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 第57节

  义军可以审判秦吏,但不能交给百姓,更加不能让这些秦吏所作所为曝光。张良倒没有想要为秦吏遮掩的想法,只是他担心这样的做法,会损害官府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增加义军统治百姓的难度和成本,张良的想法用后世一个词可以精准形容,就是倒反天罡。

  徐凡淡然道:“但这种做法却可以让我们获得百姓的支持,从我义军反秦开始,一直都是百姓在支持我们,秦吏在围剿我们,现在我我义军壮大就是靠百姓的支持,百姓支持义军,义军就维护百姓的利益,秦吏围剿我们,我们就杀了秦吏,这不是很合理的选择。分不清敌友,我义军又如何壮大。”

  “季心,把我们义军在颍川郡的会议纪要交给张参军看,让他也清楚我义军的敌人和朋友是谁。”

  季心感到有点为难,但还是点点头。

  上次他们听完徐凡讲的《大秦各阶级分析》之后,季心这些人如获至宝方法记录下,这种分析天下的能力简直就是传说当中的屠龙术,学会了这上面的内容,以后他们的子孙,去各地诸侯当中做一谋臣,可谓是易如反掌,这些人打算把《大秦各阶级分析》作为自己传家的绝学,只传自己的嫡系子孙,这点连徐凡都不知道,这就是季心感到为难的原因,屠龙术多一个人知道就多一个人抢他们后世子孙的饭碗。

  而这其中季心想的最长远,他平时待在徐凡身边,他就记录徐凡平时的言语,只要是他觉得是至理名言的,他纷纷记录,现在已经有满满一大本《徐语》了。

  

  公审结束之后,义军又把所有俘虏的士兵集合起来,想要继续参军的,被邓忠留下,扩编成为南阳郡兵,而想要归向的士兵,义军每人发了1石粮食,让他们回家,毕竟现在南阳郡已经是义军的治下了,他们也是义军的百姓,让他们归乡也可以增加秋收的进度。

  宛县,白河里。

  几个士兵背着一袋粮食,兴高采烈地准备回到自己的家乡。

  “义军太仁义了,不但放我们回乡,还给我们每人发一石粮食,仁义之师呀!”

  另一个士兵也一脸庆幸道:“本以为这次很难活命了,却没有想到真可以回家,义军太仁义了。”

  这些士兵不懂太多的词汇,他们只能一个劲说义军仁义,以此表达对义军的感激之情。

  “秦屯长他们被吊死的好,虽然知道他不是人,但却没有想到他能做下如此多的恶事。”

  “张县令被吊死的时候更是瑟瑟发抖,留下一摊黄尿,懦夫一个。”

  说到被吊死的秦吏,大家的兴致更高了,纷纷述说着秦吏死的时候丑陋的样子,百姓虽然总结不出阶级这种精辟的词语,但秦吏对他们的压迫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是能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受损,只是因为秦吏掌管权利,他们只能把这份仇恨埋藏在心中,而现在义军到来让他们的仇恨有了宣泄口了,百姓不会和张良一样觉得他们吊死的太惨,他们反而会觉得太解气了。

  而后一个士兵看着一老一小道:“适,你和吴老都立下大功了,为什么不留在义军当中,义军可比秦军公平多了,立下功劳就可以当军官,而且他们还如此厉害,打的秦军节节败退,你跟着他们说不定可以成为将军。”虽然脱离秦军没有几天,但这些士兵却已经不把自己看成是秦军了。

  而被问到的两人就是当初帮助许重召,登上城墙反水的秦兵。在战事结束之后,许重召就对陈小刀和邓说两人说了他们的功劳,陈小刀就邀请两人加入义军,并且给了队率之位,但两人都只想回家就拒绝了陈小刀的邀请。

  年轻适笑道:“我还要赡养老母,参军太危险了不适合我。”

  吴老笑道:“我已经四十岁了,能活着回家已经是幸运的事情了。”

