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 第161节

  徐凡回忆一下,好像是有的激励错了方向了。

  在徐凡和张良他们议论的时候,周章用算盘霹雳哗啦计算一顿,喜道:“今年我大汉的田赋达到1亿2000万石,税金有26万金,少府收益16万金,这已经比大秦最巅峰时期的税金还要高了。”

  徐凡笑道:“这是我们制定的比大秦更加合理的政策。”

  摊丁入亩最大的好处就是征税公平,对有产者多征税,流氓不征税。后世经验也表明,这样公平的征税,是有效减低经济危机,减缓矛盾最好的方法,只可惜大部分的国家都做不到这点。

  徐凡继续计算道:“留下三成税赋给地方,朝廷就可以调动8000多万石的粮食,34万的税金,朝廷能做的事情就多了。”

  这可能就是大国的好处了,只要内部和平,能调动发展工业化的资源就太多了,尤其徐凡前世经历的是噩梦难度,而现在大汉经历的却是最简单的模式。

  周章太了解徐凡了,他一看徐凡的脸色,就知道徐凡又在想什么大工程了。

  他马上劝阻道:“这只是朝廷的收益,您还没有算朝廷的开支,咸阳朝廷上下官吏就有两万人,少府在关中工匠就有5万人,您还招募了上万夫子,他们的俸禄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还有11万常备军的日常开销和俸禄,各地武库的补充开销,这些朝廷都是要预留的。

  季心和三万士兵要奖励,韩信和五万士兵也要奖励,代国出兵两万,陛下您总要奖励代王和士兵吧,而且敖仓也要补充粮食,防备出现的天灾人祸,朝廷真正能调动的资源并不多。”

  韩信他们攻占泗水郡,东海郡对大汉来说还是正收益,那些贵族豪强的家产能满足士兵的赏赐,但上谷郡那就真是穷乡僻壤了,攻占此地之后,汉军不但没有收益,还多了几万要赈济的灾民,同时徐凡对汉军的待遇一直是各方势力最高的,这也是汉军战斗力强悍的保障,这三万士兵的赏赐就有好几亿钱。

  所以周章担忧徐凡大建工程还真没有错,现在天下境内发动战争还有收益的土地就剩下魏国和齐国了,其他各方势力,出动的兵力越多,亏的越惨。

  徐凡本还想算一下的,结果发现短时间内根本算不出。

  徐凡无奈道:“还是要制定一个预算法案,知道朝廷每年收多少,要花多少。”

  农业时代不比工业时代,不存在借债发展的方法,每个国家反而要想办法储存一切资源,以应对突然而出现的天灾人祸,战争等意外事故。

  所以大汉要除去本身的行政开支,教育开支,军事开支,储备粮草之外,才是大汉朝廷能调动的物资,用于发展农业,手工业。

  徐凡继续道:“这事情就交给丞相你来做了,每年这个预算要交给贤者会看,让他们通过,郡县也要有这样的预算草案,由郡县贤者审核朝廷的开支。”

  官吏有扩张的本能,看看后世的大宋,几十个官员做一份事情还做不好,直接把这个所谓的最富裕的朝代财政吃空了,一个朝代开国前六十年本年应该是盛世时期,结果我大宋对内农民起义不断,对外连个小小的西夏都打不过,能做到这份上也算是绝了。

  想要控制大汉官吏扩张的本能,他一个人是盯不过来的,只能交给天下的豪强了,他们自然也不是好东西,但相比流官,他们本土地头蛇,是不会为了养活这些流官来损害自己的利益。

  周章脸色难看道:“诺!”

