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听左谷蠡王丘林居哈哈哈大笑三声,竟当着使者的面嗤笑道
“真是我的好女婿啊,吃肉圈地的时候把咱们丘林部撇在一边吃独食。
现在打了败仗受了难倒是想起我这个岳父了。”
左谷蠡王丘林居摊开手问左右
“大家说说,本王该怎么做呢?”
“管他去死!”
“就是,天下哪有那么美的事情。”
“对,不管他。”
“不管,不管,不管!”
正所谓种什么因便得什么果。
左部的呼延部昔日毕竟是掌万余帐的最强势力,又有过数位单于,一向骄傲自负。
哪怕是像丘林部这样有五千余帐的盟友,呼延部也没怎么看在眼里。
这次更是没带他们玩,想吃独食,于是丘林部自然心有怨气,不乐意发兵。
但这一下子可把使者难住了。
你不发兵,我还怎么立功啊?!
立功?没错,这个使者原来竟是苏曜派来的。
呼延鸣的求援信根本没来的及送出去就被堵死在城里。
而发现这边还有不服的势力后,苏曜自然不能放过。
然而他现在却顾不上立刻进行一场远征。
部队的休整,战利品的盘点,装备的维护,渡船修造等等杂事在战后全部涌了上来。
当然更关键的还是新占领地区的整顿。
左贤王部对五原城的占领结束了,但是一大群汉奸的处置却成了问题。
本地豪强和吏民很多在混乱中投靠了呼延氏的部落,如今这么快呼延氏的统治就结束了,他们瞬间成了小丑。
苏曜暂时把这些人全都丢进了牢里,准备等日后便宜上司王柔来了丢给他处理。
于是这各种杂七杂八的事情因为前任郡守殉国,五原群龙无首全被丢到了苏曜的案头……
一向托管的苏曜这突然被这么一大波内政事件刷屏拖住,于是便想到利用了一下呼延鸣的求救,派自己人去送信,来上一波外卖到家。
谁知道这丘林部竟然不接招?
这简直让使者恨得牙痒痒!
苏都督慷慨,重新分封牧区,设立旗长,只要立功者都有机会!
使者的发小,那个跟他一样出身卑微,但是却有把子蛮力的混小子,就因为在这连续几场大战中混的人头够多而拿到了一个旗长大位!
好家伙,那臭小子真的是一步登天成了贵人,走起路来都带风!
据说还专门请人打造了一个牌位,天天在家烧香拜都督……
这可把使者羡慕坏了。
虽然力气不大,但他从小机灵,一直都是帮衬别人的立场,如今短短时间过去,竟然成被接济的对象了。
这怎么能行呢!
于是,趁着这回苏都督决定派人出使的机会,他凭着机智终于拿到了这个名额,必须要好好表现才行。
只要这事儿办好了,那就保底一个小旗不说。
再打垮了这个狗屁的丘林部,那还意味着会有更多的牧场可以分!
只要打头人,就能分牧场,为此现在苏曜麾下的这些胡人骑手们,是各个热血沸腾,战意激昂!
就说现在吧,使者从来都没想到过,身份卑贱的自己,面对这位四大贵族之一的丘林部的首领,竟一点敬畏都没有了。
想起以前任何一个小头人都能让他跪在地上磕头,而现在的他,有了苏都督的支持,站在这里看着丘林居那圆溜溜的脑袋,仿佛看着一个巨大的金元宝。
所以说,他怎么能让这个机会溜走呢?他这次出使可是承载了都督与众人的期望!
于是,使者也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勇气,竟然指着左谷蠡王的鼻子痛骂,说他是懦夫,惧怕大汉,惧怕于夫罗,背弃盟约,抛弃女儿女婿,是胡人耻辱等等。
草原汉子向来豪爽,直肠子的多,左谷蠡王又是尊贵的四大贵族之一,哪受得了这么个激法,当即拔出武器一刀劈了过来。
使者也不躲闪,竟然伸着脖子用肩膀硬接了一刀。
这下周围人都慌了,赶紧上去拉住左谷蠡王,生怕这位主君再把盟友使者砍死了,那就更丢人了。
毕竟这使者说的也不是全无道理,呼延部只是没带他们玩,而他们却是要拒绝履行盟友义务。
他们这个女婿盟友不就是威望不足以服众么,所以才落得被困孤城的下场。
正在他们犹豫时,使者跪地叩首:
“左谷蠡王即便杀了使者,也堵不住天下人的嘴,但若是使者一命能换王上发兵救援,使者宁可一死以谢王上!”
“好好好,没想到那个小子竟然也有你这样忠勇之士效忠!
也罢,他不仁,本王不能不义。
来人,准备出征!”
……
“干得不错。”
五原城郡守府中,这里已经被苏曜临时征用。
对于回报的使者,苏曜给予了充分的嘉奖并让其先行养伤。
不过使者却紧急汇报
“都督,这左谷蠡王许是畏惧您的威名,虽然答应了出兵,但他却颇为谨慎,不但尽征大肆征发部落民,起五千骑出征,甚至还请了了二千鲜卑佣兵.”
