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 第227节

  但同时徐凡又知道普通的工匠只是小市民,他们不会想到太长远,要是他们的工怒足够养活家人甚至还有一点富余,他们就会被作坊主感恩戴德,根本不会提什么要求。

  但你如果不在自己占据优势的时候提要求,当你步入劣势的时候,那只能被压榨到死了。

  (虽然难听一点,但从先进上,作坊主可能比工匠更加先进一点,大团结,我们没有实现,结果人家实现了,金钱可以在全球流动,布局全球产业链。)

  张良有些奇怪的看着天子,天子对墨家的重视有点超乎寻常了。

  “可以开饭了”陈秀道。

  几人来到饭厅,各自坐好,上面摆着四菜一汤,有鱼有肉十分丰盛。

  徐凡这里不是分餐制的,而是大家一起坐在一个圆桌,和后世的习惯是一样的。

  这点徐凡想的很通透,这种无关紧要的礼制,就以自己舒服为主,自己都成皇帝了,要迁就,也是这个世界的人迁就自己,而不是自己迁就他们。

  张良他们吃了好几次之后,也就习惯了,甚至大汉的高层也开始流行起这样的聚餐制。

  几人开动之后,陈秀问徐凡道:“前两日赵高过来,说玻璃作坊盈利已经超过了5亿钱了,这笔钱存在农业钱庄,他问夫君有何打算?”

  “咳咳咳!”张良差点被噎住。

  大汉一年的财政结余也不过如此,要是天子还掌握着少府,张良也不奇怪。但天子归还了所有的作坊土地,这些钱都是天子一个作坊赚的,这种赚钱的效率也太吓人了。

  徐凡也有的愕然道:“赵高的本事很大,居然赚了这么多钱?”

  玻璃镜子的利润徐凡当然懂了,但徐凡想来大汉的有钱人没有那么多,利润不会太夸张,但显然自己小看了玻璃镜子的利润了,这一年多的时间就赚了好几个亿。

  陈秀道:“这其中还有一部分是玻璃暖房的功劳,没想到大汉的有钱人如此多,几百钱一斤的菜都供不应求,暖房一个冬天就赚了好几千万钱。”

  玻璃的利润陈秀没有太在意,但反季节蔬菜可是她看的卖的。

  而反季节蔬菜,长安城的百姓也是第一次看到,关中其他地方都是万物萧条,关中的百姓连树叶子都没得啃,但在蔬菜玻璃棚当中却是郁郁葱葱,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这引起了所有观众百姓的好奇心,去年冬天的时候,反季节蔬菜还成为了长安城热点打卡地区,很多百姓冒着严寒也要来看看这奇景。

  因为普通的百姓不了解这其中的原理,甚至还有各种神话传出来。

  长安城的读书人认为,上苍降下这样的祥瑞,是因为有圣君在朝,天下太平,才会降下甘霖,出现此等祥瑞景象。

  长安城的百姓通通点头的认可这一点,汉帝比始皇帝好太多了,他们减赋,免徭役,这两年的日子好过多了,汉帝是圣君这是得到长安百姓认可的,这点既然没有错,那么上苍降下这样的祥瑞就说的通了。

  即便有农家子弟,不断的向四周的人科普反季节蔬菜的原理,但什么热量比,什么光照,完全听不懂,长安城百姓还是更加相信儒家人说的话。

  本来还说好好的,但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的术士,你说这些反季节蔬菜是灵果,人吃之可以长生不老。

