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 第64节

  所以吴军他们提前2000年感受到后世春节消费的热潮。

  吴军他们来的一个卖农具的店铺,本一个很大的店铺,此时里面人潮涌动,队伍都排到大街上了,到处都是那破破烂烂的农户中气十足地大叫道:“镰刀多少钱一柄。”

  伙计讨好来的农户身边笑道:“这是我大汉的最新手艺,淬火镰刀,他通体用熟铁打造,异常坚韧,不会出现碰到石头就碎或者断成两截的问题,您再看这白色的刀口,是用生铁打造,异常坚固,割稻草就跟划水一样方便。”

  伙计真还找了一捆稻草用镰刀一划,稻草就一分两段,过程异常丝滑,没有一丝停顿。

  有这个效果之后伙计才笑眯眯道:“价钱也不贵,只要20钱一柄。”

  这段时间有太多这样穿着破烂购买农具的农民了,伙计也不敢小看人家,谁知道这破破烂烂的衣服下面藏着多少钱?

  据说旁边的牛马市有穿着破破烂烂农户看耕牛,被伙计看不起驱赶,却没有想到农户直接拿出了5000钱来购买一头耕牛,钱装满了整整一竹筐,震惊了整个牛马市。

  从来就没有见过如此牛气的农户,老板当场就领着伙计给农户道歉。因为这个故事的传奇性,很快就传遍整个陈郡了,所以其他店的伙计现在是不敢看不起那些穿着破破烂烂的农户的,他可不想成为传奇故事当中的一员。

  听到这个价格,这个农户也很惊喜,拿去镰刀小心试一试,发现果然很锋利,用料也比往年多,往年镰刀用料也就两斤的样子,而这柄镰刀绝对超过了3斤,而往年的镰刀的价格都超过了40钱,加料减价,买上三柄镰刀,才相对于往年一柄镰刀。

  如此大的诱惑哪个农户能经受的住,哪个农户又不想用一柄锋利而又好用的镰刀。农户当即豪气道:“给我来三柄这样的镰刀,哪个犁多少钱?

  伙计笑道:“500钱,用的铁料是以前直犁的两倍,用扎实不容易坏,只要一头牛,耕作起来也更加轻松,用了曲辕犁一牛顶两牛,没牛人可拉,这可是汉王老人家发明的开荒神器,拉熟田好用,开荒更好用。”

  农户大喜道:“这个也给我包起来。”

  曲辕犁的大名他也早听过了,也见过其他农户用曲辕犁耕地,效果比直犁强太多了,让他羡慕不已,只是一直没有钱去购买,今天看到实物他当即购买一台抱在怀里。

  说完老农从自己的腰间解下,一串铜钱交给伙计,伙计用稻草给老农包扎好了三柄镰刀,一个曲辕犁交给农民。

  这样的对话在农具商铺里面太常见了,农具的价格太便宜了,手里有钱的农户,即便再节省,也不会在这农具上省钱,更不要说这些农具从用料到价格都异常便宜,整个陈郡的农户,就像要第一次看到拼夕夕一样,根本忍不住自己的消费欲望。

  “价格低的也太夸张了吧!”土根都不有点不敢相信,要知道现在可是打仗的时候,和铁沾得上关系的都算是军械了,不涨价都好了,居然会跌一半,这简直让人太三观震裂了。

  土根甚至有一丝后悔,他去年就买了一台曲辕犁,内部价格都要800钱,这才过了几个月时间,价格居然跌了这么多,此时土根觉得自己亏了一台曲辕犁。

  吴军因为商河里靠近陈郡,到了解这其中的缘由,对他们三人解释道:“这和最近的高炉有关系。前段时间百家宗师投靠我们汉王,其中有就有墨家巨子秦泊,他为汉王建立一座三丈的高炉,据说一次可以练1万多斤的铁,铁水出炉的时候火光冲天,这些铁水流入模具当中,就能炼出上好的农具和武器。一此能炼制几千件武器装备和农具,大家想想看,一炉就是1万斤,如此大的产量,这铁器的价格不就降下来了。”

  “据说传说当中的鲁班家族也投靠了汉王,鲁班的后人公输仇弄出了一个水利纺纱机,我们看到那些大水车的,都是纺纱车的动力来源,今年布的价格跌的这么猛,就是因为这些大水车源源不断的纺纱,一辆水车可以顶个几百个女工,你看看陈郡外的水车有多少,这能省多少事情,又能纺多少纱线,今年布的价格下跌,剑麻的价格上涨,都是因为这些大水车的原因。”

