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408节

  刘封在征南军,乃至整个骠骑军中的威望和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

  诸将无论品出还是没品出其中蕴藏的东西,都不妨碍他们俯首称臣,毫无异议。

  “咳咳。”

  陆逊退后之后,刘封等了片刻,给了诸将一些接受的时间后,轻轻咳嗽了一声。

  这一声咳嗽之后,堂上突然变得安静了下来,刚刚还闹哄哄的诸将当即停下了交流,旋即坐直身体,静候刘封开口。

  一咳之威,落针可闻。

  刘封心中很是满意,目光转到左手处,冲着赵云叫道:“叔父且上前来。”

  赵云微微一愣,旋即反应过来,立刻恭敬起身,走到刘封身前,先行了一礼。

  赵云如此恭谨,完全没有恃仗身份资历以及刘封对他的敬重而自矜的意思。

  在私德这方面,赵云当真是一如既往的优秀。

  只是赵四叔这张嘴实在是太过憨直了,有啥说啥,完全不考虑说话的环境和大哥的态度。

  “叔父,此战你统领偏师,甘冒奇险,浮海百里,为一举覆灭孙策军奠定了基础。”

  刘封当即站起,将一封记载著军功的帛书递到赵云身前:“此役,叔父当为首功也!”

  立赵云首功,是刘封早就想好的。

  别看眼下是东汉时期,可海运能力可未必会比日后明清时期来的弱。

  当然,这里的清朝指的是鸦片战争前,毕竟鸦片战争后的清朝,买来的船只那可是工业时代的货色了,哪里是古典农耕时期能比的。

  东汉时期的海运其实是很发达的,不但有民间运输,整个岭南、福建、越南、部分湖南、贵州的税赋和进贡,都是走的海运,直到长江之后,才转入漕运。

  所以赵云走海路去抄袭孙策军后路,其实危险并没有那么大,甚至还不如先发的高顺部。更何况海路抄袭这个功劳,让谁上,谁就是首功,明眼人几乎都能看的见。

  但赵云的资历,地位以及历史定位远不是其他人所能比拟的。

  这位可是跟了自家老爹整整二十年,历经百战,为刘家尽力到死,而且其子也俱是为刘禅尽忠的满门忠烈。

  于情于理,这个首功只能是赵云。

  别说是周瑜等人了,就是太史慈都没法和赵云争。

  当然,太史慈对此也是心平气和,反而在一旁真心恭喜赵云。

  太史慈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刘封对自己有多亲近和器重,更是安排了无数立功的机会。

  他得多蠢,才会去和赵云争功,还让刘封立于两难的境地?

  赵云此时心中也是极为激动,此时此刻,他想起来的居然是两年之前,刘备父子对他委以重任时所说过的话。

  赵云当时虽然相信了刘备父子,但心中依然是有忐忑之情的。

  可现在,赵云只觉得昔日的自己实在是太过目光如豆了。

  过去的赵云觉得刘封是刘家的千里驹,后来觉得刘封应该是麒麟子,可现在他觉得刘封当真是天纵奇才,龙凤之姿。

  更重要的是,刘封对他一直极为敬重又不失亲近,让他感到自己是被对方真真切切的当成了长辈。

  这一点,特别让赵云感动。

  “云,才薄能浅,实为备位充数之人,此役只是遵照将军之令行事,全赖诸将勇猛敢战,不畏艰难,某实无半点功勋,如何敢当首功之评。”

  赵云大礼拜倒,双手将叙功绢帛高高托起,举过头顶,一边继续谦逊道:“云愧不敢当,如坐针毡,还请将军重议此功,不可让有功者心寒。”

