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398节

  似乎只剩下强攻一条路可走了。

  面对诸将小有腹诽的局面,刘封却是笑而不语。

  毕竟以他如今的威望,哪怕如赵云之元从、太史之身贵、周瑜之多谋、贾逵之刚强,也都只敢腹诽两句而已,甚至连当面抗议都做不到。

  “既然诸将都无办法,那就且先下战书一试吧。”

  刘封却是胸有成竹,也不怪他要卖关子了,有些时候,也要给这群人杰一点小小的天才震撼,否则怎么稳固自己老大的地位?

  诸将自然从命,只是周瑜、贾逵、虞翻心里都有些嘀咕,他们虽然猜不出刘封心中所想,可却都看出了刘封的成竹在胸,自然会猜测起刘封的计谋和用意起来。

  刘封的战书很快就传到了钱塘江对岸。

  孙策在大帐之中听见了对岸来书,有些惊讶,又有些好奇。

  将使节招进大帐,接过帛书后翻看起来。

  孙策倒是没想到帛书上的话十分精炼。

  总共只有两句话。

  第一句是愿降否?

  第二句是如不降,请退兵五里,封过江一战。

  孙策登时眼睛一眯,陷入了沉思之中。

  刘封在军中询问诸将何以破敌,孙策这边自然是压力更大。

  他是弱势方,而且还是守方,先天上就是为刘封所制的。

  简单的一句话,那就是战略主动权和战术主动权都在刘封手里,他只能被动挨打,等刘封先出招,然后再选择如何应对。

  因此,孙策这边自然更是无计可施,讨论了好多天,最后也只能选择维持现状,死守待变。

  可现在,刘封给孙策送来的帛书中,却似乎带了一丝可能。

  孙策的目光落在了请退兵五里上,心中默默的计算著。

  孙策此时自然是想不到百多年后,会有一场著名的战争以此信为战场之镝,他现在的所思所想,唯是四个字半渡而击。

  如果刘封说的是真的,那自己最大的胜算就是半渡而击。

  都不需要完全赶尽杀绝,哪怕只是歼灭刘封的半数军队,局面也将大为改观。

  如果刘封真的敢给这样的机会,孙策有十足的信心给对方一个惨痛的教训。但他又有些怀疑刘封是不是又有什么阴谋在里面。

  孙策对刘封可是相当熟悉了,更在对方身上吃过好几个亏。

  眼下落入如此绝境之中,或许孙策并不知道自己已如提线木偶一般为刘封所操控,但他多多少少还是明白刘封在其中是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的。

  因此,孙策绝对不会低估了刘封。

  思索再三,他还是想不出其中会有什么陷阱。

  于是,孙策决心召集诸将议事。

  很快,在大营中的孙静、程普、宋谦、陈武等诸将悉数赶到大帐之中。

  等人齐后,孙策也不拖沓,直接将刘封的来信交予众人传阅。

  孙军诸将看完书信后也是一脸惊疑,他们也都是久经沙场的悍将了,第一反应和孙策如出一辙。

  这可不就是如有神助?

  可紧跟著,又跟孙策一样的自我怀疑起来。

  孙策军至今为止,不曾在征南军手中获取一胜。

  自刘封过江以来,孙策军连战连败,损失惨重,整个吴郡都给丢了。

  除非刘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完全视孙策军如无物了。

  可征南军那么多良臣名将,难道会放任刘封胡闹吗?

  难道刘封就真的膨胀到听不进任何正确意见了?

  这样的人,会真的做出如此愚蠢的行为吗?

  可除此以外,又没法解释刘封这反常的行为。

  最重要的一点是,孙策军与会高层全都觉得半渡而击必胜,至不济也能守住防线,绝不会有失败的风险。

  他们想不到刘封有什么阴谋能够藏在过江一战之中,更想不到有什么手段能够破局。

  孙策听著麾下诸将议论纷纷,虽然个个都觉得刘封是得意忘形了,但却没一个敢下决断。

  最后,还是孙策下了决心:“既如此,那我又何惧刘封过江一战?我当约期三日,诸将以为如何?”

