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弘身在舒城,他自然也会担心刘勋灭口。
所以他必须装出一无所知的样子,明面上对刘勋百般劝说,暗地里则将消息传出。
不论怎么样,能将庐江生变的消息传出来,他杨弘就立功了。
刘封得到消息之后,立刻召集会议。
很快,城中的刘晔、周瑜、孙香和一众诸将被召集了起来,其中也包括了袁涣、舒郑兄弟、师茂等信得过的袁术军降将。
“诸君,杨弘自舒城传来信息,言说刘勋有变,不知诸位有何见解?”
刘封主打一个集思广益,尤其是把袁术降将也给请来,就是想要拓展一下思路和视野。
他们和刘勋同僚两年,肯定知道的要比自己这些新来的人多的多。
果然,刘封这话说完,袁涣等人的脸上就露出了深思之意。
片刻之后,舒郑竟然第一个开口:“征南,刘子台困守庐江,不过一郡之地,南有大江,西有大别,东、北两个方向,已都是我军掌控。庐江郡此时已成兵法上之绝地也。”
“以此观之,唯有降服一途可走。”
舒郑继续说道:“可刘勋如今生出他心,显然另有凭依,恐有其他势力加入其中。”
不得不说,舒郑的想法是很正确的。
刘晔、周瑜等聪明人其实早就猜到了,甚至他们已经推断出插手之人很可能就是刘表。
这其实也不难理解,庐江周围只有刘表、刘繇、华歆三人,刘繇困于丹阳北部,动弹不得,华歆在豫章无为而治,并无什么强势兵力。
唯有刘表,既有足够的实力,也有足够的动力干涉庐江。
“舒先生所言甚是。”
刘封赞赏了一句之后,又问道:“那诸君是否可以教我,是何人欲插手庐江?”
刘晔和周瑜对视一眼,齐齐笑了起来,却都没有开口。
倒是袁术降将中的师茂试探道:“我曾受左将军之令,暂驻庐江。在那段时日中,刘勋与荆州贸易往来相当密切。”
“此事插手者,或为刘景升。”
刘封赞同的点点头:“刘景升虎踞荆襄,素有向外扩张之意。蜀中刘焉身死之时,就有刘表挑唆益州豪强作乱,企图趁乱取利。随后又北上企图收复南阳,与西凉军在此战战和和多次。可见其人素来有扩张之心。”
“好他个刘景升,我等辛辛苦苦打进寿春,他倒好,躲在后面想捡好处,当真是当我们死人吗?”
潘璋登时大怒,起身就冲着刘封请缨道:“少主,末将请为先锋,先破庐江,再破江夏,到襄阳去问问这条老狗是何居心!”
“放肆!”
刘封勃然大怒,呵斥道:“胆大妄为,刘景升乃是朝廷所命的荆州牧,成武侯,文圭安敢如此放肆。还不速速退下。”
潘璋被刘封一训,立刻低头退了回去。
他倒是不敢对刘封有半分怨怼,反倒是把这仇给算到了刘表和刘勋的脑袋上。
都是这两家伙害我为少主呵斥,日后若有机会,定然要报此仇。
呵退了潘璋之后,刘封看见场中有些冷场,主动开口道:“眼下庐江生变,根源确实很可能是刘荆州。”
既然决定了幕后黑手,那刘封就继续问道:“若真如此,封该如何是好?还望诸君教我。”
张辽倒是第一个发言道:“将军,不论刘勋是否有异心,当务之急,当先遣一军,进驻合肥。”
刘封看向张辽,眼睛里有些异色:“合肥?”
“正是!”
