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四爷嘴角勾起一抹满意的笑容。他这番话的目的,就是要震慑胡惟庸,确保他不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捣乱。
(本章完)
第241章 父子争执!马皇后背刺朱元璋:听爹的
转眼年关,京城下了大雪。
朱四爷这次当然是在皇宫过年,马皇后在坤宁宫张罗了家宴,后宫的妃子,还有诸皇子和公主都参加。
身为太上皇的朱四爷,自然而然地坐在了主位上,他的身旁是温婉的儿。朱元璋和马皇后则分别坐在他的左右两侧,其余的妃子们按照地位依次落座。下方,诸皇子和公主们也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整个宫殿中充满了欢声笑语。
砰砰砰!
随着宫外爆竹声的响起,朱棣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放烟花了。在得到朱元璋的许可后,他带领着诸位皇子们一同去点燃了那些五彩斑斓的烟花。
嗖嗖嗖!
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犹如一朵朵盛开的花朵,为京城的大年夜增添了无尽的喜庆和欢乐。烟花过后,朱元璋招呼众人入座,开启热闹的年夜饭。朱家虽然是皇族,但是年夜饭像是平常百姓家一样,温馨而热闹。
在太子朱标的带领下,成年的皇子先向太上皇敬酒说吉祥话。太上皇大手一挥,给他们每个人大大的红包。朱元璋一看,红包中银子不少,立马也向朱四爷敬酒拜:“祝爹万寿无疆,再多娶几个媳妇,多生几个弟弟妹妹。”
这番话引得众人哄堂大笑,朱四爷也老脸一红,假装生气地抛给朱元璋一更大的红包。
朱元璋心中乐呵,这私房钱不就有了么?
“大年夜,不必多礼,大家敞开了吃。”他高兴的挥手。
大家也不再拘谨,相互敬酒,朱四爷是真高兴,从没见过这么一大家子的年夜饭,几轮酒过后,他和朱元璋弯在椅子上感慨。
……
“重八,待这次征梁王归来,大明要开启改革了。”朱四爷拍着朱元璋的肩膀道,“你听爹的,爹保证给你整一个空前强大的大明。”
“爹,几个菜啊,醉成这样。”朱元璋满脸通红,一个白眼,“咱才是大明皇帝,论治国,咱比你强。”
“你特么是第一次做皇帝吧?凭什么这么自信?”朱四爷瞪眼。
“那爹你哪来的自信?”朱元璋反驳。
“老子当然知道!”朱四爷撸袖子,“你要不听,老子揍你啊。”
一旁的马皇后看他们父子争执,站出来锤了朱元璋一拳道:“听爹的!”
“听听听,行了吧?反正最后咱朱皇帝拍板。”朱元璋猛饮一口酒。
虽然喝的醉醺醺的,但是他心中无比清醒,对这个死而复生的爹,是越来越佩服了,今年大明贸易公司的船队归来,又是七八百万两银子。钱还是小事,带来了更多的农作物,丰富大明的物产。
大明贸易公司已经在南洋当地,开纺织厂,瓷器厂,用当地的人当地的物,在当地生产,挣的银子滚滚流入大明。
只要有钱,什么改革,他朱元璋就有底气,因为他心中有个原则不能破,就是得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时间。
“爹,只要你不折腾百姓,都好办。”朱元璋挥手。
“待大明彻底一统,就能放开手脚了。”朱四爷眼中满是期待。
“这回咱和沐英率领二十万大军南征梁王。”朱元璋摊手,“爹和老四,就不用随军,先一步入苗疆。”
朱四爷缓缓点头,抿一口酒,这正是他的计划,双管齐下。
……
“爷爷,我们一家三口敬您一杯。”朱标携着常氏和吕氏,毕恭毕敬地走到朱四爷面前,深深一鞠躬,双手举杯向朱四爷敬酒。
朱四爷笑容满面地端起酒杯,目光在三人身上流转,带着几分戏谑地挑了挑眉:“太子啊,你们成亲都这么久了,怎么两个媳妇的肚子都还没见动静呢?老夫给你的那本《玉女心经》,你可得好好研读啊。我还等着抱曾孙呢。”
朱标顿时羞得满脸通红,常氏和吕氏也尴尬地低下了头。儿没好气地瞪了朱四爷一眼,拉着常氏和吕氏走到一旁,女人们自去聊她们的八卦了。
朱四爷心中确实有些纳闷,按理说朱标的两个媳妇应该早有喜讯才对,这朱标该不会是有什么问题吧?不过他又转念一想,历史上记载大明皇长孙朱雄英是洪武七年出生的,现在应该还没到时候吧。
“爷爷,老二和老三来信了。”朱标从怀中掏出信件,双手递给朱四爷。
朱四爷接过信,匆匆浏览了一遍,然后递给了朱元璋。朱元璋一看信,顿时吹胡子瞪眼:“这两个小兔崽子,怎么不给他们父皇来信汇报情况呢?”
