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第407节

  “法令反对的,成了君主重用的;官吏处罚的,成了权贵豢养的。”

  “法令反对和君主重用,官吏处罚和权贵豢养,四者互相矛盾,而没有确立一定标准,即使有十个黄帝,也不能治好天下。”

  “所以对于宣扬仁义的人不应当加以称赞,如果称赞了,就会妨害耕战之事;对于从事古代文献经典工作的人不应当加以任用,如果任用了,就会破坏法治。”

  “在过去,所有学说的解释权,都归于学派的大德;官府所要的,和学派主张往往是互相违背的。”

  “而民众虽然表面上服从于官府的命令,但是实际上私下里双耳却更喜欢听信各大学派的言论。”

  “原先创设学派,研究理论的人,都是身不在朝堂,无有权位,不懂得治理国家的人。而学派壮大后,迅速得到人心的响应,但是朝廷却无从拨乱反正。”

  “因为朝廷没有解释这些学说的权力。”

  “所以臣在听说了太子与诸儒臣辩论大获全胜之后,这才恭喜大王。”

  “因为有了太子,从今日起,百家的学说朝廷也有了解释的权力。”

  众人早已围了过来。

  听到李斯的见解,众人纷纷眼前一亮。

  “太子本身就有着极高的威望,又有着治理学说独到的天赋,太子的言论可以说服众人,百家的流派也许能在太子的处理下,最终成为一派!”

  “所以臣恭喜大王,曾经让天下人都感到头疼的事情,也将在大王手下得到解决。”

  “因为诸子百家的纷争,可以通过太子的名望与声威将其结束。天下即将一统,难道还要容许百家不断地互相攻讦,各成一派吗?”

  李斯的计谋让秦王政看到了扶苏更多的可挖掘之处,此时嬴政满肚子的气都已经消了。

  嬴政欣喜若狂地道,“快召太子过来!”

  这时扶苏还正在和弟兄们打猎。

  扶苏和自己的兄弟都是同龄人,又都是王孙贵族,很自然地就聊起家国大事。

  每个兄弟都有自己的主张。

  年纪比较小的十二公子煞有介事地道,“我认为治理国家,就得像君父那样,只有拥有最高的权力,说话才能作数,臣子才会畏惧,政令才能得到施行。”

  公子高则道,“我觉得若是治理国家的话,不能忘记百姓。贵为王室,我们本身就享受着臣民给我们进献的资财,我们享受这些的时候,应该记得这些财富是怎么来的,应该用这些财富去做利益百姓的事。”

  七公子文非常喜欢看书,每天都会去尚书台。

  “我觉得民众三五个在一起,也许还有点脑子,有些理智。一旦成百上千人聚在一起,根本没有头脑。我研究了非常多的古代战争,乃至地方叛乱的起因,他们中很多人只是因为听从他人的蛊惑,心中生出惧怕所以就去叛乱。”

  “实际上根本不会有人去要他们的命。但是他们就是会因为种种因素,一点风吹草动就能让他们方寸大乱。他们把我们秦国想的太为恐怖。实际上真正吓到他们的,是他们自己心里施加的对于我秦国的恐惧。”

  扶苏望着众兄弟,不住地赞叹。

  “善。”

  “大善。”

  “诸位王弟个个才华横溢,胸怀抱负,若是留在这宫里实在是可惜啊。我希望未来诸位王弟长大成人之后,能帮助我和我一起治理这天下。”

  一众公子闻言,顿时心中大喜。

  扶苏所说的,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

  分封

  扶苏正在给诸位兄弟们暗示自己未来他会重用他们。

  赵高却赶着马车跑了过来。

  “太子,大王召见您。”

  望见赵高,扶苏也是一愣。这小子居然还活着……

  一只蚱蜢忽地跳上了扶苏的衣襟,赵高急忙提醒。

  扶苏轻轻掸了掸,这东西就自己掉在了地上。

  扶苏一起身离开,胡亥立刻拉着扶苏的衣襟。

  “大哥,我也要跟你去。”

  其他王弟们难得见到扶苏一次,尤其是那些年纪小的公子,被扶苏分一次肉,就已经对扶苏感激得不得了。

  “我也要去。”排行二十的公子也拉着扶苏的衣角。

  胡亥大怒,“放开,这是我大哥。几天没打你,你又忘记是谁了。”

  小世子也不甘示弱,拉着扶苏的衣襟不住地摇摆,“大哥,这也是我大哥。”

  至于其他年长的王弟,他们倒是没有那么容易被骗,但是自从扶苏开了这话头。

  他们对扶苏的态度也纷纷转变。

  “吾等皆愿随行。”

  赵高望着眼前这一幕,心中大惊。

  太子何时竟然壮如斯,民众拥戴,臣子赞颂,就连王室同族兄弟也这么喜欢太子。

  自己得找个机会告诉大王,太子已壮啊。

第555章 从今天起,你来处理百家(求全订月票!)

  什么时候,这天下能轮到我来治理啊。

  扶苏看到赵高,内心发出了真诚的疑惑。

  他回头望着身后这么多大儒一个个看着自己,仿佛眼前的人一颗明星;再看看自己的弟兄们一个个都握拳,都愿意追随自己。

  固然我抛砖引玉,画饼团结众人,但是你们也不该这样坑害我啊!

