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第254节

  王后自然是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她忧心忡忡地望著嬴政远走,眉头蹙起。

  等到嬴政走后,殿内传出一阵剧烈的咳嗽声。王后望著铜镜里的自己,她的脸色煞白煞白的。

  赵高知道王后厌恶自己,又知道大王和王后之间的感情绝不是他可以挑唆的。

  那眼下就这么著吧。

  王后,咱谁也别惹谁。

  你做的王后,我做我的中常侍。

  过去的事情,我全然不计较了。

  赵高这么想著,便把王后的事情放在一边,眼下对赵高来说,没有什么事比复宠更重要了。

  

  朝堂上,今日殿内那是一片悄寂。

  静的连侧殿里滴漏的声音都能听得到。

  众臣都耷拉著脑袋,没有人敢表露出喜悦。

  这一天早上,一共有三件让所有朝臣都出乎意料的事情,却也正是这三件事让秦国上下都坚信,未来天下一定是秦王政的,是秦国的。

  第一件让所有人出乎意料的事情是,嬴政仍旧按时早朝。

  那个好面子的,比他们年纪都小的自大狂秦王政,他像个没事人一样上朝了。

  而且这一天不戴垂旒,只戴高冠就坐在了王位上。

  嬴政气色红润,双目如电,完全没有颓丧之气,甚至于比起过去都还要自信。

  看著自己选的老大面对重大的挫折非但能从容面对,而且仍旧能保持这样的精神面貌,这些大臣自然一个个也心里亮了起来。

  要知道这个失败不仅仅是秦王政的失败,更是他们这一众臣子失职、骄傲自满的表现。

  战败了,朝中的臣子都害怕大王因为这件事迁怒他们。

  但是秦王并没有。

  嬴政很高兴地对众人道,“这一次失败,对我们秦国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创。不过,皇帝当年战蚩尤,九战九败,仍旧不气馁,最后才取得胜利。”

  “我们秦国和楚国,虽然说实力悬殊,固然败了,但是也只会败这一次!”

  “寡人决意另请高明,再伐楚国。”

  嬴政语罢,满朝文武都脸上露出喜色。

  这才是他们追随的大王啊!

  众人齐齐称赞,“大王英明!大王英明!”

  随后,第二件让所有大臣都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嬴政刚把王座坐稳,给朝中大臣确定了他的心意不会改变以及接下来秦国朝中大政方针的走向,这廷尉李斯就立刻走上前来。

  “臣李斯有罪,请大王责罚。”

  嬴政眼中闪著光。

  “哦?廷尉何罪之有?”

  “启禀大王。将军李信在前方战败,皆乃臣之过。正是臣教唆大王,对大王说可以用二十万兵马打败楚国,正是臣的察事不明,更误导了大王。臣请大王降罪。”

  诸臣闻之,自然有很多清正之士表示鄙夷。

  这事情明明就在眼皮子底下发生,到底谁是谁非大家不是一清二楚吗

  怎么你这个李斯非要站出来承担这些事情呢。

  错在大王啊。

  可是朝中许多投机之士却心有戚戚,当初大王说要用二十万攻打楚国,正是我们这些人随声附和。

  如今大王虽然嘴上不说,可是如果追究起来,我们等人势必会落个奸馋小人之名。

  还没等大家伙反应过来,李斯自己就把这个烂摊子全部背在了自己身上,还独揽这个天大的罪责。

  嬴政知道,朝中有不少臣子都和自己一样,对过去的这桩决定不愿意承认。

  可难得的是,这么多臣子,只有李斯愿意把自己当做卑微的泥土,承接耻垢,让大家干干净净过路。

  嬴政见到李斯这样的表现,不得不再次庆幸自己当初选的是对的。

  他在李斯和韩非之间选择了李斯。

  诸臣闻言,连忙为李斯辩护。

  都道是这不是李斯的错,实在是楚人可恶。

  一来二去,一场朝会就把这个天大的锅给推走了,推给了楚人。

  谁说朝中都是勾心斗角,那扯到自己的私利,个个使用出来的只能是下作的手段,自然是勾心斗角。

  可一旦是要做大事,众志成城,那各自彰显出来的就是政治智慧。

  在李斯主动替秦王承担了所有的决策罪责之后,他不仅仅赢得了嬴政的信任,而且得到了朝中诸臣的拥戴。

  在这样一班未来大秦帝国三公九卿,天下最顶流的人才面前,李斯愿意把自己放在最微小的位置,本身就需要更大的勇气。

  事实也证明,李斯一次又一次的低微、舍弃自我,最终为他换取来了后来的成功。

第363章 太子还是武成侯(求打赏月票全订!