张辽虽有所察觉,却不引以为意,自顾自侃侃而谈道:“合肥乃是南北要冲之地,我若得之,则庐江为我所制,若为刘勋得之,则我大军南下必为合肥所阻。”
刘封点头赞同:“文远将军所言,与我不谋而合。”
说著,刘封露出了一个自信的笑容道:“早在入寿春之后,我已传信给太史老师,令其分五百精骑与梁道,让梁道都督其所部即刻南下,进驻合肥。三日之前,此事已成,梁道此时已经接管了合肥城防。”
张辽赶忙拱手道:“将军深谋远虑,辽敷言矣。”
第296章 刘表所计(加更又来了!)
刘封却是赶忙安慰道:“文远将军何出此言。汝此乃查遗补缺,自是有功无过,还望将军日后依旧能够多发见解,好助我一臂之力。”
张辽心中一暖,刘封这等做派,对自己可谓是尊敬有加,很是窃喜。
潘璋在一旁看的有些羡慕,心里想著自己是不是也该读点书了。
接著,周瑜开口进谏:“将军,如今合肥已为我所据,九江已稳,可进窥庐江。以我之见,可请大将军分一路兵马自然平舆出发,走颍水继续南下,过新蔡,直抵蓼县。如此,庐江北部必望风而降。”
刘晔赞同道:“公瑾此计甚为高明,庐江郡总共不过十四县,如此一来,足以让北部、中部八个县邑震动。”
“可!”
刘封从善如流,关羽此时正驻扎在平舆,正好请他顺颍水南下即可。
“二叔此时正在平舆,我自然当飞书家父,请他传令二叔南下,进抵蓼县。”
刘封继续问道:“诸君,可还有其他建议。”
眼看著刘封从谏如流,在场众人哪里还能继续忍耐,纷纷你一言我一语的建言起来。
其中有用的不多,让人眼前一亮的计策更是无有,但气氛却是相当热烈。
就连潘璋都提出建议,是否可以先增兵成德,合肥一线,还得了刘封一声夸奖,高兴得他喜笑颜开。
刘封这边做出应对,请徐晃带所部精骑南下,并且调雷薄、梅宇和陈兰所部一同南下,分别进驻成德和合肥,以此来增强承德和合肥的兵力,同时也能分拨使用。
除此以外,将徐盛所部和潘璋所部扩军至六千,贾逵所部扩军至四千,士卒皆从袁术军俘虏中选取。
如此一来,可立刻消化袁军六千人,还能增强自身力量。
剩下的就是联系刘备,将江北的情况告知对方。
安排完诸事之后,众将各自散去。
刘封却是一个人独坐在堂上,皱著眉头沉思著。
刘勋桀骜不驯,图谋自立,刘封是早有准备的。
毕竟别人不知道这位有多胆大包天,他刘封还能不知道吗?
也正是因此,刘封才给出了如此优渥的待遇,希望能够说服对方。
不过现在看来,应该是失败了。
失败并不算什么,没有任何人能够一直成功。
况且有些时候失败了,反倒会因祸得福。
如今摆在刘封面前的有两条路。
一条是暂时放下庐江,刘勋所得的也只能是南部的半个庐江,六到八座县邑。而刘备军的主要目标依旧是先定江东。
有著大义名分,刘备军只要一过江,必定能够得到江东各地郡守士族豪强的热烈欢迎。
毕竟孙家在江东口碑可是两极分化的厉害,反对他的力量一直很强大。
如此一来,刘备就能够先行把孙策给按死,获得江东这片战事较少,损失较轻的富庶之地。
这条路的优点是能够先易后难,同时还能保持和刘表的贸易往来,继续输入大量的粮食。
这在江北旱情即将到来的时刻,是非常宝贵的收获。
此外,在战略上将会获得极大的主动,可以先集中精力扫荡江东,在全取了江东之后,又能调转过头对付刘勋,甚至连刘表也一起教训了,反过来进入荆州也是大有可为。
但代价就是前期会让刘表的触角得以伸入江北,窥探江东,有可能衍生出不可预估的后续变化。
同时,也会因为刘备的退让,从而降低刘备的威望,使得周围势力会产生轻视刘备的想法,这样会增加受到挑衅,争端,甚至是战争的概率。