  我只是给你们画了一饼,可没有叫你们这就追随我啊。

  嬴政这个时候召唤自己,肯定是因为自己方才和群儒辩论的事情。

  本来这次秋猎,是和自己弟兄们打好关系的大好时机啊。

  就这样,扶苏被赵高带到了嬴政跟前。

  嬴政一眼就看到了他身后跟着的十几个弟兄,更有大儒十多位。

  马车一路跟随在后,足足有十多辆。

  宦侍、朗卫宾从,旌旗在车头飘展。

  这样的队伍,已经可以和嬴政平日里出巡的队伍相媲美了。

  至于这后面跟着的人,更是让嬴政感到匪夷所思。

  这些大儒,随便拎出来一个,那都是在天下赫赫有名的人物。

  最让嬴政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扶苏身后还跟着众多的弟兄。

  这让经历过成叛乱、之乱的嬴政感到不可思议。

  “你知道我为何叫你过来吗?”

  “适才儿臣不小心与诸位大儒说了两句话,应该是这个打扰了君父狩猎雅兴。今日群臣跟随君父来到上林苑,都是为了秋狩。”

  “这样事关国家收获的大典,不该因为儿臣一个人的几句话就被打乱。”

  “儿臣有过。”

  嬴政双目微微眯起,这小子实在是机敏。

  看他这次懂事,寡人就先原谅他。

  “寡人听说,你重新解释了师道。”

  “君父,这不是儿臣解释的。这是上古时期古人们已经总结好的,儿臣只是将真正的师道拿出来说而已。”

  嬴政望向李斯。

  李斯赶忙站出来道,“大王,太子谦逊啊。天下有那么多大儒宗师,他们尚且不能发扬真正的师道精神,到了太子这里,义言一出见英明。”

  其他的大臣也纷纷站出来附和。

  “大王,太子之德,可以持国;太子之学,可以治人心之蛊。太子治学天赋超群,可以释经。太子既然具备这样高的才能,连天下的群儒都折服于太子。”

  “臣等恳请大王,由太子亲自来主持百家经典的修正编纂,重新解释经典文书。”

  扶苏心头一震。

  今天这是怎么了,怎么一个个都忽然间变化这么大。

  这般大臣怎么了,忽然间想出一个法子。他们今天良心发现了,居然想着为几千万庶民的未来考虑了。

  从一开始,经典先诞生,随后就出现大儒、名流、宗师。

  而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对经典的解释权最终落到了大儒、宗师的后代手中,就衍生出经学世家。

  到了东汉时期,更是有无数经学世家。

  从西汉时期,就曾经有过以张苍为代表的古经文学派和今经文学派的著名争端。

  对于经典,历史上张苍等人自然是坚持保留原意。

  但是今文学派最终在后续占据主流。

  这场历史上有名的经典解释争端,它不为大众所熟知,但是却对每个人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从西汉开始,已经有很多人开始借着修撰经文的名义,对经文加新的注解。

  这也就是训诂学上那句‘自汉朝以后无真书’的由来。

  尤其汉代造纸术发明以后,编写传抄之风大盛,伪书遂流行开来。据证,经,史,子,集,道,佛等古书均有许多伪造或偏误之处,总计辨正书籍达上千部。

  历史上的汉代,那是一个民族自信心空前膨胀,民族意识空前凝聚的时代。

  但是谁人当时又注意到了,一些思想的毒瘤开始落地、发芽、生根、结果,甚至以野火燎原的方式迅速地遍播天下。

  汉代在经书文字上的解释权并不在官府手中,多在世家乃至读书人个体手中,由于当时的统治者没有能力加以监管约束。

  陈陈相因,给后世造成了巨大的麻烦。

  为何自汉代伪造开始多起来?正是造纸术的发明。

  汉朝假托古人蔚然成风。当时的人,“多尊古而贱今”。

  尊古之风在东西两汉成为大众流行文化,一般知识分子仍非常向往先秦诸子百家的著述,所以编书者假借古人之名遂成习惯。

  再者纸张革命使文字一下子从竹简锦帛中解放出来,书写材料变得廉价易得,方便携带。即便印刷术还没出来,但以抄书为业的行当已经发展起来。

  以上两点,就为商人们提供了操作空间,利润来源。

  民众大多都处在谋生的繁忙与无尽的痛苦之中,一者没时间读书,二者经典又多是佶屈聱牙,很多经文的道理根本难以理解,而且即便读懂了也难以做到。

  再加上,秦末楚国项羽一把火烧掉了大半,秦始皇又坑杀了很多儒士,毁掉了很多经书,

  来来回回,真的经书已经没有几本。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给后世稍微懂得一些学问的人创造假书的契机。

  谁人若是能写出像样的经文,安抚民众一时的痛苦,让他们听的高兴,届时再附上老祖宗的名号,自称是某个祖师留下来的传人,一些单纯懵懂的民众这就掉进了甜蜜的陷阱里。

  看书的人万人追捧,造书的人势必笔耕不辍,财源滚滚。

首节上一节407/67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