换成物资。

  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边关官员,是有资格决定哪些商人可以做这个买卖,收到回扣。

  通俗的说就是销赃。

  “大明很少有商人愿意前往边关,即便臣想要这么做,也很难找到人能将物资买到,为此往往需要付出数倍的音量才能联络到愿意做的商人。”

  “这样啊。”

  看着眼前的王化贞,朱由校的嘴角露出一抹冷笑,想了想后道。

  “你说的到也有些道理,这样吧,朕就给你十万枚银币,由你去牵头,组织一批商人往边关输送物资吧。”

  说着,朱由校看向身侧的小太监,示意他将王化贞的奏本捡回来。

  “臣谢陛下隆恩。”

  听到皇帝的话,王化贞心里松了口气,同时又升起一阵轻视。

  谁说的这皇帝很聪明,这不是很容易忽悠嘛,他这不就糊弄过去了?

  提笔在王化贞的奏本上写下了一个准字,朱由校示意他将奏本送去内阁。

  “记住你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互市的方式,拉内喀尔喀、科尔沁诸部,让他们不再袭扰边关。”

  “臣一定保证互市安稳,内喀尔喀与科尔沁不再袭扰边墙。”

  对皇帝再行了一礼,王化贞出声道。

  “但广宁地处边关,蒙古蛮夷不学礼数,需要军队对他们形成震慑,臣想要能够调动当地的驻军。”

  “朕强调了多少次,各司其职。”

  听到王化贞想要染指军权,朱由校瞬间就警惕了起来,看向王化贞,语气严肃道。

  “你这个礼部侍郎的职责是通过互市对蒙古诸部进行拉拢,当地的政务、军务你都没有资格插手。”

  “去弄好你的互市,不要有其他的心思。”

  “臣。。。臣遵旨。”

  见到皇帝如此直白的说他,王化贞低着的头变幻了一下后应道。

  挥手示意王化贞离开,朱由校从椅子上站起,来到了隔壁的屋子,这里放着他的沙盘。

  伸手沿着运河比划了一下后,朱由校开始思索。

  如今这个时代,没有火车,南北的大宗商品转运全靠运河。

  但运河的终点在通州,想要让物资北上到辽东,就需要人力,从通州走辽西(锦宁防线)走廊,或者从天津走渤海湾,从海运北上。

  “传消息给骆思恭,让他去盯着王化贞,看看王化贞都会联络些什么人。”

  “奴婢遵旨。”

  听到皇帝的话,刘时敏连忙出声应到,他知道骆思恭一直都在京外盯着一些个走私商人。

  看样子,皇帝是怀疑这个从广宁回来的参议,是和那些商人有勾结,要钓鱼了。

  转头看了眼离去的刘时敏,朱由校无奈的摇了摇头。

  边关的物价高昂问题,出在了运输渠道上。

  谁掌握了渠道,谁就掌握了权力。

  北宋末年,宋徽宗的花石纲已经弄的京畿地区有流寇几年无法被剿灭,但却还是牢牢的控制着下方的州县。

首节上一节350/48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