第二条路就是先不著急过江了,索性集中兵力,打掉刘勋,把刘表的触手给揍回去。
优点是能够保证扬州的稳定性,竖立刘备的威望。
但缺点是会过早的惊醒周边诸侯,提升他们对刘备威胁度的重视,同时很可能会断绝和刘表的贸易往来,少了一个巨大的粮食进项,甚至还会陷入和对方的纠缠之中,损耗大量的军力和粮食。
这两条路决定了接下来刘备集团的大战略,而且各有长短优劣,难以取舍。
因此,这件事刘封是不能独断专行的,必须要和刘备当面面谈,最好还能尽量将陈登、荀攸、鲁肃、刘晔、郭嘉,张昭、张等智谋之士召集起来一同商讨。
很快,寿春的消息一路北上,送到了正准备启程南下,前往寿春的刘备手中。
刘备接到文书后大为震惊,立刻请荀攸前来相商。
荀攸看完刘备的书信之后,当即建议刘备立刻飞书关羽,请关羽做好准备之后,按照计划沿著颍水南下,入主蓼县,先控制住庐江北部的县邑。
这里的县邑高达六座,占了整个庐江近半的数量。
庐江总共有十四座县邑,分布却是极为有趣,像是一个南北放置的杠铃。
北边沿著淮河有六座县邑,南边沿著长江也有五座县邑,而中间却只有县和龙舒两城,位于庐江郡的中部。
最后一座寻阳县是彻底的孤悬于外,其实更靠近江夏郡。
只是根据东汉地理法则,不得不划分给了庐江郡,因此,硖石通道其实也是归属于了庐江。
按照刘封所说的计划最少还是能够拿下庐江北边的六个县,这几乎就是半个庐江了。
荀攸随后又建言道:“大将军,可留一部继续镇守汝阴,您却得加速南下,进抵寿春了。”
刘备作为派系首领,其定海神针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不是还有刘封的存在,那还得加上无可替代四个字。
当他抵达寿春的时候,那就等于宣告了袁术的彻底覆灭,除了怀有异心的刘勋外,其他县邑都会倾向于投降刘备。
在这种情况下,刘勋除非派兵进驻其他县邑,否则他很难凭借自身的威望来控制那些县邑。
毕竟这些县邑的县令、县长,以及县中的豪强都有自己的打算,凭啥为你刘勋的野心卖命?
当然,刘勋敢于这么干,那肯定是自觉得庐江境内是有他铁杆存在的,他也有把握能控制住一些县邑,否则一个光杆司令龟缩在舒城又能有什么用。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越早抵达寿春,效果就越好,反之,刘勋就越能得利。
这就是荀攸为什么第二件事就是劝说刘备尽快出发南下的原因。
现在阶段,争夺的就是时间。
刘备越早抵达寿春,刘勋这边能争取到的支援就越少。
刘备从善如流,决定留卓膺部坐镇汝阴,镇之以静。而他自己则亲率亲卫部曲、刘辟、何曼、张彭以及桥蕤降兵南下,直达寿春。
刘备一方收到了消息,并且做出了反应。
而荆州刘表处,也收到了来自庐江的消息。
蔡瑁离开舒城后,立刻快马加鞭赶往枞阳,随后自枞阳港入大江,逆流而上,十二日后抵达襄阳。
在路过西陵时,他还给黄祖去了书信文书,这是出使刘勋之前刘表交给他的。
一旦刘勋愿意改换门庭,即可立即让黄祖出兵,以成事实。
当蔡瑁将刘勋愿意投效荆州的消息告知刘表后,刘表大为高兴。
别看刘表跟个泰迪似的,四面出击,可实打实的战果却是一个没有。
西边的刘璋还弄成了死敌的关系,北边的南阳遍地废墟,只有少数一些县邑还有人口。
这也是荆州内部的士族豪强们越来越不支持刘表往外拓展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