  但吴老想到自己家人已经死光了,又一脸暗淡,他曾经有两个儿子,但都死在南征百越的战事当中,他的妻子也因为这事情,一病不起让他成为了一个孤家寡人。

  适和吴老是同乡,他知道吴老家中情况,他想了想道:“这次要不是您,我也不可能活着回家,您以后就是我父亲了,我会给您养老送终。”说完适就给吴老下跪磕头。

  吴老激动道:“好孩子,不用磕了。”

  几个同乡也高兴道:“吴老,您以后不用担心没有人养老送终了。”

  几人来到自己的家乡,亲人纷纷来迎接,适的母亲也在其中,他们一家终于团聚了。小小的白河里充满欢乐,因为这次他们的运气极好,没有一人战死沙场。

  适的母亲给他看了自己被义军修好的房子,新分的土地,她庆幸道:“你以后就待在母亲身边,我们就这样安稳的过日子。”

  适点头道:“好,我们就这样安稳的过日子。”

  三日后,白河里亭长昭虞召集所有人道:“我们义军要继续南征南郡,解救南郡的百姓,需要5万民夫,我们白河里分到50个名额,有谁要报名的?”

  此言一出全场一片寂静,他们不敢相信徭役这么快来了。

  适愤怒道:“你们义军不是说要免徭役。”

  适的母亲马上拉住自己的孩子。

  昭虞道:“这不是徭役,是雇佣,去做民夫的人可以包一日三餐,每日还可以获得10斤粮食,你们放心我义军不骗人,可以先给一石粮食作为定金,后面按照做民夫的日期算,多不用退少了可以补。”

  这样一说所有人都松口气,心思灵活的人已经打算看看情况了,现在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很多人的家中已经吃光粮食了,只有以野菜为食了,要是民夫真有如此丰厚的俸禄,这个险值得冒。

  求收藏,订阅和月票

第135章 ,有信誉和天命所归

  “还有啊,即便是不愿意做民夫也无所谓,义军大量收购毛竹木材,大家可以留在家砍毛竹跟木头,毛竹一个5斤粮食,木材看大小,但比毛竹还要值钱,砍完了,扎成排,我们通过白水顺流而下送到宛城,就可以卖毛竹木头赚粮食,我义军无限量收购。”昭虞道。

  义军对毛竹和木料的需求几乎是无穷的,只要打仗就要运输粮草军械,要运输粮草军械就要制造辎重车和独轮车,而快速扩张的义军规模对铠甲的需求也是无限量的,竹甲虽然比不上皮甲铁甲,但依旧比布料和肉身扛刀剑的要好。

  现在的义军士兵即便是有皮甲,也是喜欢在皮甲外面套一套竹甲来增强防御力,因为这些士兵发现,只要不是对着纹路砍,竹甲的防御力比皮甲还要高,而且竹甲的重量也轻,提升防御力的同时,负重增加的却不多。

  战场上想要保命迭甲越高越好,所以义军对竹甲的需求从来没有降低。而残余的原材料还可以成为制造白纸的原材料,可以说是完美利用。

  “还有这样的好事?”青黄不接让所有的村民都在忍饥挨饿,刚刚说做民夫他们还担心被义军拉上战场,但在自己家里出把力气,砍木头跟毛竹,这事情就可以干。了不起浪费一点力气,他们这些农户缺粮食,可不缺少力气。

  “我们义军公平买卖,绝不欺骗大家。大家要是不放心,可以砍个几十根毛竹去试一试,要是领不到粮食,大家可以把我家给拆。”

  昭虞虽然这样说,但却没有人真有这想法,毕竟人家的后台是义军,他们可不敢得罪。不过大家也心动了,宛城这里比陈郡好的地方,就是这里不缺铁器,这个时代的宛城是天下的铁器制造中心,这里的铁匠过万,铁器的价格也是天下最低的,村民还能找到锯子柴刀等工具。