  他没想到徐凡反手就给了自己这样一招,偏偏他还说不出什么。

  而张良和陈平两人只觉的好笑,丞相担心陛下乱来,重蹈始皇帝覆辙,陛下担心汉吏乱来,重蹈秦吏覆辙,这个成为了一个螺旋闭环了。

  大汉三年十月十日。

  经过两日的审核,丞相周章联合九卿多个部门计算大汉朝廷一年财政预算。

  除去固定开支大汉这一年的结余也算出来了,粮食结余4000万石,钱12万金。但这其中还有2000万石粮食是要输入到敖仓当中,周章对敖仓的安全底线是1亿石粮食,不要看这数字夸张,但也只有前秦的三分之二。

  但从各郡输入粮食进入敖仓,经过路上的消耗,可能只有上千万石粮食能真正进入敖仓,这个时代运输的成本太高了,高的徐凡都觉得有点不划算了。

  徐凡让周章在中原再找三个交通便利之地建立粮仓储存粮食,周章想到自己想要上亿石的粮食安全底线,要是用现在的方法最起码要积累5年时间,但要是多建立几个粮仓,转移的消耗就能节省一半,那么只要三年时间,大汉就可以储备上亿石的粮食,于是就答应下来。

  同时这事情也让徐凡意识到,大汉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钱庄了,要是有这样一个全国性的钱庄,大汉税赋物资就不用到处征调来去了,只有集中在几个四通八达的地方建立粮仓就可以了,甚至在各郡县建立仓储中心,这样不但可以极快调动整个大汉的物资,还可以极大减低消耗。

  就像运输粮食到敖仓,大汉自己做可能要消耗粮食的一半,分成几个粮仓来调动,耗费就会降低一半,各郡要是都有自己的粮仓的话,耗费可能连十分之一都不要。至于没有消耗,徐凡知道那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只要有粮仓那耗子必然如影随形,这种事情是不可能避免。

  大汉三年十月十一日。

  万众期待的大汉科举考试开始,科举的主考官是九卿之一的孔鲋。整个长安城有上万名考生参加这次的科举考试,整个长安城的目光都被这次科举吸引。

  但对大汉的高层来说,科举不过是考一些小吏而已,尤其是这次的科举考举的还是技术官员,最起码要学习一年,他们基本上用不上,所以他们根本不关心这事。

  对于来到大汉的诸侯和郡守们,他们更加关心的是徐凡在《大汉月报》写的关于大汉各郡阶级矛盾和解决方法。优先发展各郡的特色产业,行天之道,以富郡补贫郡,说了大汉的财政会向贫穷的郡县转移。

  这对徐凡来说几乎是常识性东西,大汉想要快速发展,就要大搞基建,这个时代的基建,不就是驰道,修缮水道,建设码头,还有修建水渠这些东西。

  而各地郡县诸侯在知道朝廷今年结余4000万石,钱12万金,即便输入敖仓2000万石,还有2000万的粮食,这样一笔粮食哪怕只能要到九牛一毛也能解决他们很多事情。

  于是曹性第一个找到了徐凡道:“陛下,我上郡百姓苦呀。”

  “在中原,能收获一石粮食的田地已经是下田,但在我上郡,这已经是中田了,能收获三石粮食的田地,我到现在都没有在上郡看到,上郡的地形您是不知道,千沟万壑,明明是对面的山头,不走上一天愣是走不到啊。夏天暴雨一冲什么田地都给冲走,其他季节又不给你来一滴雨,整个上郡连河流都看不到几条,不是戈壁就是荒漠。

  陛下,你是知道某的,打小某就生活在水边,一天不洗澡就浑身难受。去了上郡之后,整整一年我就洗过一回澡,还是来长安之前。某一个太守生活都如此艰难,普通百姓情况就更不用说了,没有朝廷支援上郡,当地的百姓很难活下来。”

  这个时代的上郡虽然比后世好一些,但对比天下其他郡县,环境的差距可能比后世还要大,他们还要面对胡人这个强大的敌人,只能说这个时代生活在边疆真是很艰难。

  徐凡道:“你们上郡要依靠自己的特色来发展,首先第一点一定要多种树,你们那是黄河中上游,树木砍伐多了,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这样不但人上郡的土地贫瘠,还容易造成下游的洪水。”

  曹性苦着脸道:“树又不能吃,陛下,你这是想饿死我上郡的百姓。”

