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也有些吃惊,没想到身边最为得用的四位文士,竟然一起反对迎接天子来徐州。
其实二张的性格都是偏向于刚烈的,尤其是张昭,更是刚烈勇毅,性格坚强。
可历史上张昭也的的确确当了带投大哥,这是怎么洗地都洗不白的。
但客观的说,张昭之所以会成为带投大哥,虽然表面上是有降汉不降曹的味道,可内在原因还是因为曹操已经统一北方了。
当时的南方在完整的北方面前,完全就是个小卡拉米。
荆、扬两个州加一起,人口还没有河南一半多,这还没算河北四州和关中。
张昭等传统士族,自然不会为了孙家想要割据地方而反抗中央,更别说孙权的端水水平太厉害了,弄的张昭这种老臣其实是挺不满的。
在张昭他们来看,我们是在你们孙家危急关头来帮忙的,帮著你安抚地方,稳定江东。
孙策死的时候,我们都尽忠职守,扶著你这个幼主坐稳了江东基业。
结果你刚能走路,就开始玩平衡端水了,削弱我们的权力。
这换谁心里都不舒服啊。
可现在却是不同,现在天下虽然已是争龙之世,却没有一家独大的情况出现。
哪怕是最强诸侯袁绍,其根基其实也只有冀州一州之地,比起刘备来虽然强,却并非完全不可抗争。
别的不说,刘备只要赶在袁绍像历史上那样名义上一统河北之前,拿下扬州,就有了和袁绍一战的本钱。
若是还能再吃掉部分豫州,甚至是豫州全境,那实力将会反超袁绍了。
很多人以为官渡之战前,袁绍是河北之主,掌控四州。
其实这个认知是错误的。
袁绍巅峰期都没有真正拥有过河北四州,他只是名义上拿到了这个称号罢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袁绍对青州的统治,影响力最深的仅黄河以北的平原国,黄河南岸的齐国、济南国、乐安国这三个郡国,影响力就很一般了,至于北海和东莱,就根本没有真正被袁家占据过。
青州这般模样,可在河北四州治中,已经是除了冀州外,情况已经是最好的一个州了。
整个幽州被撕裂成三份,各归其主。
辽东四个郡国全境归了公孙度,这就去了三分之一多了。
剩下的七个郡国,以南北为分界线,被撕裂成两半。
北边的被各个少数民族,包括鲜卑,乌桓等部族侵吞,名义上奉刘虞之子刘和、鲜于辅为主。
南边的才是袁绍的二儿子袁熙的地盘,就这,还是靠豪强支撑才稳定的住。后来在袁曹之争中,幽州全程打了酱油,袁熙本人还死在了当地的叛将手里。
最惨的就是并州了,诺大的一个并州,下辖九个郡国,可实际上袁绍的侄子高干能够掌控的,仅只有黄河边上的上党郡和太原郡。其他的七个郡国,竟然全部落入了南匈奴、鲜卑、乌桓等少数游牧民族的手中。
袁绍这个河北之主,最大的基本盘依旧是冀州,真正能够大规模出钱出粮出兵的,也只有冀州。
刘备在好大儿辅佐下经营起来的徐州,欣欣向荣,生机勃勃,但凡能够再有个三五年时间用来发展,再拿下扬州,那可就真的一点都不虚袁绍了。
哪怕只是现在,只要袁绍没和曹操、袁术真心实意的联合起来,刘备怎么都是有一战之力的。
毕竟真要和袁绍单挑的话,他北边幽州是半点力量都抽不出来的,并州也一样,只有青州的袁谭可以助力一把。
但刘备在青州也有孔融、吕布、张邈等盟友。
刘备考虑了片刻后,询问道:“先生,若是天子不可迎来徐州,那该如何安顿天子?”
“明公,天子此次东归,乃是欲还都洛阳。”
张开口道:“既如此,明公何不随了天子之愿,尽量挤出一些人手钱粮,为天子修缮一下神京,想必天子定会满意。”
张的意见让刘备有些心动。
若是如此,未必不失为一条良策。
“明公,子纲之见虽然合理,却不符合我州利益。昭有些他想,还请明公斟酌。”
张昭开口,先是赞同了张的想法,随后又提出了微调:“昭以为,与其修缮神京,不如将天子安置于颍川更为有利。”
刘备默默回忆了一下颍川郡的位置,发现这地方确实不错。
洛阳的话,对徐州而言颇有些鞭长莫及。
袁绍却只需要走河内郡,然后自孟津渡黄河,即可至洛阳城下。
曹操要去洛阳,也非常方便,只需要沿著黄河一路向西即可。
唯有刘备,想去洛阳,路途遥远,而且还受制于人。
可若是把天子安置在颍川,不但离开袁绍更远了,反而更接近徐州了。
最重要的是,相信这一提议,曹操应该会支持自己。
张昭和张的意见虽然不一样,但出发点却都是以刘备的角度出发的。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转变,也是和局势密不可分的。
眼下的二张不过三、四十岁,年富力强,是为官的黄金时间段。
而赤壁之战时,张已死,张昭也已经是五十多的老人了,还遭遇了孙权的排挤和打压,张昭怎么可能还会支持死战。
不同的进取心,不同的局势,不同的君臣关系,也决定了他们的抉择是不一样的,甚至是南辕北辙的。
在这种情况下,二张的态度自然和江东时期不可同日而语。
第217章 玄德低头
四位文士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给刘备勾勒出了一个行动草案。
