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来,吾等可安心矣。”
“是啊。”
闻言,孙如游点了点头,赞叹道。
“手不释卷的事情传出去,可谓是一段佳话啊。”
“佳话。”
听到了身后两人的谈论,走在前面的韩心中冷哼一声。
算计没用上,他这会儿心情很不好。
皇帝对毕自严很是遵旨,但对他这个顾命大臣呢。
态度还不如对那群丘八呢。
韩却是不知道,朱由校再是想搞事儿,也不会在经筵上搞。
儒家思想早已融入了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尊重经筵,就代表着不尊重天下的读书人,是在将他们往自己的反面推。
随着第一次经筵结束,皇帝全程守礼,赐宴时还在看书的事绩也传了出去。
如今的大明,相比于万历时期,变了,但没全变。
朝臣虽然能见到皇帝,但机会不多。
为此,从流言中了解皇帝是个怎么样的人,就是很多人的必修课。
而皇帝在经筵上的表现,让很多人都高兴了起来。
没离经叛道到一种离谱的程度就好。
就在外臣们高兴皇帝终于服软一次的时候,西苑。
看着讲义中对《大学》的标注,朱由校皱着眉头。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东西没问题,但用的是朱熹的校注,这就很让人不开心。
“朕记得,是有人对王守仁的著作进行过总编吧?”
看向身侧的刘时敏,朱由校出声问道。
“回皇爷。”
闻言,刘时敏当即出声道。
“奴婢依稀记得,古今通集库中有两本,一本是嘉靖四十五年,钱德洪编的《阳明文录续编》。一本是隆庆二年,谢廷杰编的《王文成公全书》。”
“去给朕找来,朕要看看。”
听到有王阳明著作的全编,朱由校当即吩咐道。
朱熹的注解看着没劲儿,还是看看王阳明的书咋样。(本章完)
第285章 心学分了这么多?
“皇爷,这是记载阳明先生生前文章的《阳明文录续编》和《王文成公全书》。”
很快,刘时敏就带着几个太监,抱着一堆书来到了朱由校的龙书案前。
让小太监将书放下后,刘时敏看向皇帝道。
“阳明先生的王学分类较多,不知陛下除了原文外,还想看那一门的。”
“分门较多?”
翻开《阳明文录续编》第一卷,还没看几个字,朱由校就听到了刘时敏的话,有些摸不着头脑。
心学就是心学呗,还分门?
“都有哪些分门?”
“回皇爷,大抵上分了七门。”
身为一个饱读诗书的太监,刘时敏当即就介绍了起来。
他出自内学堂,对这些学术上的东西知道的那是相当的清楚。
孔子号称号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王阳明这人也不差,在历史上留有名姓的就有一百多人。
去世之时,参与送葬的弟子就有一千多人,算上那些在外地的,说个三千也不过份。
学问这种东西,老师在的时候,还能压的住下面的弟子。
而等到老师一嘎,这事情就变的有意思起来了。
王阳明去世后,他的弟子们基本上就分家各过各的了。
为此,王学就分了七家。
江右王门,江西一带的心学,代表人物有邹守益、徐阶、聂豹、罗洪先、欧阳德、壬时槐、刘文敏、刘阳、胡直、邹元标等等。
南中王门,广泛分布于南方一带,代表人物有戚贤、朱得之、薛应、薛甲、查铎、唐顺之等人。
闽粤王门,方献夫、薛侃、杨骥、周坦等人。
北方王门,主要以洛阳王门为主,代表人物是尤时熙、孟化鲤、吕维祺、王以悟、张信民等人。
楚中王门,这个流传于湖南一带的心学流派,代表人物有蒋信、冀元亨。
浙中王门,代表人物是钱德洪、王畿。
泰州学派,心学,或者说儒家学说中的异类,勉强算是资本主义的萌芽,主要思想宗旨是“百姓日用即道”。
代表人物有朱恕、颜钧、王襞、罗汝芳、何心隐、李贽、焦、周汝登等人。
诸派基本上都是各执一词,各有各的理解,拿着王阳明的心学各种开创,突出的就是一个断章取义。
没办法,儒家的特性就这样,突出的就是一个万能染色剂。
只要你脸皮厚实,懂得营销,从其他学说中抄点儿东西,就能杂糅进去。
就单以“仁义礼智信”这儒家五常来说。
最初孔子提出的是“仁、义、礼”。
孟子对其进行了延伸拓展,变为了为“仁、义、礼、智”。
西汉时,董仲舒搞出了天人感应学说,又将这玩意儿给扩充为了“仁、义、礼、智、信”。
反正儒家是个框,什么都东西都能塞的进去。
“。。。真能分。”
听着刘时敏的叙述,朱由校忍不住以手掩面。
这要是再算上传到倭国的那派心学,这就八个学派了。
突然,朱由校察觉到一丝不对,放下手看向刘时敏。
“那个朕令其致仕的邹元标,学的也是心学?”
“回皇爷,邹元标是胡直的门徒,胡直是阳明先生的弟子欧阳德的学生。”
闻言,刘时敏当即就将邹元标的师承给报了出来,这些内容,都很好查的。
“哦,这样啊。”
闻言,朱由校点了点头,而后就有些搞不懂。
他没记错的话,东林三巨头,顾宪成、邹元标、赵南星。
其中顾宪成以怼心学为主,邹元标你个搞心学的,是怎么和顾宪成混到一起的?
这什么路子?
“去给朕打听打听,邹元标和顾宪成两人在学术上,都有哪些看法。”
“奴婢遵旨。”
闻言,刘时敏答应一声,当即就向着外面走去。
看着离去的刘时敏,朱由校还是有些疑惑。
想不通,真的想不通。
朱由校想不通这心学是怎么分的这么多的。
韩想不通皇帝为何在经筵上表现的那么“正常”。
那么正在内阁办公的毕自严就没什么想不通的了。
对于此次的经筵,毕自严是早有预料的。
皇帝为什么突然下令开经筵?
就是为了让他坐实帝师名头,能在内阁首辅的位置上坐稳。
这个流程走了,将来他的下场最起码也是张居正,不会被人开棺戮尸。
对于皇帝在经筵上的表现,毕自严的心情,只能用感动两个字来形容。
而身为一个文人,毕自严对皇帝选择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而此次的经筵,毕自严也在行试探之举,试探皇帝对儒家的态度。
为什么在经筵上,他会选择讲《礼记》,就是因这么书,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础。
只要皇帝读过这本书,遵守一个大体的礼制,不管将来的新政如何,他都有把握能给皇帝把底给兜住。
至于说外廷的那些个议论声,毕自严清楚的知道,根本就影响不到皇帝。
看皇帝平日里说话做事儿,那是个轻易受别人影响的吗?
就在毕自严思索的入神的时候,有两个吏部的文书并一个太监,捧着个大红托盘走了进来。
“毕阁老,这是您本月的俸禄,还请查点一二,签了回执,我们好回去复命。”
在太监将托盘放下后,吏部的文书拿出一份堪合,放在毕自严的身前。
现在京官的工资发放,都是吏部在做。
“嗯。”
见状,毕自严简单的扫视了一眼红封后,就提起毛笔写下了签收,然后拿出自己的官印,在堪合上骑缝用了印。
见状,那吏部文书动手撕开堪合,一人一半。
自从当年朱元璋时闹出的空印案后,就出现了这种骑缝堪合,用以防伪。
原因也很简单,一张纸撕开,不会出现一模一样的犬牙,更别提上面还留有字迹和印痕了。
所有涉及到钱粮的事儿,都要有堪合造册,正廉署会不定时的抽查。
毕自严不是第一个收到俸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