“给你汇报那是上折子。”朱四爷白了他一眼。
他其实对晋王朱的情况了如指掌,因为朱以朱二郎的名义加入了他的水师,此刻正在海上与倭寇浴血奋战。朱入伍后表现英勇无畏,已经晋升为小旗了。
“老三表现不错!”朱元璋看着信中的内容,满意地点头,“老二也还行,没有给咱们朱家丢脸。咱们朱家啊,没有怂包!”他咧嘴笑,满脸得意。一旁的马皇后却是微微蹙眉,她是担心自己儿子的,战场上刀枪无眼,她这个当娘的自然担忧,可谁让他们是朱家皇子呢?
……
正当众人沉浸在欢声笑语中时,一旁婴儿床中的朱梦瑶突然放声大哭。朱元璋闻声立刻扔下手中的信件,迅速起身将朱梦瑶温柔地抱入怀中,眼中流露出无尽的溺爱:“梦瑶,梦瑶,怎么哭了?是不是看大家吃好东西,没给你吃啊?”
朱梦瑶粉嫩的小脸蛋上,一双清澈的大眼睛扑闪扑闪地眨着,她望着朱元璋,突然咧嘴呵呵大笑,挥舞着小手似乎想要抓住什么。朱元璋见状激动地说:“看看,每次咱抱梦瑶,她就不哭了。”
“是啊,这个小没良心的,就跟你这个大哥亲。”儿有些无奈地笑道,“在我怀里时,总是嗷嗷大哭,一到你这个大哥怀里,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哈哈哈,她是咱亲妹妹嘛,当然得跟大哥亲了。”朱元璋抱着朱梦瑶轻轻地晃着。
“行了,把梦瑶给我,她该吃奶了。”马皇后伸手,吩咐宫女把热好的牛奶拿过来。
朱四爷扶额。
看着自己的亲闺女被众人争相宠爱,心中既高兴又无奈。他想要抱女儿还得排队等候,而且每次抱都得小心翼翼,生怕被一大群人批评抱得不好。
此刻,他想起了那个远在草原的儿子,还没见过面,也不知道他怎么样了,不过,他娘是北元长公主,应该也不会差。
……
苗疆,十万大山。
朱四爷和朱棣两人从茂密的林子里钻出来,终于看到一条小路,朱棣叹口气:“幸好带了药粉,不然就被蚊子吃了。”
“十二峒藏在深山,为毛啊。”朱四爷也无语。
“师傅,快看!前面有条清澈的小溪,我们正好可以洗漱一番。”朱棣兴奋地跑向溪边。
朱四爷微笑着摇了摇头,跟随在徒弟身后。自开春以来,他们便以师徒身份离开京城,深入这神秘的苗疆之地。如今,在这茫茫大山中,他们已经好几天没有见到人烟了。
来到溪边,二人用清凉的溪水洗漱过后,顿觉神清气爽。朱四爷坐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上,仔细端详着手中的地图。这是他们在离开京城时,张玄素特意为他们绘制的苗疆地图,还附赠了一些专门对付蛊虫的药粉。
“师傅,好像有人来了。”朱棣突然警觉地说道。
朱四爷迅速收起地图,环顾四周,却并未发现任何人的踪影。过了片刻,只见那条小路上走来一位身着苗疆服饰的少女,她背着一个硕大的背篓,步履轻盈。
“小子,你是如何提前察觉到有人接近的?”朱四爷好奇地问道。
“师傅,说来也奇怪,自从进入苗疆之后,我的听力和视力似乎都变得异常敏锐。”朱棣摊了摊手,“莫非是因为我体内那只蛊虫的缘故?”
“这或许是一件好事。”朱四爷笑着安慰道。
他心中却更加担忧了,一定要尽快找到巫王,把朱棣体内的蛊虫弄出来。
……
“师傅,我去向那个姑娘打探下情况。”朱棣道。
朱四爷点点头,是得问问路,按照地图上标识,这附近应该有苗寨才对。朱棣走到那苗疆姑娘前,挥挥手:“姑娘,你寂寞吗?”
那姑娘被他吓得连连后退,一脸警惕。朱四爷是一个踉跄,差点从巨石上栽下去,心中大骂,老四你脑子有问题吧?这是搭讪的时候吗?
“你……你们是中原人吗?”少女试探着问,虽然她的中原话说得不太流利。
“是是是。”朱棣赶忙回答,“我和我师傅来山里采药,不小心迷路了。”
“哦~”少女打量着朱棣,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欣赏。她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俊朗的少年,灵动的眸子不禁多眨了几下,“那你们愿意去我家歇歇脚吗?”