  听见孙策下了决定,孙策军诸将不约而同的悄悄松了口气,纷纷起身赞同。

  于是,孙策回了书信给刘封,先是拒绝了投降,指著刘封挟持天子,欺上瞒下,无故兴兵江东,若是退兵,可既往不咎。

  若是不肯退兵,那就约期三日之后,过江一战。

  刘封接到回信之后,冷笑连连。

  孙策一介反贼,也敢侮辱国之支柱,当真是骄狂之极。

  不过他既然肯约战,那还是入吾彀中矣。

  刘封沾沾自喜起来,我之计谋,犹如鬼神,哪里是孙伯符区区一介狮儿所能知晓的。

  对于刘封的决定,征南军诸将先是有些担心孙策军半渡而击,可随后仔细想想,也只有强攻一条路可走。

  既然如此,孙策军是不是守诺那自然也就不重要了。

  若是孙策军真的迂腐到守诺的话,那反而是自己这边占便宜了。

  于是,众将也都同意了刘封的决定,此事便如此定下。

  当即,刘封先是回书应允,约定决战日期为三日之后,孙策军退兵五里,刘封军过江一战。

  随后,刘封将约期之事遍谕通告全军,同时再以酒肉犒赏全军,激励士气。

  至此,大战在即。

  三日后,刘封军寅时造饭,卯时出兵,钱塘江上,周、蒋、董、甘旗帜招展,数百艘大小战船并民船在江北一字摆开。

  孙策军也似乎很守信,在前一天就已经后撤了五里,给刘封军过江之后留出了足够的空间。

  看见孙策军似乎遵守了承诺,刘封一声令下,大军开始行动,水师各部所有战船承载著征南军军士开始渡江。

  第一批上岸的先锋,为高顺所部四千人。

  上岸之后,高顺所部整顿完毕,就开始朝前推进,为后续军队争取空间。

  渡江作战中,前锋的风险要远超一般战役。

  因为江湖会天然的分割进攻方的阵型,使得进攻方的先锋部队会因为后援不继从而陷入孤军作战的境地。

  尤其是在这种情况下,前锋部队不但不能后撤,还要反过来主动向前,为后续部队争取展开兵力的空间和时间。

  否则都挤在岸边的话,不但毫无战斗力可言,还会变成饺子一般,为防守方驱赶进江河之中死伤惨重。

  因此,过江战役之中的先锋至关重要,刘封故而才会力排众议,选定高顺为全军先锋。

  这不仅仅是因为高顺擅长练兵,军士俱军纪森严,悍不畏死,而且还和高顺一样抗压性极强,高顺本人又有足够的威望和能力掌控军队,是眼下最为适合的人选。

  果然,高顺在过江之后,迅速的整理了部队,然后将部众分成四列,尽可能的拉长了正面长度,显然是在为后续部队展开争取空间。

  随后,高顺亲自压阵,都督部队开始前行。

  他这是想要尽量将战线推出去,以掩护后续部队登陆后有足够的空间重整队伍,展开兵力。

  正如高顺所担心的那样,在他登岸之后,孙策军开始动了。

  孙策的七百余骑开始前压,显然是想要骚扰打乱高顺军的前压的节奏,如果还能逼退高顺军,那就更好不过了。

  同时,后面的步兵大阵也开始前行,与高顺几乎迎面而来。

第347章 孙策的心思

  孙策在一个小土坡上的望塔上纵观全局,这一处土坡是他精心挑选的地点,然后垒土而成,又在其上建了一座简易的望塔,为的就是能够居高指挥。

  今日决战,对于孙策来说委实是天降大喜。

  孙策只有一个不完整的会稽郡,而刘封光是在江东,就已经全据了吴郡和丹阳郡两个郡国,而且还有北地的支援,论持久战,孙策是怎么都不可能耗得赢对手的。