  “你们田赋就不用押送到朝廷了,这些税金用来招募百姓修建坞堡抵抗胡人,朝廷再支援你们100万石粮食,用来招募百姓,植树治理沙漠,上郡的税赋不多,朕不怪,但植树造林少了,朝廷可是会处罚你的。”

  徐凡记得好像就是从大汉开始,大河变得越来越失控,最后变成了黄河,从现在环境治理就要开始了,要不然后面两千年百姓都要吃黄河的苦。

  “这点粮食虽然能改善上郡百姓的生活,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您帮我们上郡指一条发展的道路吧。”

  徐凡道:“上郡雨水较少,你们发展畜牧业吧,多养牛羊,牛卖到关中做耕牛,羊也可以收割羊毛,弄个羊毛纺织业,正好你们这也是有优势的,我大汉比大漠富裕百倍,你想办法多吸纳一些胡人当百姓,到时候牛羊有了,放牧的人也有了,还少了敌人,可谓是一举多得。”

  徐凡是不会担心什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话的,直接把这些胡人吸纳成汉人,那就不是非我族类了。

  两汉还好一点,西晋那帮白痴门阀,把胡人和本国的百姓都当奴隶来看待,还想人家不造反,真当自己有血脉压制,弱不禁风也能打得过人家胡人,这些人就是五石散吃多了,把脑子给吃坏了。

  只要改变生活习惯,胡人也可以成汉人,弄个青储饲料,定点养殖,这和种田有多大区别。

  北方想要发展,肯定少不了羊毛纺织业了,而这个时代匈奴人也是羊毛纺织业的,就是他们毛毡,当然这玩意除了胡人用,汉人是不屑一顾的。

  但在技术发展难度上却没有多少难道,用石灰水消脂去异味,再把羊毛纺成毛线,粗的做毛衣,细的做羊毛布,这样一个能养活上千万人口的产业就诞生了,有了紧密相连的经济体系,大汉自然就可以融合草原。

  曹性喜道:“陛下,我们就说好了,某可等着你建立一个大型纺织厂,某要求也不高,只要这个纺织厂有陈郡的十分之一某就满足了。”

  徐凡笑骂道:“十分之一还不贪心。”

  有了曹性这个成功的例子之后,其他人也来找徐凡了。当一群人来找徐凡的时候,徐凡干脆把这些郡守全部召集起来,同时也把来到长安城的贤者召集起来,大家一起商议,朝廷的财政结余该如何分配。

  徐凡第一个开口道:“天下大部分问题都是钱粮问题,大汉的结余就只有这么多,大家把自己要做的事情说出来,看看谁的问题更加重要。朕这次召集天下的贤者,就是因为他们是天下的有识之士,他们肯定能分辨的出哪件事情更加重要。”

  贫贱夫妻百事哀,这话不但可以用到人身上,还可以用到朝廷身上,我大明朝可谓是穷死的,我大宋也可以说因为没钱引发了政治危机,其他朝代,只要是王朝末日,都陷入了经济危机当中,归根结底还是没有钱,有钱的话,即便有危机也有办法应对。

  徐凡说完话,场面极其安静,汉国的太守们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们不敢轻易发言,担心出错。

  而像景逸,项彪这些贤者则是无比惊喜,去年要他们商议大汉法律的制定,这已经让他们喜出望外了,而今年连这样重要的国事都交给他们商议。

  “真不敢想象啊,陛下连这样的事情都让我们参与,2000石的高官都要看我们的脸色,我等联合起来的权力超过了朝廷的九卿。”景逸小声对项彪道。

  项彪道:“我等还是小看了这贤者会的重要性,本来以为只是陛下冠冕上的点缀珠,现在看来我等最起码也是陛下的天子印。”

  这个贤者会显然不像他们看上去的那样可有可无,反而是前途不可限量啊,要是能控制贤者会,那他们拥有的权利不和大汉的丞相相当,景逸和项彪他们不敢再想下去了。

  沉默半天之后,徐凡看到没有人说话笑道:“既然你们都不说那么朝廷财政的决议,就按照朝廷的想法来做了。”