  刘封哈哈大笑了起来,赵云还是一如既往的谦逊。

  赵云本身是个厚道人,只要你重视他,他就会以倍还汝,而且从不争功。

  关羽对功劳那是眼睛里揉不得沙子,没事都要争一番,更别说吃亏了。

  张飞对功劳也是极其重视,虽不像关羽那般斤斤计较,但也是不能吃亏的。

  当然,关羽和张飞在乎的并非功劳本身,关羽对部下士卒极好,从不吝啬赏赐,张飞虽然好鞭挞士卒军官,但他也从来不是一个小气的人。

  他们俩重视功劳,其实是想要博取刘备的欢心和看顾,因为他们俩太重视和刘备之间的感情了,甚至到了刘备喜则关张喜,刘备忧则关张忧的地步,当真是比亲兄弟还要亲。

  唯有赵云,虽然也极为敬重亲近刘备,但因为性格问题,他由始至终都不喜争功,也是这一点,让关羽和张飞都非常欣赏喜欢他。

  要知道关羽死后,张飞吵著闹著要为兄报仇,赵云作为极为少有的主和派,张飞却从来没有找过赵云的麻烦。

  可见张飞心里是非常清楚的,赵云主和并非为一己私利,而是纯出公心。

  大家都明白“老匹夫”和“老将军”之间的区别,毕竟前者是和“云大怒”有联动效果的,而后者则会得到赵云加倍的欣赏赞许。

  若是姜维当初喊的是老匹夫,恐怕就没有日后的蜀汉大将军了。

  赵云可以谦虚,但刘封却不能收回奖赏。

  刘封起身,转到案前亲自将赵云搀扶了起来。

  如今的刘封气力虽然依旧比不过赵云,但也在不断的成长之中。

  赵云本人都有些吃惊刘封的气力,却听见刘封说道:“叔父此功,实至名归,若是叔父不受此功,后续诸功又该如何发放?”

  刘封这话不仅仅是安抚赵云,同时也在逼迫赵云。

  不过这种逼迫,估计大部分将领都想要和赵云易地而处一下的。

  赵云也听懂了刘封的意思,虽然仍有些忐忑,但不复刚才那般退让。

  刘封欣然而乐,随即亲自将赵云送回席中。

  随后,刘封转至案几后。

  堂上诸将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或明显,或内敛,但为将者又如何真的无视功劳?

  不论是为了名还是为了利,又或是为了地位,甚或是为了抱负梦想,功劳就是最好的踏脚石。

  刘封的目光在众人身上掠过,除了少数几个人外,其他人都热切的对上了刘封的视线,希望下一个被刘封点到名字的人就是自己。

  只是让诸将有些遗憾的是,刘封第二个点名的人,恰恰是那几个少数人之一。

  “孝父何在?且上前来!”

  刘封所唤之人,正是高顺。

第357章 欲肃北会

  乍一听闻自己的名字,高顺有些惊讶的抬起头,正看见刘封一脸欣赏的看著自己。

  高顺赶忙起身,一路碎步走到刘封跟前下拜。

  刘封虚扶了一把,随后勉励道:“孝父为我过江先锋,以一部之力,力抗孙军主力围攻,多次击退程普、黄盖、宋谦、芮良、袁雄所部的围攻,可谓是坚如磐石,为我军过江争取了时间,掩护了后续部队的过江和展开。”

  刘封从案几上挑选出一卷帛书,递给高顺。

  “此当为奇功!”

  众将当即哗然。

  奇功虽然次于首功,但首功可就只有一个。

  因此,奇功应该才是常规状态下的诸功之最,高顺此役居然能得奇功,当真是让诸将又惊又羡。

  不过大家也都是带老了兵的人,没几个新人。

  仔细想想,高顺这一仗确实有够危险,可以说在过江的这四个时辰里,几乎无时无刻不是徘徊在全军覆没的边缘上。

  如果一开始,孙策还想用高顺所部钓鱼,而存著留高顺所部一口气的心思。

  可等到贾逵登陆之后,高顺所部受到的压力可就是空前强大了。

  当时从孙策到程普、黄盖等人,无一不是想要先吃掉高顺,再以贾逵为诱饵继续钓鱼。

  哪怕赵云出现在孙军背后如此危急的时刻,孙策亲军之中,仍有袁雄一部两千人在参与围攻高顺,可见高顺处境之惨烈严酷。

  诸将心中想想,都觉得换上自己都未必能坚持的下来。

  如此一来,诸将望向高顺的目光中,已经多了一丝钦佩。

  高顺的性格和赵云比较像,都是那种轻功重义的个性,高顺武力上不如赵云,但谋略上却是伯仲之间,两人都有大智。

  高顺对吕布几次关键性的劝谏,吕布但凡听取一次,处境都会好上许多。而赵云也是如此,入蜀之后的两次建言,尽显赵云战略格局和眼光之高。

  简单来说,高顺可以看成是赵云的下位替代,而且是那种差距相当小的替代品。尤其是在忠诚这一块上,高顺和赵云如出一辙,这也是为什么刘封对他很是喜爱,大力提拔的原因之一。