  翌日,适等白河里的村民带着锯子柴刀,到山上砍了100根毛竹,然后用稻草绳,扎成5个竹排,一路顺流而下去了宛城。

  当天下午,适他们就挑着500斤的粮食回来了,看到这些粮食,村里的所有人都欢呼。

  他们真是太不容易了,要不是义军发了一袋粮食给降兵,白河里人均粮食不足半石,但此时距离秋收却有一个多月,可见此时村民们的困难,每日一顿稀粥都难以保证,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吃野菜。

  而现在昭虞帮助村民们找到一条,出力气就能换得粮食的路,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天大的好事情了,他们不怕劳累,只是怕出了力气,却连一点收获都没有。

  “这亭长是个好官,真心为我们好。”当晚吃饭的时候,适感叹的对母亲和老吴说道。

  他从小见到的秦吏只知道收刮他们,让他们家徒四壁,哪有带他们致富的秦吏,而现在义军却有这样的亭长,适才会如此感叹。

  适的母亲笑道:“义军说话算话,他们说给粮食就给了粮食,他们说了要分地的,想来这也不会有错的,我们家有20亩地,要是义军再分50亩,就有70亩了,只要我们勤劳,一年收获100石粮食不难,义军只收3成粮食,我们可以留下70石粮食,留下30石食用,还能多出40石,我们用这粮食盖一间大瓦房,找一户勤劳的女子,我们家就可以开枝散叶了。”

  从适回家之后,适的母亲就开始在计算自己儿子未来的幸福生活了。

  老吴笑道:“均田不是你这样算的,你有20亩地,义军只会给你30亩,不过我这个老头子应该也有50亩,但我没有儿子就留给适了。”

  适的母亲本来有点不开心的,但听到后面的话却马上喜笑颜开了。

  第二天昭虞再说招募民夫的事情,村民们果然都踊跃报名了,包伙食,每天还能有10斤粮食,只要不是骗人的,对村民来说就是天大的好事了。

  最后昭虞选出了50个民夫,而这其中就有适。

  适的母亲知道之后,极力阻止适成为民夫,对她来说即便是民夫也是极其危险的,她只有适可以依靠了,不愿意适有一点危险。

  但适却说道:“母亲义军待我们不错,要是他们被秦军打败了,我们又会回到以前的生活了,所以孩儿想要帮助义军,而且孩儿只是在后方没有那么危险。”

  适的母亲却不听道:“义军真败了,那这些民夫更加危险,听娘一句劝,待在家乡就好了。”

  老吴这个时候却劝说适母道:“现在世道乱了,在军中未必不如我们安全,我两个儿子都在村里,但还不是被秦吏拉走战死了,秦人真来了,适还是会被他们抓去做敢死队的,义军是仁义之师,说话算话,待在他们身边可能是最安全的地方了。”

  适的母亲母亲这才没有继续反对了,而是第二天流着泪看着自己儿子再次离开。

  

  而徐凡之所以要在南阳郡招募如此多的民夫却也是现实所迫,从徐凡在阳县起义开始,他带领的义军一直都是在内线作战,只需要少量的辎重部队就能维持住大军的征战。

  而这次的南征之战,刚开始徐凡的部队没有遇到粮草危机,主要原因是打的太快了,从进入南阳到直接攻克宛城,义军打了不到半个月时间,大军本身携带的粮草,加上路上缴获就足够了。

  但从宛城到南郡,这里距离义军核心的统治地区就有上千里的路程,而且此时的南郡基础设施可不怎么好,这更加大了运输粮草的难度了。

  宛城以南的道路太烂了,当年始皇帝修建的驰道,这几年日晒雨淋已经被江南雨水泡烂,用虽然还能用,但已经比不上中原了。

  这个时代的南方,说出来就是一把泪,各种蛮荒毒虫都不说,始皇帝花费巨大代价修建驰道,居然因为南方多雨泡了几年就被泡烂了,这个时期的江南就像后世的漠北一样,基建投入高,收益回报低。