  蜀郡太守陈婴道:“陛下,陈国公带领3万部下去了南中,这三万人的粮仓都是由我们蜀中提供的,但南中道路太崎岖了,最窄处只有五尺,运输一石粮食到陈国去路上就要消耗十石,臣请修建蜀中到南中的道路。”

  南郡太守张强就马上反驳道:“五尺道,当年秦国发动倾国之力也就打通这点,运粮的消耗大,但你这修建道路比运输粮食要大百倍都不止,根本不划算。”

  始皇帝是一个基建狂魔,当年他修建驰道沟通整个天下,但这其中五尺道最出名,因为这里地理环境复杂险恶,修建这条道路让民夫死伤无数,为了修这条道路,秦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要是五尺道对面是一个富裕的国家,百姓也能接受这个代价,但五尺道后面却是一群野人,秦人想抢都没有东西抢。

  这极大破坏了秦军士气,连关中的百姓都以为这事情抱怨始皇帝,修这样一条道路屁用没有。

  果然几十位贤者听到要修五尺道,眉头紧皱,这让他们想到了当年始皇帝修建驰道带领的死亡,而五尺道是所有工程当中死亡率最高的一个工程。

  蜀郡贤者更是直接开口道:“这样残民害民的工程还是不要开的好,即便修通了又能做什么,和那些野人做交易,为2万人修一条驰道,死伤几千人,太不划算了。”

  这工程真要开始的话,征招的必定是他们蜀人啊,当初为了这条道路,他们蜀人就死伤惨重了,这样的事情他们不想再经历一遍了。

  项彪本想反驳的,毕竟他儿子的封国就在五尺道对面,但想到所有人都不赞同,他开口的话必定会影响威望,说不定下次连贤者都没得当,以前不当也就不当,但他现在发现贤者的权力这么大,不想失去这份权利,于是就没有发声。

  这么多人反对我赞成也没用。项彪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

  几乎所有贤者的对,陈婴的提案自然没有被通过了。

  出师不利,现场更加沉默了。

第252章 ,扩大少府的权利和家宴

  这些郡守没有想到徐凡会用贤者审核他们,同时也没有想到还可以向朝廷问建设资金,自然就准备不足了。

  但有一个人却准备的极其充分,那就是内史令郦食其,关中是整个大汉的根本,巩固根本是每个国家必然要做的事情,所以郦食其早在秋收之前,就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

  看到没人站出来,内史令郦食其道:“陛下,各位贤者,去年关中虽然修缮了郑国渠,但在关中仍然有大量的田地难以接受到水渠的灌溉,臣请在泾河修建一条水渠到高陵县,这条水渠可以让关中50万亩的土地变成水浇地,为关中增加100万石粮食,而且这个工程难度不高,几乎不会造成百姓死亡,可谓是利国利民的工程。”

  郦食其准备的最充分了,还弄出了一张水利图纸,挂在一个木架上,让所有人都可以清晰看到这个水利工程经过的地方。

  还有十份工程的预算表,交给徐凡和其他贤者看,上面记录了需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多少时间,产生的收益是多少。

  水利学院就在长安城,郑国的后人,李冰的后人都在,他召集这两大水利世家,很早就制定下了这份计划书,本来打算是在秋收之后朝廷有钱粮了,再开动这项工程,却没想到大汉会弄出这样一个预算大会,他就干脆拿出了自己准备了半年多的计划书。

  这份计划书让其他的贤者非常满意,这看上去就正规很多,内史令明显就重视他们这些贤者。

  景逸看完笑道:“民以食为天,水利又是农业的根本,某看内史令这个计划书就做的非常好,连多久回报都能看到,在关中雇佣民夫也不会造成什么伤亡,某看可行。”

  其他贤者也是满意的点点头,他们还不清楚自己这份权利的大小,但却可以从郦食其的这份计划书当中,看出他对自己的尊重。

  这点对现在的他们来说反而是最重要的,其他的太守只是空口白牙对着他们说一通。这就显得非常不尊重他们了。

  于是在此的所有贤者都举手同意了郦食其的提案。

  这个时候大家看向了徐凡。

  徐凡道:“既然所有贤者都同意了,那么这个提案就通过了。”