  高顺果然如赵云一样,也想要谦词推拒。

  刘封却是笑著摆了摆手:“孝父,汝意是指责本将军断事不公乎?”

  高顺闻言,竟大惊失色,赶忙伏地辩解道:“将军通达明理,远见卓识,处事公正严明,俱所周知,无人不服,顺钦佩万分,安敢对此有异。”

  高顺如今对刘封可谓忠心耿耿,身为外将,又是半路被迫相投,再加上既非河北幽州人,又不是徐州本地人,按照道理来说,高顺理应是毫无前途可言的。

  看看他在吕布集团里的坎坷,那才是高顺理应得到的待遇。

  可自从跟随刘封以来,高顺从来不曾感觉到自己有被排挤轻视,相反,刘封对他可谓是另眼相看,十分敬重,追随刘封不过年余,如今也是堂堂一部实权校尉。

  此番与江东孙氏决战,高顺更是得到刘封看重,力排众议,出任先锋。同时,刘封还特地调拨了一批包括铁甲、塔盾、劲弩在内的珍贵军械,只为助他建功立业。

  如此国士相待,高顺恨不能立时就为刘封而死,哪里还敢对他有分毫不敬?

  因此,虽然刘封语气之中并没有任何责怪,反而带著满满的戏谑调侃之意,高顺却依旧诚惶诚恐的解释起来,他如此作态,并非是为了他自己的前途,实是不想让刘封对他有半点失望。

  高顺的举动自然逃不过刘封的眼睛,后者心中很是高兴,却故作不悦道:“既然如此,为何不受我定之功?”

  高顺闻言,沉默片刻,叩首道:“顺安敢如此,谨从将军之命。”

  刘封这才转嗔做喜,转出案几扶起高顺,勉励道:“善,君之才能,我素知之,不宜妄自菲薄。”

  高顺退下之后,不少人目光若有所思。

  譬如周瑜、陆逊、贾逵等人。

  这几个都是机敏通达之人,刘封对高顺的器重自然是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刘封至此已经定了首功和奇功,在座诸将却是毫无异议。

  一来刘封的威望已经足以震慑诸将,让诸将俯首听命,二来也是赵云和高顺的战功的确足以服众。

  只是堂上诸将仍以热切的目光望著刘封,希冀还能有奇功颁发。

  然而可惜的是,刘封接下来所定最高的功勋,也只是一等功了。

  接下来,刘封定徐晃、甘宁、贾逵三人为一等功,太史慈、董袭、周瑜、周宾四人俱为二等功,余众参战立功者,皆为三等功。

  对于刘封的评定,众人没有异议。

  当晚,刘封设宴款待诸将,诸将开怀畅饮,通宵达旦,俱欢乐而归。

  次日午后,赵云、太史慈、周瑜、贾逵、陆逊、顾雍、虞翻、贺齐等人被刘封召集起来。

  入堂上后,只见王朗正端坐于刘封之侧,诸人目光都在他身上徘徊了片刻。

  此时王朗仍然是朝廷所拜的会稽太守,拥有最大的法理性,即便是刘封也不能无视对方。

  不过王朗这个人才学很好,注重经典,博学多闻,私德也算不错,当得上名士一称。

  可这个人的骨头其实是比较软的,他平生最有血性的一次,也就是在会稽士族豪强们的支持下,力抗孙策半年多,高迁屯战败之后,宁可浮海逃跑,也不肯投降。

  之所以会这样,本质还是王朗服从体制和权威,王朗效忠于大汉和日后效忠于大魏,甚至坐视司马家架空曹魏,本质其实是一回事。

首节上一节408/4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