这比他们最初预计的三千左右的援军翻了一倍多!
不过苏曜只是轻轻点了点头,毕竟他已经有近五千骑左右的部队了,虽然质量堪忧但对上这只有七千的对手,那也是非常难得的富裕仗了。
这就是滚雪球式的发展啊,在他胜利的威望和大义的加持下,他手下的这些义从部队是越打越多。
不过让他意外的是
“我的威名?有传那么远?”
实际上当然没有,且不说这个时代消息传播的缓慢,就说苏曜对五原城的围攻那也是非常成功,至今也没人能跑出去报信。
而左谷蠡王之所以突然这么卖力了,是因为他最后又从使者那里要得了许诺,救援成功后,与其对半分享河套。
这巨大的利益,才是左谷蠡王全力以赴的动力。
“属下弄巧成拙,还请都督责罚!”使者惶恐道。
“无妨,不管是三千也好,七千也罢,兔子再多也赢不了狮子”
这左贤王的万骑军都不是他们对手,左谷蠡王这六千人苏曜当然更不放在心上。
与之相比,更让他感兴趣的反而是
“倒是这支鲜卑佣兵,有什么来头,你可知道?”
在数日后,苏曜算好时间点了4000骑出征。
结果在那两军对峙的战场上,这支鲜卑千骑军竟突然率众而出。
只见他们快速脱离左谷蠡王的阵中,自成一部保持中立,让苏曜不由的十分好奇。
第121章 两个一起打
鲜卑人。
继匈奴后,北方草原的第二个霸主。
与匈奴被记载为夏后氏之苗裔不同,他们兴起于大兴安岭,属于东胡族群的一支。
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族名,形成乌桓和鲜卑,受匈奴统治,所以鲜卑一些风俗习惯与乌桓、匈奴相似。
鲜卑人的崛起可以说完全是大汉一手缔造的。
百多年前,后汉朝廷收鲜卑为附庸,以大将偏河为鲜卑大都护,使鲜卑连年出击北匈奴。
随后鲜卑各大人皆归附大汉,为朝廷保卫边塞。
最终大汉与鲜卑一同成功将匈奴逐出蒙古高原,鲜卑大都护苏拔也被汉和帝因功立为率众王,权势达到巅峰。
至此,失去共同敌人的大汉与鲜卑便摩擦不断,占据了蒙古高原生态位的鲜卑也时叛时降。
最终在鲜卑出现了一代雄主檀石槐后,大汉对草原名义上的统治便彻底崩溃了。
他统一鲜卑各部,在弹汗山建立王庭,拒绝了汉桓帝的封王与和亲,连破朝廷讨伐大军,彻底脱离大汉统治而独立。
就此以后其向南掠夺大汉,向北抗拒丁零,向东击退扶余,向西进击乌孙。
在檀石槐治下,鲜卑人不但完全占据匈奴故土,更甚至一度攻至倭国,其领土东西达一万四千余里,南北达七千余里,开创了鲜卑人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为了管理如此庞大的领土,檀石槐设鲜卑三部,各置大人统领。
这位雄主带领下的鲜卑部族便一度成为了大汉北边的梦魇,无数将士埋骨他乡,终檀石槐一世,大汉对其都束手无策。
所幸,现在属于他们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了。
草原强人政治的脆弱性,在檀石槐去世后暴露无遗,其子和连为威望不足统领各部。
这个想要靠战功证明自己的蠢货在进攻北地郡时被汉兵射死,鲜卑顿时四分五裂,再也不复威风。
不过,这不能说明他们没有威胁,只不过是缺少统领的各部暂时蛰伏起来,等待着下一次制造大新闻的时机。
但即便在这个鲜卑四分五裂的时期,其依然在不断的蚕食大汉边土。
曹操击败南匈奴,收复并州后为何最终弃土,将南匈奴全部迁入长城以内的汉地?
那不止是因为并州被打的人丁凋零,更是因为在匈奴衰落后,北方鲜卑部族的不断进逼。
最终在汉匈内斗后,鲜卑渔翁得利,全取黄河以北的河套之地,夺占雁门大部,将战线抵在了长城边上,为八王之乱后,鲜卑建国狂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苏曜对这些故事虽然并不完全清楚,但大体脉络他却可以把握。
既然地图上已经出现了隐藏的鲜卑势力,同时也有鲜卑小部敌军出现。
苏曜便留了个心,他也要提防曹操与南匈奴相斗,最后鲜卑渔翁得利的事情会不会提前上演。
不过显然,除了他以外,现在没人看的到这些,那出使的使者也更不知道来的鲜卑人是谁。
一切都在迷雾之中。
“骞曼大人,您为何要让我去掺和这些匈奴人的事情?”
刺眼的阳光下,年轻的鲜卑头人拓跋打野不解的问向身旁骑着白马,心事重重的少年大人。
大人,是鲜卑部落首领的称呼,而这位骞曼大人,他居然并非常人,竟是先单于和连幼子,鲜卑雄主檀石槐之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