  有了郦食其这个成功的范例之后,其他的郡守终于明白如何提出自己议案了。他们本就带了文吏过来,再去长安城的水利学院,墨子学院等学院找一些夫子,帮助自己做一些专业知识上的辅助,很快,一本合规合理,工程量清晰,收益明显的提案就弄出来。

  最终河东郡,太原郡,渔阳郡三郡各地得到了一个钢铁厂,东海郡得到修复当年夫差修建邗沟,邯郸郡得到了修复当年西门豹治邺留下水利工程,这五个就是大汉的国家工程了。

  朝廷预算花完之后,徐凡道:“朝廷的钱粮只有这点。明年有财政结余,再分给其他郡县。”

  而后徐凡严肃道:“但在这里朕要严肃警告你们,不要因为没有钱粮,自己又想的做政绩,再次弄出徭役来祸害百姓,我要在这里再说一遍,我大汉收的田赋就包含了徭役的钱,你们再发徭役就是违反汉律。朕定当严惩不断。”

  陈婴等郡守齐声道:“诺!”

  “彩!”贤者们听到徐凡的话纷纷喝彩。

  即便是豪强出现的他们也是非常厌恶徭役的。做事情不给钱,还要自带干粮,这天下间也只有朝廷能干出这样的事情,任何人都厌恶,为其他人免费服务。

  这个时候丞相周章也站起来说道:“为了让你们这些郡守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陈郡的纺织厂,钢铁厂,制糖厂,会稽郡的盐田,造船厂,捕鱼船队,南阳郡的钢铁厂,以后都收归少府掌管,这些工厂作坊赚的钱也全部归朝廷支配,地方上的郡县只能得到税金。”

  “彩!”曹性马上叫道。有几个郡守甚至鼓起掌来了。

  河东郡,太原郡,渔阳郡等三地郡守面如死灰,这钢铁厂还没有建起来,就不属于他们了。

  河东郡守贾布看着另外两位郡守苦笑道:“好歹还有三成的税金,总算不是空手而来。”

  虽然这样可以安慰自己,但显然他们三人内心的感受是失落的。要是在会议之前说还好,他们平白得了三成税金,但现在的感受缺少吐出了七成收益。

  商农无所谓,这些工厂本就一直是在少府的管理之下,他更加关心的是农业上的事情。

  但叶腾就有的难以接受了,这些工厂作坊都是他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现在却为少府做嫁衣了。

  只是这是徐凡和周章共同做出来的决定,叶腾是不敢反驳的,而且商农都不出头,他就更加没有资格了。

  他想了想道:“陛下丞相要是我等交出作坊工厂,属下自当领命,但我等郡守辛苦建立的工厂作坊都被少府拿去,这样为他人做嫁衣的事情,做多了地方上的郡守,哪里还有动力去新建工厂,造福百姓。”

  这个时候其他郡守从高兴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

  对呀,他们也有开作坊工厂的想法,要是朝廷一直这样做,他们不是为少府做嫁衣了。

  东海郡太守就有建设盐田的想法,投入小,收益大,而且东海郡什么不多,就是海岸线多,最不缺的就是海水。

  其他南方的郡守也有种植种植甘蔗,建立制糖厂的想法,北方的郡守也有建设小高炉和纺织厂的想法,这些郡县富裕,留下的钱粮多,即便不依靠朝廷,也可以建设一个小的作坊。要真多为少府做嫁衣,那真不如把钱粮修建水利设施,最起码少府是不可能把水利设施给搬走的。

  徐凡想了想道:“郡一级用财政建设的工厂作坊,归郡少府管理,其收益用在本郡建设上,县一级财政建设的工厂作坊,县少府管理,其收益用在本县建设上。”

  这些太守们听到这话脸色好看起来。

首节上一节161/26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