  这消息传出来,其他人信没信还不知道,反正这些术士全信了,他们想尽办法要得到一些反季节蔬菜。

  这本就是要卖的,赵高当即以千钱一斤蔬菜的价格卖,这些术士还真忽悠出一批土大款帮助他们出资,购买这些蔬菜。

  结果这反而引起了整个长安有钱人的哄抢,价钱不价钱的倒无所谓,关键是这能长生不老,即便只是传闻又怎么样,千钱一斤而已,这能算钱。

  当年始皇帝为了长生不老,可是花了大价钱制造海船。还派遣了3000童男童女去求长生不老药,而现在他们就花千钱,即便是假的,但冬天能吃到蔬菜对他们来说也是值的。

  这些人带到了反季节蔬菜的畅销,一时间供不应求。

  但假的就是假的,大量长安城富豪吃了反季节蔬菜之后,发现这就是蔬菜,根本没有长生不老的功能,这些骗人的术士遭受一顿暴打,受此影响价格还降低一些,这让赵高有的失望。

  但能在冬天吃蔬菜毕竟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所以即便价格下降,但每斤依旧是几百钱。

  而且因为有这个巨大的广告,很多有钱人,也定下了玻璃,打算在自己家中弄一个小玻璃大棚,这反而促进了玻璃的销售。

  所以赵高才能为徐凡赚到如此多的钱。

  徐凡想了想道:“这次我巡视大汉,走的大部分都是大汉富裕的地区,但这些地区却依旧非常缺少大夫,很多百姓得了病,没有大夫医治,只能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死。

  我大汉还是太缺少大夫了。这笔钱就用来建设一个医学院,你当校长,招收一批读书识字的人教导他们医术,要是每年能有上千人学好,十几年后大汉的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要是还有多余,就用来购买药材,建设医馆,给关中百姓贫穷的百姓免费看病吧。”

  以大汉现在的财政是不可负担的起医疗福利的,他只能自己尽一份力了。

  这也是他成为一个皇帝的动力之一,弄出一个赚钱的产业,没有人敢掠夺他的产业,对百姓花钱,也没有人敢叽叽歪歪的说他包藏祸心。

  封建时代就这点让人讨厌,

  陈秀喜道:“妾定不让夫君失望。”

  陈秀的医术虽然是徐凡教导的,但她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外科手术方面他是当之无愧的宗师,很多各种器械都是她弄出来的。

  成为宗师之后,自然也有把自己学问传播下去的想法。

第324章 ,拍到马蹄上的汉吏,打十个张良

  有徐凡的支持,《墨子月报》进展很快,不到半个月就出了第一期月报。

  因为第一期,有天子写的呼吁天下的工坊,让工匠劳作4个时辰的文章。

  徐凡开篇就说明,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工匠不但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要是工匠从早到晚在作坊,只生产不消费,那么天下的作坊生产的货物就没有足够的消费者。

  就会出现货物卖不出去,作坊赚不到足够的钱,作坊倒闭,更多的工匠失业,产品更卖不出去,作坊倒闭的数量更多,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当中,整个天下的经济秩序就会崩溃。

  徐凡把这事情调子定得很高,说4个时辰工作制度,不但是为了工匠谋取福利,也是为了天下的作坊主能卖得出去产品,更是为了整个天下的经济秩序健康发展。

  四个时辰劳作,四个时辰睡觉,四个时辰归家人和工匠自己,工匠也可以在这四个时辰当中提升自己的水平,这是天下进入大同世界必有的一步。

  这篇文章一出来,引起整个天下的轰动,因为有这篇文章大汉一千五百个郡县都购买了《墨子月报》,让第一期《墨子月报》就回本,成为全国性的报刊。

  当然看过去翻文章的人,大部分都嗤之以鼻,天下怎么会出现货物卖不出去这样奇葩的事情,天子为了那些工匠的利益,居然连这样的弥天大谎也说,这不是想把他们当做傻子。

  当然徐凡是天子,即便这话不合他们的心意,但他们也会附和的说上几句。但身体却非常诚实的知而不行。

  开什么玩笑,天都没黑,就让那些工匠回去,这会让我们损失多少钱,知道现在一匹布要卖多少钱,织布机每停一个时辰,老子就要少赚几十钱,这笔钱你出呀!