  如果孙策处在刘封的位置上,根本不会兴大兵南下,只需在余杭布置五六千精锐,在钱塘布置万人军队,再配合以三四千精锐水军,即可断绝会稽军任何反攻过江的企图。

  如此一来,只需一年半载,会稽军就会人疲粮尽,到那时候,恐怕都不需要钱塘江北的军队南下,会稽军就会自行瓦解崩溃了。

  尤其孙策还担心后方,虽然他足足留了万余人的部队在会稽,可这些军队里有超过六成是会稽军降兵,是经不起任何波澜的。

  所以孙策是急于求战,若不是他实在没有胜算,甚至都敢过江求战。

  现在刘封敢过江决战,简直是他梦寐以求的好事,自然全力准备,争取一战逆转局势。

  孙策目视高顺登岸,开始重整队伍,等到队列完整之后,朝著己方阵地开始前行。

  孙策当即下了望塔,土台上的众将立刻迎了上来,将孙策围在中间。

  孙策目光扫过众人,最后停留在程普身上,开口道:“程叔,你且带骑兵出击,务求阻挠高顺所部的前进,若能打乱其所部则更好,但切忌不可冒险,以保全自身为上。”

  孙策的态度很明确,他想要阻挠高顺继续前进,给征南军后续过江的部队拉扯出更大的空间。

  骑兵无疑是执行这任务最好的选择,只是这支骑兵队也是孙策心尖宝贝,所以特地叮嘱了程普不可浪战。

  程普是孙策麾下极为稀有的骑兵将领,孙策自己的骑兵战术都师承于程普,要不然他也不会把如此重要的部队交到程普的手里。

  此战,孙策几乎集结了所有的家底,共有骑兵一千七百余骑,他分作三队,其中程普督七百骑为右队,韩当督七百骑为左队,而最后三百余骑归属孙策直领。

  此外,孙策还从查渎寨中抽调回了两千人,余暨县中的兵马全部抽空,只为同刘封一决雌雄。

  程普抱拳接令道:“殄寇放心,普必依令而行!”

  说完之后,程普当即领命而去,回归本阵,然后带著麾下骑兵倾巢而出,朝著高顺疾驰而去。

  随后,孙策又对著黄盖、芮良两人下令道:“黄叔,文鸾,此战以汝二人为先锋,我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把高顺给我赶回江畔,汝等可能做到?”

  芮良,字文鸾,其父芮祉和朱治一样,不但出身士族,而且还是孙坚时代的老臣,并且比朱治更受孙坚重视,被举为九江太守、吴郡太守。

  弟弟芮玄在芮良战死之后,继承了芮良的部曲,在孙权称帝时得封溧阳侯。

  只是父子三人能力比较一般,在孙策、孙权时代都不怎么亮眼,可即便如此,一样靠著身份名望做到了父子两千石。

  此时,芮良、芮玄兄弟俩正在孙策麾下效力,有部曲四千人,因为家财颇丰,所以士卒的装备也比较优良。

  此时,黄盖、芮良二人一同抱拳躬身,大声应道:“将军勿忧,我等必为您击破高贼!”

  “善!”

  孙策壮其志气,随后又特地叮嘱道:“不过两位将军切莫一战而下,最好能够留些”

  随后,黄盖,芮良二人各领部下四千出阵,跟在程普之后,迎著高顺的战阵压了上去。

  此时,孙策手中还有骑兵一千余骑,步兵近一万九千人。

  其中孙策亲领六千三百人,麾下校尉陈武、袁雄分领两千步兵,另有三百余骑兵为孙策近卫。

  除此以外,韩当领有七百骑、孙静父四人领富春族兵四千人,朱治领故鄣族兵四千人,孙修领两千人,其中半数为孙辅过江幸免于难的部曲。

首节上一节398/4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