  这里不得不再说一下此时的气候,春秋战国这段时间是整个天朝历史上少有的温暖期,楚国虽然发源于汉水流域,但开发的步伐却止步于长江以北。不是楚人不想开发于长江以南,而是长江以南那个时候气候炎热,沼泽密布,各种毒虫野兽不利于开发,加上当时楚国还处于青铜时代,江南的红土地比起黄土高原开发的难度提升好几倍。

  所以楚国国土是沿着长江往东的江淮地球,大部分开发度高的地区,都在长江和淮河以北,长江以南虽然也占据了广大的地区,但基本上是没经过开发的,属于半蛮荒的状态。

  而现在义军要派遣大军征讨南郡,南郡落后的基建设施就成了徐凡需要面对的问题了,这就需要大量的民夫帮助义军来运输粮草物资。

  宛城,郡守府。

  面对运输粮草的问题。张良想了想说道:“北车南舟,想要在南方行军,运输粮草物资就必须依靠船,更重要的是去了南郡,就我军的补给线就被拉到极长,还要进经过方的泥泞的沼泽,现在不准备充分的话,义军只怕还没有遇到秦军就会遇到各种麻烦。而且战争也离不开船,大江就是我军最大的阻碍,除非秦军会和在宛城一样一触即溃。”

  英布他们听懂这话眉头紧皱,从起义以来,他们打过野战,夜战,攻城战,但水战他们还真没有打过。

  “车还好办,这次为了南征,义军已经准备了500辆辎重车,3千辆独轮车来运送粮草物资,但船的话,即便是现在制造,只怕也来不及了。”陈岗皱着眉头道。他一直管理义军的后勤,但要带领大量粮草越过长江天险还是第一次。

  季心道:“宛城本就地处南方,水系众多,这里的舟师也多,我们义军以2倍价格征调民夫的船就是了。”

  徐凡想了想道:“做两手准备,既征调百姓的船,我们义军也要自己制造战船,只要我们想要占据江南,就少不了舟师,现在提前做准备也好,正好宛城各自工匠多,是天下的制造中心,不缺少制造战船的工匠。”

  不怪徐凡如此谨慎,再继续南下,长江就是横在他面前最大的阻碍,秦军只要把他堵在长江以南,他的骑兵和步兵不可能游泳渡过长江,所以征讨南郡,水师最为关键。

  徐凡可不认为自己是曹阿瞒,在南郡有蔡瑁张允这样的内应,曹操都不知道自己的幸运,他几乎没有任何代价就度过了长江,蔡瑁对他的功绩抵得上五子良将全部功绩,只可惜曹阿瞒也辜负了蔡瑁。

  徐凡看着陈岗道:“您就坐镇宛城,指挥工匠在汉水两岸建立10座码头驿站以此转运粮草物资,义军大军一路沿着白水汉水行军,这样可以减轻的负担。”

  而后徐凡看向邓忠道:“本将任命你为南阳郡太守,这个位置极其重要,秦军随时有可能从武关,三川郡乃至汉中杀出,所以你要在这三个方向抵挡住秦军守住我义军的后路,本将允许你再招兵一万。”

  邓忠拱手行礼道:“属下定为将军守好南阳郡。”

  徐凡的大军在宛城内休整了三天,任命邓忠为南阳郡太守。

  始皇帝36年8月10日

  徐凡率领大军继续南下进攻南郡。

  有了这次南阳郡之战之后,义军对秦军的实力有了比较深的了解,关中的秦军战斗力可能还有一定的保持,但越是远离始皇帝的地方,秦吏越是无法无天,对百姓的压迫就越大,秦朝在当地的统治就越脆弱。

  而南郡秦吏在知道徐凡只用了半月时间就攻占了整个南郡,天下闻名的宛城,居然坚守了不到3天时间,就被徐凡一个冲锋就夺取了。全郡秦吏都被吓破胆了,把南郡所有兵力都汇集在江陵城当中,直接放弃了南郡其余19县。