  水力纺纱机和二十锭纺纱车对普通百姓的影响有好有坏,好的一面就是各种剑麻原材料的价格提升了两倍,让种地的农民增加了收入,坏处就是农户纺织布匹价的格跌了一大半。

  这个时代还处于男耕女织的阶段,麻布下降,让农户的收入减少了很大一块,要不是均田减税,让农户的压力小了很多,陈郡的这些水利纺纱机就足够让整个陈郡几十万百姓破产。

  就这还是徐帆为了降低影响力,想办法把陈郡织出来的布匹大部分卖到外地,要是留到本地的话,麻布的价格是下来了,但农户的收入只怕也悬了。

  土根不禁感叹道:“这陈郡的新东西真是越来越多了,这里和我们山河里完全是两个世界了。”

  这才一天时间,土根见到的新鲜事物太多了,让他有点适应不过来了,甚至内心有一丝害怕,想要回到山河里那个平凡的村庄了,但他也不明白这丝害怕是从哪里来的。

  吴军却道:“所以要多出来走一走,经常来到郡城了,看到有什么新鲜的事物也会带回去一些,我商河里就一座小水车,这玩意太有用了,可以浇灌几百亩的田地,还能碾米,用处太大了。”

  虽然陈郡的变化有好有坏,但总体而言是好处大于坏处,整个陈郡的百姓也能从这种变化当中获得利益,大家欣喜且享受这种变化。

  接下来三人按继续购买货物,一直到晚上才拉着一牛车的货物回到营地休息。

  翌日,此次科举的成绩宣布了,吴军和石头榜上有名,而土根和树两个人则不出意外的名落孙山。

  丞相府给吴军和石头二人下达了命令,他们有5天的假期回去收拾行李,然后到达指定的郡县上任,其中吴军要到南阳郡西乡去,担任蔷夫,而石头则要去九江郡,大泽乡担任游缴。

  科举结束之后,几名兄弟挥手告别。

  吴军回到自己的家乡,对屈禄说了自己考中了的消息。

  屈禄大喜过望道:“这真是祖先保佑。”

  吴军担忧道:“孩儿马上就要离开了,但小鱼这身体?”

  “大丈夫但志在天下,小鱼我就帮你照看了,等人出孩子出生了,人也长大了一些,经得起旅途的奔波,我再去带孩子找你。”

  这时代的出行都极其危险,吴军也不敢就让自己的妻子跟着走,也只能接受屈禄这个意见。

  求收藏,求订阅,求月票

第144章 ,失望的景逸和人才汇集

  而有了这次经验之后,周章开始了整个大汉范围内的科举考试,科举的通知更是贴满了整个大汉境内城县乡里。

  听到科举的消息,这些大家族的子弟刚开始无比兴奋,认为汉王要广招贤才了,结果看到徐凡要他们做田吏,俸禄连百石都没有,一个个非常失望,这样的职位他们要之何用。

  而在阳县也有一个很失望的人,他就是景逸了。

  当初他儿子通知他,徐凡将要称楚王,他是无比兴奋,连家族以前楚国的官服他都找出来。

  虽然徐凡不是楚国宗亲,但楚国复国之后,徐帆肯定需要他们这些宗亲之后,最起码也要立一个牌坊,而以他和周章几十年的交情,加上他们的家族多次担任三闾大夫,令尹,上柱国等位高权重的职位,徐凡想要这个楚国名副其实,就必须拉拢他们这些前朝的权贵。

  但后面的事情峰回路转,泗水郡的秦嘉,提前找他同族之人景驹,让景驹称楚王。

  景逸知道此事之后勃然大怒,秦嘉什么身份,什么势力,什么威望,为楚国的复兴立下了什么功劳,他也敢拥立楚王!

  最重要的是他这拥立楚王,徐凡怎么办?

  这事情不会起波澜吧?

  果然是越怕什么越来什么!

  没多久,南郡就传来消息,徐凡担忧异义军刀兵相见,放弃称楚王,改称汉王。

  这对徐凡没有什么关系,对义军的那些高级将领也没什么关系。但对景逸来说不亚于晴天霹雳了,徐凡称的是汉王,不是楚王,这里成为了汉国,而不是楚国,那他这楚国宗亲的身份又有何意义?