刘备不但要勤王,而且还要大张旗鼓的勤王。
刘备可以亲自挂帅,却以一得力之人领兵,前往河东迎驾。
同时,刘备还应该广发邀请,遍邀关东诸侯,请袁绍、曹操、刘表、刘繇、郭贡等人一并出力,哪怕是袁术、吕布,也要去信邀请。
以郭嘉揣度,吕布此人见小利而忘义,做大事而惜身,定会以粮草不济婉拒刘备的邀请。
刘繇大概率也抽不出手,刘表即便愿意,也并非通路人,他自可以从南阳北上。
因此,刘表来与不来,关系都不大。
郭贡乃是刘备的盟友,而且梁国位置重要,是刘备的关键后路,必须拉其入伙。
袁绍鞭长莫及,而且以郭嘉推测,袁绍一向优柔寡断,其只会先派使节前往河东,然后再做决定。
如此一来,唯一大概率会呼应刘备出兵的,就只有曹操了。
此时的徐州,尚不知道曹操实际上已经出兵勤王了,只是曹操的勤王之路并不顺畅,早早就被洛阳外被阻拦了下来。
对于二张的意见,荀攸和郭嘉极力支持张昭,觉得将天子安置在颍川极为妥当。
荀攸和郭嘉此议,既非以公谋私,也非大公无私,而是公私一体。
天子能够驾临颍川,暂时驻跸,自然能极大的提升颍川的声望,同时也能给百废待举的颍川带来不可或缺的各种资源。
这不但有利于颍川民生的恢复,同样也能够救助更多的颍川老乡。
作为颍川人的荀攸和郭嘉如何能不尽心竭力的支持张昭。
可同时,颍川的位置也相当的好,距离黄河有百里之遥,同时又和豫州的陈国、汝南接壤,距离徐州虽有些远,却绝不像洛阳那般鞭长莫及了。
如此既有利于州府,又能帮助家乡的美事,以荀攸和郭嘉的智慧和能力,如何能看不出来。
至于张,也不会坚持己见,只冲著徐州鞭长莫及这一条,就足以让他放弃原来的意见了。
接下来,众人又讨论起出兵的细节,四人众口一词,请刘备以亲起大兵的名义勤王,但在局势清晰之前,无论如何都不宜远处至梁国以北,更不可亲身过河。
也就是名头刘备来领衔,但真正勤王干事的人,则可安排给最可信任之人。
这个最可信任之人,在座的七个人倒是不约而同的想到了一个人。
那就是刘备的好大儿。
刘备领衔,刘封出马。
刘备可前出至沛国,甚至是梁国接应,刘封则亲帅大军过河迎驾。
就连关羽、张飞都没有异议。
一直以来,关羽、张飞虽然是刘备最好的兄弟,也是最得力的臂膀。
但他们二人其实并没有独立领兵的经历和资历,更何况他们俩至今为止的官职还只是校尉,而且还是去年年底,刘备入主徐州之后才刚刚提升的。
可刘封却不同,他是刘备的嫡长子,这个身份天然就具有了副帅的影响力。
以刘封为主将,是能得到徐州各派以及所有武人一致认可的。
更完美的是,刘封虽然年纪很小,却已经是沙场老将了,数千人的战阵都经历过好几回了,甚至还亲自指挥过。
眼看著手下文武都意见一致的推出了最佳人选,刘备的脑壳却有些大了。
因为这个人选才刚刚被他给骂跑了啊。
这会儿的刘封在自己屋子里看东西。
刚才刘备是气的不轻,可刘封又没受什么气。
对于他这个好大儿,刘备还是相当重视的,就是气急了也没舍得破口大骂。
可见刘封在刘备心里的地位之高。
况且刘备的反应已经比刘封想像中好太多了,对于大汉的忠诚并不是错误,忠义不论在何时都是一个优秀的品质。
老爹能如此忠义,刘封当然是相当高兴的。
反正时间还长的很,有的是时间和机遇软磨硬泡,慢慢改变刘备的想法。
刘封这会儿正在看大豆的收成。
如今第一批大豆已经入库了,冬豆也已经种下去了。
大豆在东汉时候其实并不吃香,主要是因为这东西不好吃,而且还容易引起腹胀,屁多等诸多副作用。
哪怕东汉时候,已经有了豆腐,可豆腐的制作可不简单,还是很有些繁琐的,所以大豆依然不怎么受欢迎。
不过日后这种情况就要出现巨大的变化了。
因为刘封把豆油的压榨技术给弄出来了。
其实这些技术并不是刘封记性有多好,所有步骤都记得的清清楚楚,而且还真就这么博学。
就拿这个豆油压榨技术来说,刘封其实也就是在电视上看过工艺,大致知道是个什么流程。
具体怎么做,他当然不知道,可他能够把工艺的大致流程和模式告诉东汉的工匠,让他们去替自己复原。
哪怕只是复原个七八成,那效率也远超东汉时期了。
豆油有浸出法和压榨法,前面那个刘封没看过,所以不懂,他选择的就是古典压榨法,用生大豆来进行物理压榨。
压榨法出油率比较低,压榨残渣中仍然会残留相当一部分的油。但这些残豆饼也不会浪费了,不论是喂养战马,还是喂牛,都是非常优秀的精粮。
下面报上来的出油率是6.5%,这个数据让刘封很是高兴,因为他隐约还记得即使到了明朝时,大豆的出油率也仅仅只有7.5%,说明刘封现在使用的方法已经相当接近明代了,而且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
豆油可是非常好的东西,要知道虽然在汉代时期就已经有植物油了,但这种素油不能吃,只是用它们来点灯,涂在丝织物上做衣服等等。
汉人主要吃的还是动物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