  )

  那么到此之时,经历了两件让诸臣都出乎意料的大事之后,朝中诸臣的士气已经又恢复了往常那般状态。

  至少眼下,他们只是没有灭掉楚国,可是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仍旧是秦国的。

  嬴政让秦国坐稳了天下最强霸主国的地位。

  随即,第三个让众人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嬴政对众人道,“兵既然已败,寡人决意让李信率众速速返回,诸位以为如何?”

  这件事,众臣自然都赞同。

  只是,当初那些吹捧李信神勇的人,这个时候对嬴政说,“李将军年轻气盛,喜好自吹自擂,不堪大任。”

  对此,嬴政也早就习惯了。

  比起这个,嬴政更在意的是接下来如何做。

  “召回李信,那谁人来做寡人的伐楚大将军呢?”

  嬴政开门见山就说了这件事,他要另请高明,继续伐楚。这个一统天下的事业不会就此停滞不前。

  对于秦国来说,在眼下这种状况下,他们能想到的就只有两个人。

  王绾请道,“不若召太子返回,再行商议计策。”

  冯去疾未免太子日后越发壮大,引起父子君臣相疑,祸及冯家,他则提议,“臣请武成侯王翦出山计议此事。”

  王贲则道,“大王,家父早就归乡频阳了。如今年迈,连走路都十分艰难,又如何能出山再计议攻打楚国的大事呢。太子少聪慧,擅军务大事,臣请召回太子商议军事。”

  隗状则道,“太子位高且年少,这攻打楚国乃是大事。上次戍守固然神机妙算,可是这攻打楚国,亲自挂帅,危机重重。太子身份特殊,怎么能以身犯险。”

  ……

  ……

  ……

  这带兵攻打楚国的人选就在太子和武成侯二人之中,诸臣来来回回争论不休。

  一派人不是不支持扶苏,是他们和冯去疾看法相同。太子乃未来国家社稷希望之所在,把兵权交给太子,会引发很多大家连提都不敢提的祸患。而且战场上凶险万分,这次连秦国的高级督战官和都尉都殁在战场,太子如果去了要是发生意外,那未来秦国怎么办。

  正因为他们觉得支持太子会引发对秦国更有危害性的事情,所以他们支持王翦。

  一派人不是不支持王翦,是他们认为王氏父子功劳太大了。这历史上有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让王氏父子带兵伐楚,且不说王贲,单说王翦年纪那么大了,如果败了,后果不堪设想。

  而如果赢了,这秦国的王位主人也许要换姓了。

  所以他们支持扶苏带兵去打,这样可以保证王权始终都在大王的掌控之中,都在秦国王室之内。

  这些最真实的理由自然不能在朝堂上说,反正双方各执一词。

  大家辩论地兴高采烈,他们又没有为自己的私心做事,都是为国家考虑。

  说得人固然高兴,但是听的人嬴政可就气得发懵了。

  这都什么时候了,这些人是在排戏吗?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俳优,就是说唱做戏的。荀子也曾撰写过文章,夸赞说相声的群体。】

  嬴政听得厌倦至极。

  

  他笑道,“说来说去,不是召太子商议,就是请武成侯出山。这样议论起来,怕是没完没了。”

  众臣脸色顿时犹如犹如被霜打了的枫叶,一个个蔫儿吧唧的。

  他们为大王如此煞费苦心的想,大王却嫌弃他们嗦……

  嬴政站起身,在朝堂上来回徘徊。

  “这样吧,寡人这就亲自去一趟频阳,去请教武成侯。王贲,为寡人带路。”

  王贲还在原地愣神呢,却见嬴政已经提了剑出殿了。

  众臣反应快得连忙高呼,“恭送大王。”

  王贲被人推搡了一下,“快去啊。”

  他这才后知后觉追赶上去。

  诸臣在殿内,一个个你望望我,我望望你。纷纷拍手大笑起来。

  辅佐这样一个实干派的王,当真是做臣子几辈子都修不来的福气。

  冬日里,萧萧绿绿的原野上,上百的虎贲卫拥簇著一个盛年男子,从南向北进发。

  他们穿过田坝,越过沟渠,翻过高山。

  除了在驿站短暂的歇脚休息完,其他的时候一刻不停在赶路。

  王后尚且在章台宫等嬴政回来,结果等来的是宦侍告诉她,“启禀王后,大王和朝中大臣商议选派其他人重新征伐楚国。众臣在太子和武成侯之间徘徊不定,大王便拍板亲自去向武成侯问计。”

  “问计?”

  王后忍不住笑了。

  “这哪是去问计啊,大王估计是想要亲自看看,武成侯到底还能吃几碗饭?又能不能上马带兵打仗。”

  不过,王后转念一想,怎么人选最后落在了武成侯和扶苏之间呢。

  如果大王最终把机会给了王翦,那扶苏必定很失落。

首节上一节254/3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