  拿了我们的钱,就要给我们出力到死,天还没黑就想歇,真当自己是大牲口,那是牛马才有的待遇,你们也配。

  说完王老爷为自己家的宝马添了一把豆子。

  当然那些私人的作坊主没有在意天子的话,即便是天子,也不能口中空口白牙的从他们袖口掏钱。

  但还是有人在意的。

  右少府令陈锤宣布,为了响应天子的号召,早日实现天下大同,少府下属的钢铁厂,马车作坊等少府控制的工厂开始实行4个时辰工作制度。

  陈锤之所以这样做,一是想讨好天子。二就是他觉得在朝会上自己丢了面,现在要把这面子找回来。

  你周章虽然位高权重,但我陈锤也不差,论资格我还在你之上,我可早你半年认识天子。

  公输家族控制器械厂也宣布,正式在自己家的作坊实行四时辰工作制。

  公输家族制造的纺织机是天下最先进,质量最好的,一向是供不应求,产能都排到三年后了,他们根本做不赢。他们即便实行4时辰工作制,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大不了每架织布机加个一百钱。

  内史令郦食其也宣布,内史下属的纺织厂实行四个时辰工作制。

  郦食其想法很简单,当官当然要领悟上面精神,天子都说了要实行四时辰工作制,他们这些下属当然要遵守了,至于纺织厂赚不赚钱,会不会破产,那是以后的事情。

  但这却是周章难以容忍的,钢铁产业技术高,竞争压力小,天下的钢铁厂全是官营的,也说得过去,公输家族是人家自己家的产业,他不好管。

  但天下的纺织厂何止千万,现在每年都有上千家纺织厂成立,郦食其还弄这套,要是天下的郡县有样学样,大汉的纺织业都有可能岌岌可危。

  周章当即训斥了陈锤和郦食其两人。没多久就在朝会上,丞相周章提议,朝廷应该健全官员退休制度。

  县以下的官吏六旬退休,郡以下六十五,三公九卿则七旬。

  这个提案一出来,整个朝堂都轰动,谁都看的出来,丞相这是想杀鸡儆猴了,而这只鸡就是郦食其。

  大汉刚刚开国,整个整个朝廷的上层都是极其年轻,不要说70岁,就是60岁的高官也没几个。

  但郦食其偏偏就是这个例外,他投靠天子的时候已经年六旬,现在都快奔七了,真要执行这个制度,郦食其必定是大汉第一批退休的高官。

  同时周章以丞相府的名义下令给各郡县,让他们这次上计的时候,整顿好账册,做好交接的准备,朝廷会进行大范围的官员调动。

  周章以这样强硬的手段震慑了汉吏,下面那些汉吏顿时不敢再胡言乱语了,这个时候得罪了丞相,把他们发配到一个穷乡僻壤的地方,他们有苦都说不出来。

  徐凡对周章的动作并没有阻止,一来周章的两个政策,一个是早就在朝会上商议好,一个也是徐凡想要实行的,他自然也不会反对。

  二就是他也不喜欢汉吏的这股风潮,要是大汉的官营企业实行这样的政策,后果他是见识过的。

  纺织业又不是什么高技术,高垄断性的行业,汉吏们这样搞下去,破产业就是必然的事情,到时候只怕还要他来背锅,他情愿这事情慢一点。

  在周章强力的镇压下,这股风潮还是慢慢的缓下去。但很快天下新的热点就出现了。

  张良也把自己的《国富策》写在了《墨子月报》上。

  上面的内容以对话为主,主要是记载了天子日常对他的所言所思。

  张良第一次把工商看出和农业是一样的支柱产业,探讨了产业的发展和天下财富的增加,认为大汉想要建设大同世界就必须大力发展工商产业。

  而想大力发展产业,就必须建立配套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经济制度等等。

  这算是第一次在整个天下都宣传工商也是国本,一时间引起整个关中乃至天下的轰动。

  但大部分还是对张良进行口诛笔伐的,这段时间张良出的风头太大了。

  文人相轻,他们本就对张良不服气,现在张良还发布了这样歪门邪道的言论,想要动摇农为国本的根基。

  一时间《大汉月报》到处都是对张良口诛笔伐的文章。

  张良也不客气,鲁儒骂他,他就骂儒鲁不知变通,天下早已发生巨变,却还守着周礼,不肯睁眼看世界,只知道重复孔子之言,当世界和他们认识不一样的时候,他们只知道闭着眼睛,装着看不到这一切,就像掩耳盗铃的晋人一样。