“太好了,谢谢姑娘。”朱棣欣然答应。
朱四爷则在一旁暗自扶额,传说这里的姑娘会对心仪的男子下蛊,老四,你可得小心点儿啊。
“姑娘,我叫朱四郎,你呢?”朱棣好奇地询问。
“我叫鲜蝶。”少女回答,笑容明媚动人。
(本章完)
第242章 朱标监国:孤是仁不是傻
京城,诚意伯府。
刚刚喝了药的刘伯温躺在床上闭目养神,自胡惟庸拜相之后,他便以病为由,深居简出,避开朝堂的纷争。他洞悉皇帝的心思,有意寻机告老还乡,怎奈一直未得良机。
“太子殿下驾到!”一声高亢的宣唱打破了府中的宁静。刘伯温闻声惊起,正欲下床迎接,却见太子朱标已推门而入,脸上满是关切:“刘先生,你身体不适,就不必拘礼了。”
刘伯温虽卧病在床,却仍保持着臣子的礼节:“臣参见太子殿下。”
“刘先生快快请起。”朱标上前扶起刘伯温,温言道,“孤听闻先生抱恙,特地带了些药材和补品,望先生能早日康复。”
刘伯温半躺在床上,轻叹一声:“多谢殿下厚爱,只是臣这身子骨,怕是难以痊愈了。”
朱标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惋惜,却仍满怀期待地劝慰道:“先生何出此言?陛下用胡惟庸为相,不过是权宜之计,为了安抚淮西勋贵。以先生的才智和威望,拜相之日迟早会到来。”
刘伯温听后,面色微变,随即朗声笑道:“殿下过誉了。臣本无拜相之志,陛下也未曾有此意。何况臣年老体衰,中书省政务繁杂,实在难以胜任。”
朱标脸上露出明显的遗憾之色,他对刘伯温的才华和为人极为敬重,一直期望他能为中书省左丞相。刘伯温微笑着看着朱标,他对太子十分满意,太子仁慈又不缺果决,这样的太子适合成为大明第二代君王。
“太子殿下今日来访,想必还有要事相商吧?”刘伯温轻声问道。
朱标尴尬一笑,随即面色一凛:“确实如此。都察院弹劾李彬的奏折孤已看过,此人贪婪成性,胆大包天,竟敢私印假大明宝钞,还杀人灭口。如此罪行累累,去年吏部的考绩却被评为优,实在令人气愤。”
“这皆因他是老相国的亲戚。”刘伯温直言不讳。
“此人已无可救药,孤意已决,定要杀他以儆效尤。”朱标语气坚定。
刘伯温微微一笑:“殿下杀他容易,但要想让他无话可说、让淮西勋贵无法相保、让群臣无可挑剔,却需费些周章。”
朱标闻言,顿时明白了刘伯温的用意。李彬一案牵扯甚广,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朝堂大地震。如今是他这个太子监国,若是起了大风波,那就是他这个太子无能。
“殿下,这个李彬,就让臣来杀。”刘伯温深吸一口气,像是做了决定,“臣是都察院左都御史,本就是要监察百官。殿下放心,臣还是有些手段的,呵呵,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对付李彬足够了。”
“好!”朱标大喜。
他这个监国太子,不想什么事都禀报皇帝,有些事,自己想做那便做了。刘伯温看着英气勃勃的太子,心中很是安慰,暗暗一叹,这也好,利用杀李彬,我自己告老归乡,也最后帮了太子一把。
“那孤就告辞了。”朱标起身,“改天还请刘先生去东宫给孤讲史,就给孤讲讲汉文帝吧。”
“一定一定。”刘伯温目送朱标离去。
他看着朱标的背影,幽幽一叹,殿下啊,你还是不知道陛下的目的哟。
……
坤宁宫。
这几天都是大太阳,好多天没下雨了,马皇后在园子中乘凉,面带忧色。不远处的儿正在教导常氏武艺,剑光闪烁间,两人的身影交相辉映。自从朱四爷离京,儿就带着朱梦瑶住在宫里,书院后山实在是太冷清了,她爱热闹的性子,怎么呆的住。
吕氏静静地在一旁煮着茶,她的动作优雅而从容。为马皇后斟上一杯热茶后,她轻声问:“母后,你似乎有些烦心事?”
马皇后微微皱眉,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担忧:“昨日我询问了钦天监,他们预测今年可能会遭遇干旱。庄稼才刚刚种下,百姓们此刻必定心急如焚。”
吕氏听后,抿了抿嘴唇,安慰道:“所以母后下令斋戒祈福,严禁血光之灾。如此虔诚地为百姓祈福,上天一定会感受到并降下甘霖的。”
“希望如此吧。”马皇后叹息道,“大明为何总是多灾多难呢?”
“不,大明正蒸蒸日上。”吕氏语气激昂,“历朝历代的开端都充满了挑战。就像唐朝贞观之治前,不也是四面楚歌、天灾频发吗?唐太宗李世民甚至曾与颉利可汗签下了屈辱的渭水之盟,不得不向对方赔钱赔粮。然而,这些困难最终都成为了他们崛起的垫脚石,最后有了贞观之治,有了李世民这个天可汗。”
“嗯,你说的不错。”马皇后赞道,“吕氏,你还熟读史书啊。”
“偶尔听先生们为太子讲课,听到了。”吕是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