  这种人生的大起大落,让景逸一病不起。

  但后面的科举公告,又让景逸看到了希望,景家啥都不多就是人多,按照上面的说法,他景家的人几乎全可以考上。

  于是他召集了所有在阳县的宗族子弟:“汉国科举考试,你们全都给老夫上,一定要考上。”

  “这种小吏有什么考的,我等身为楚国宗亲,徐凡不说给我们一个郡守当,但县令之位也应该给我们,现在就啥都不给,欺人太甚。”景逸子侄不屑道。

  景家的这些子弟此时也和景逸一样失望,本来他们还以为楚国复立了,他们可以恢复家族的荣耀地位,恢复往日雕栏玉砌的富贵生活。

  结果空欢喜一场内心的失落可想而知了,他们自然就对徐凡充满了仇恨了,觉得徐凡占了楚国的土地,却不给他们这些宗亲留下一点利益,鸠占鹊巢欺人太甚。

  “放肆,徐凡也是你们能说的,给我说汉王,你们要再敢这样无法无天,我就把们杖毙在这里,省得给家族带来祸害。”景逸怒道。

  其他人吓的不敢出声,他这位族长的威望还是很高的,他们知道汉国丞相周章是族长的生死之交,有这层身份在,他们就更加不敢得罪族长了。

  “汉国新立,虽然现在只是一个田吏,你们只要你们用心做事会很快升得上去,现在老夫告诉你们只要能考得上去,你们就用心给义军做事情,家族给你们的月俸提升三倍,要考不上的就减少一倍,你们就留在家中混吃等死,不要给家族丢人现眼了。”

  景逸这样一逼,景家子弟就不得不去考科举了。

  景逸此时庆幸的是他的儿子景涛没有听他的话,参加了义军,当徐凡称汉王的时候,他也更进一步成为了汉国骑兵都尉,以后景家还有这个长子作为依靠。

  就在陈郡开始搞科举的时候,一支全副武装的马队来到陈郡外,庞大的人群引起了士兵的警惕。

  “你们是哪里来的人,来陈郡有何事?”

  曹升道:“我家主公乃是东海郡陈婴,前来投靠上柱国将军。”

  士兵提醒:“不是上柱国将军,我家将军已经成汉王了,以后要叫汉王。”

  “你们这些投靠汉王的人先去招贤馆住着,汉王有时间了会亲自接待你们的。”另一个士兵也跟着说道。

  徐凡的势力越来越大之后,投靠徐凡的豪杰也越来越多,像陈婴这样带着上百骑兵的豪杰不少,现在在义军当中已经形成一套制度了,要是历史上出名的,徐凡会亲自接待一番,要是不出名的就让孔鲋接待。

  按照他们的才能安排职位,因为投靠徐凡的大部分都是武将,所以安排他们大部分也是成为义军的军官,经过军训懂得义军的军令和军纪,一般会安排他们成为屯长,曲长等基层军官。

  “汉王?不是楚王吗?”曹升也奇怪道,他也知道徐凡要称楚王,但现在变成汉王让他感到奇怪了。

  士兵恶狠狠的说:“本来我家大王是要称楚王的,但秦嘉那个狗贼提前弄出一个楚王,我家大王不愿意义军兄弟刀兵相见,于是就改为汉王了。”

  陈婴愕然,他要经过泗水郡,自然也清楚泗水郡秦嘉找了一个叫景驹的宗亲称楚王,这事情已经在泗水郡闹的轰轰烈烈的。

  在陈婴看来秦嘉这是自寻死路,以他那点实力,哪里有资格拥立楚王,尤其这楚王还是上柱国将军志在必得,秦嘉必定会被上柱国将军剿灭。

  结果没想到来到陈郡之后,上柱国将军却没有在意楚王之事,直接改称了汉王,这就让他想不通了,称楚王能得到楚国的民心,能得到楚地豪强投靠,能得到楚国的法统,但称汉王能得到什么?

  “汉王这是心怀天下,要是汉王只想恢复楚国的话,楚王自然比汉王合适,你要是汉王想夺得整个天下的话,那汉王就比楚王更加合适。”陈婴身边一个小兵忽然说道。

  陈婴听到这话忽然明白,徐凡这是想当第二个始皇帝。

  陈婴有点惊讶看着这个小兵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小人韩信。”

  陈婴感叹道:“你这样的人才我都没有发现,这个义军首领我果然做的太差了,难怪会让兄弟们失望了。”

  而后他对韩信道:“要是有机会我会把你举荐给汉王的。”

  韩信大喜道:“多谢将军。”