  尤其是后世襄阳这个位置,虽然襄阳城还没有建立,但楚国却建立了一座小邑北津戍用来防备由北进攻的敌人,但这样一个坚固的小堡垒就这样被秦军放弃了。

  徐凡的大军只花了不到5天时间就度过了后世的长江天险,其过程之顺利,连徐凡都感到有点不可思议了。

  想想后世的政权想要度过长江,花费了多少兵力和精力,号称无坚不摧的蒙古铁骑在这里撞的头破血流,不得已一路翻过青藏高原打进大理国,再由大理北上,为了攻克这个要塞蒙古人花了四十几年,绕过了上万里的路程。

  而徐凡却没有一点阻碍,这个时候徐凡都怀疑自己真是天命所归了,难道自己有双重buff,既是穿越者又是天命之子?

  只有张良看出徐凡的疑惑笑道:“南郡秦军没有舟师部队,他们自然没有办法利用大江阻碍将军前进。而以南郡此时的局势,秦军根本不敢出城,不然他们必定会被南郡豪强出卖,所以对秦吏来说,主力汇集在江陵城是最好的选择。”

  徐凡摇头道:“秦吏这就是没有分清楚自己的敌人和盟友,他们既得罪了本地的豪强又没有拉拢占据多数的南郡百姓,一味靠着强悍的武力统治南郡,当他们的武力不足以保护他们的时候,他们就陷入了百姓的汪洋大海当中了,刚过易折,不施仁义就是这个下场。”

  张良想到前几日他看的《大秦各阶级风险》这本书籍,当时他是惊为天人的,认为这是堪比《太公兵书》的宝典。

  现在张良听徐凡这方面,发现按照上面的划分,除了最上层的始皇帝,秦吏还真是把所有人都得罪了。

  路过长江之后,整个南郡可谓是无险可守,徐凡接下来的行军反而不是以直接摧毁江陵城的秦军为主。

  而是散开大军,攻略南郡州县为主,徐凡命令各部保证秋收为重,严禁他们骚扰百姓,损害百姓的粮食,同时为南郡百姓打击盗匪土匪等破坏南郡秩序之人。

  就这样徐凡边行军,边接收南郡的州县,行军10日,当徐凡带领4万多大军抵达江陵城下的时候,整个南郡20余县,他已经接收了15个县,义军无缝连接的统治了大半个南郡。

  始皇帝36年8月20日,江陵城下,义军中军大帐。

  行军的如此顺利,所有人都兴奋的商议如何攻破江陵城。

  季心道:“将军,南郡豪强共敖愿意为将军献出江陵城。”

  “共敖?他有什么背景?”徐凡问道。

  张良向徐凡科普道:“共姓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属下的共工氏,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或名号为氏。共氏源远流长,渊源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共工氏“。

  共工实际上是上古官职之名,专掌水、工两责。姜垂,为尧帝时期的共工,世袭之职。世人曾有言谓炎帝之后,姜姓能继其世者,曰共工氏。

  但楚地共姓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末期楚国贵族的后代,属于以共邑名称为氏。战国时期楚武王熊通封王室贵族于共邑,其后裔以封邑为姓氏,称共氏。共敖想来是楚国大贵族之后。”

  “大贵族,秦人可不会认楚国的贵族。”英布冷嘲热讽的说道。

  义军当中贵族出身的将领极其少,只有陈晓和张良,陈晓资格老,对义军的帮助大,英布他们已经把陈晓看成是自己人,而张良加入的晚还是一个韩人,但却受到徐凡的重用,成为参军能进入义军的高层会议当中,这已经引起了英布他们的不满,所以有机会英布就会冷嘲热讽张良。

  季心说道:“他们的实力不差,据说有上万私兵,要是他们在江陵城起事,我们义军将会兵不血刃的占据江陵城。

  这下连英布也不阴阳怪气了,他明白上万大军对他们攻城的帮助有多大,同时江陵城的重要性英布也是知道的,这里曾经是楚国郢都所在地,对所有楚人意义重大。

  始皇帝36年8月23日。

首节上一节57/26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