  而后又骂了子思之儒,空谈心性,于天下无益,然后又说世界是物质主导的,精神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所以空谈心性的六国,被重视农耕的暴秦吞并,正是物质主导世界的范例。

  因为儒家的学者多,势力大,张良主要喷的对象就是儒家各个学派的人,得到唯物辩证法的张良,嘴炮功力大涨,一人吊打十几个学派的学者。

  但那些学者也是屡败屡战,一个人喷不赢你,我们一群人还喷不赢你。

  大汉获取天下已经有三年有余,每年大汉财政有一成是投入到教育当中的,天下的读书人在这几年时间暴涨。

  这些人虽然还谈不上学有所成,但却可以理解他们论战的内容,再由这些学子把双方论战的内容讲解给观众的百姓听,于是关中的热点成为了张良一个人单挑十几个学派,关中的百姓对对张良竖起大拇指,一个人单挑十几个人,张良宗师能打。

  大汉月报的总编辑,钟俊发现事情变得越发不可控制了,想要控制言论,就制止了批评张良文章登报。

  这一下就惹恼了整个士林,当年这些学子在稷下学宫辩论的时候,激烈的时候甚至会动拳脚,但也没有禁止说话。这本文人之间的学术探讨,你现在直接让他们禁言了,这是想要用权力来打压他们。

  顿时使很多学者有了道德上的优越,不是我们骂不赢张良,而是张良用权力来打压我们。

  这些不服气的学者,当即汇集在一起开办了《士林学报》,自己创建一个平台和张良在上面论战。

  张良对钟俊也很恼火,哪个学术宗师不是踩着一堆同行上位的,当年荀子就是骂遍了天下,才成为了天下公认儒家宗师,韩非的文章更是骂遍诸子百家,连上古的三皇五帝都拿出来踩了几脚,这才奠定了他学问宗师的名头。

  现在轮到自己了,不把这些人骂的哑口无言,怎么奠定他的学术地位,这事情怎么能用权利来打压,这不是在影响影响他的威望。

  所以张良也不在《大汉月报》登自己的文章了,而是一路追到《士林学报》继续和这些学者论战。

  五月十三日,长安城,孔鲋府。

  孔鲋拿着自己手中的《士林学报》笑道:“现在士林确是越来越热闹了,没想到成为丞相之后,子房的学问大增,已经有很有几分韩非的势头了。”

  伏生苦笑道:“的确是有几分韩非的架势,动不动把三皇五帝拿出来踩一踩,难怪鲁儒会如此激动。”

  鲁儒就是儒家最保守的那部分学者组成的,他们就是认为今不如古,开口说话不是孔子曰,就是三代圣君如何如何,三皇五帝如何如何,总之上古的人有道德,上古的事都是好的,一说现代就是道德沦丧,礼崩乐坏。

  即便是大汉的天子他们也责骂,认为天子太过于残暴动不动流放百姓,大汉的少府太过于与民争利。

  和他们论战,他们就会先拉出上古的事迹,对比现在的事迹,最终得出结论,大汉不如上古,朝廷要改变现在的政策。

  上古三代就是这些鲁儒的精神灯塔,现在张良把他们精神灯塔给推倒了,还有在上面死命的踩上几脚,哪里是在踩上古三代的圣王?这简直是打他们的脸啊。

  鲁儒当然要对张良口诛笔伐了,要不是张良位高权重,说不得也得来一次诛少正卯。

  孔鲋看着张良的文章叹口气道:“子房从人口,地域版图,经济,城池等各方面,用事实说话,不管是百姓,贵族,君主,生活的都不如大汉,面对这样的事实,再说什么今不如古就是笑话了。”

  没有断代史的好处就在这里了,长安光大型图书馆就有三座,里面汇集了天下这三千年来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占卜等书籍。

首节上一节227/26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