  始皇帝36年11月2日。

  陈郡进入深秋,天气也变得凉爽起来,但此时陈郡内的热闹却并没有因为天气的原因减低,大量手里有钱的百姓依旧在陈郡购物,但同时陈郡也来了一批新的投靠者。

  徐凡虽然只是在汉国境内张榜考科举的事情,但引起的轰动却是巨大的。

  秦吏一直压制天下的读书人,他们就喜欢百姓成为浑浑噩噩的愚民,什么都听他们的话,焚书令之后,天下的士子都惨遭迫害,甚至家中连书卷都不敢藏一卷,生怕给全家带来祸害。

  当初徐凡的招贤令给天下读书人一丝希望,但当时徐凡的势力太小了,像孔鲋这种敢舍命投靠的人终究还是少数。而且大部分的读书人也没有家产,能让他们千里投靠徐凡。

  但这次却不一样了,徐凡两个月内连吞南方4郡,复兴了大半个楚国,更是自立为汉王,一个可以和暴秦抗衡的强大国家冉冉升起,身为汉王的徐凡对天下读书人吸引力大增。

  而这次科举被天下读书人看出低阶版招贤令,减低难度的同时还扩大了招收的规模,不是谁都可以像景家子弟那样不在意田吏这样小官,对大部分的小地主出身的子弟和商贾子弟,能进官场就是阶级的飞跃了。

  更不要说义军肉眼可见的对外扩张,今天的小吏未必不是明天的权贵。

  英布,季布,陈林,吕臣这些人不是游侠就是刑徒,或者普通的百姓,但他们却可以趁着义军崛起的时际,成为位高权重的高层,一朝风云起,他们未必不能取而代之。义军的高层的出身给大家的信心,四周和大汉本土的读书人,纷纷跑到大汉境内参加科举。

  而当这些想要投靠徐凡的读书人来到陈郡,发现陈郡这里和他们想象当中战争肃穆情况完全不同,

  陈郡只能见到最多的不是士兵,而是大量的商贾和普通的百姓各条街道,车水马龙,来自天下的商贾车队往来穿梭,一派繁荣盛世景象,对义军的信心就更强了。

  第一次来的陈郡的孙叔通发现,这里到处都是拥挤的人群都不禁感叹道:“当年晏子说,临淄城挥汗如雨,挥袖蔽日,只怕就是现在这种景象吧。”

  这种景象让孙叔通对汉王是异常佩服,武能打的过暴秦,文能把陈郡治理的如此繁华,汉王治理才能还在始皇帝之上。

  “就是不知道老师的府邸在什么地方?”看着热闹的街道孙叔通不禁犯难了起来。

  孙叔通是孔鲋最得意的弟子,儒家弟子大部分遵守礼仪,不知变通,但孙叔通却有着能言会道的口才,和灵活的道德底线。

  孔鲋就看中这点举荐他去了咸阳城,成为了始皇帝的博士,要是其他弟子去了咸阳城,只怕早被始皇帝砍了。

  始皇帝颁布焚书令之后,孔鲋彻底对始皇帝失望了,甚至因为焚书令牵连太多自己的子弟,他对始皇帝也开始仇深似海。

  这个时期的儒生可不讲什么愚忠,讲的是‘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雠’。

  你始皇帝把我儒家弟子当仇寇杀了,那我孔鲋就把你始皇帝看成是寇雠。徐凡一造反,孔鲋就带着弟子来追随了,他还把自己的消息告诉了孙叔通,让他想办法逃,不要被牵连了。

  孙叔通刚开始虽然得到了这个消息并没有打算逃,他认为始皇帝还活着的时候,起义造反是自寻死路。结果却没有想到徐凡的义军越打越多,地盘越来越大,秦军的实力也没有他想象的那样强大,大秦的天下也没有他想象的那样稳固,居然被义军轻易打的粉碎,整个天下居然又要呈现出战国那样的乱世。

  一时间孙叔通都看不懂这个世道了,徐凡带着一群刑徒造反,居然可以打崩强盛的大秦天下,这是什么神话故事。

  当徐凡在江陵城正式称汉王,九卿之一居然有自己的老师,孙叔通就知道这咸阳城是待不下去了,他快速逃出了关中,一路从武关进攻南郡,颍川郡来的陈郡想要投靠自己的老师。

  孙叔通就这样不断问路,不断寻找一不小心就撞到一个衣衫褴褛士子,

  “抱歉,抱歉,这里人实在是太多了!”

  士子不在意道:“没事,你也是儒生,是来赶科举的吗?”

  他老师就是儒生,他严格意义来说也算是儒生了,只是他连本《论语》都没有学完,都不好意思说出口,但他对孙叔通还是有好感的。

  这个孙叔通还真不知道科举,这段时间他都在赶路。

  “在下叔孙通,不知道兄台说的科举是何物?”

首节上一节64/26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