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第872节

  李世民冷笑着。

  好一个春秋笔法。

  皇帝又在这件事情里隐身了。

  他都能猜到。

  后面定有皇帝犹豫然后奸臣谗言的记载!

  若真有此……

  “无非掩耳盗铃,为尊者讳罢了!”

  ……

  大宋孝宗时期

  赵仰天长叹。

  “皇帝若是不想杀。”

  “谁又能杀得了呢?”

  “无非都是奸臣的错。”

  “是奸臣蒙蔽上听罢了……”

  ……

  大明永乐时期

  朱棣大马金刀的坐在石墩上。

  他死死的盯着天幕。

  后苑内,杀意弥漫。

  ……

  大明宣德时期

  朱瞻基默默的注视着天幕。

  手上不停的摩挲着扳指。

  孙皇后搂着小朱祁镇,暗自垂泪。

  ……

  天幕上。

  京城上乌云密布,狂风怒号。

  西市里高高耸立着一座气势宏伟的牌楼。

  另有一个比牌楼还高的木杆。

  这是以供悬挂死者人头之用。

  被捆绑着的于谦,跪在刑台上。

  周围的无数百姓看着他。

  高声哭泣。

  于谦的表情始终平和平淡。

  他看了一眼百姓。

  又看向天空。

  他似乎看到文山公正在向他致意。

  父亲于仁在向他点头。

  妻子董氏也在使劲向他招手。

  不知为什么。

  平常很爱写诗的自己。

  此时却不想留下什么绝命诗。

  “噗!”

  刽子手将酒喷在大刀上。

  于谦突然明白了。

  ‘因为文山公的浩然正气。’

  ‘只手挽神州的无畏精神。’

  ‘自己做到了。’

  ‘没有懊悔,没有遗憾,没有纠结。’

  “唰!”

  伴随着呼啸的北风。

  伴随着周遭震耳的哭泣哀号。

  伴随着骤然喷出的鲜血。

  英雄的头颅落在了地上。

  ‘仅此而已。’

  ……

  【公元1457年正月二十二日。】

  【于谦、王文被押赴京城西市斩首。】

  【天下冤之。】

  ……

  {《明史纪事本末南宫复辟》记载。}

  {上犹豫未忍,曰:“于谦曾有功。”有贞直前曰:“不杀于谦,今日之事无名。”}

  {上意乃决,遂与王文及太监舒良、王诚、张永、王勤斩东市,妻子戍边徼。}

  {但《明史》和《英宗实录》并无相关表述。}

  {以上描述,似乎又是后世文人替这位皇帝洗白,将责任推给徐有贞等人。}

  {而且这种逻辑本身是不成立的。}

  {于谦既没有迎立外藩,又没有劝说景泰不要复立朱见深。}

  {真正阻碍朱见深复位甚至有可能立外藩的,当然只能是景泰本人。}

  {何来“不杀于谦,今日之事无名”?}

  {明朝并没有如宋朝一样,公开提倡“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

  {但有明一朝在西市牌楼公开处斩的高官并不多,文官的待遇总体上说还是不错的。}

  {而于谦之死,是最为冤屈、最令后人诟病的一次。}

第549章 也就是评分没有负数

  ……

  【在最寒冷的正月,于谦倒在了自己全力保护下来的北京。】

  【天地同悲,日月共泣。】

  【当时,其子于冕、养子于康和女婿朱骥都被充军边关,无法为其收尸。】

  【朝中大臣忌惮朱祁镇,也不敢有所行动。】

  【都督同知陈逵对于谦的冤死极其痛心,做出生平最大胆的事情。】

  【他用草席卷了于谦尸体,秘密掩埋在了北京西郊,并安排专人保护。】

  【公元1459年,于康从流放地回到北京。】

  【经人介绍,见到陈逵。】

  【陈逵薪俸有限,却还是重新置办了棺椁,并赠送盘缠、】

  【随后于康将于谦的灵柩运回家乡,安葬在西湖之滨的三台山。】

  ……

  {于谦庙都没几个人去,跟岳飞庙一比,不说空无一人,也是寥寥无几。}

  {为什么于谦不如岳飞、文天祥出名?为什么土木堡之变不像靖康之耻那样有个“耻”。}

  {为什么叫门天子不如钦、徽二宗加完颜构那么多人唾骂还能有人洗?}

  {因为于谦守住了。}

  ……

  季汉怀帝时期

  “相父,你说朱祁镇杀于谦时是否犹豫过?”

  刘禅觉得一个人不能恩将仇报到这个地步。

  前汉历代先帝刻薄寡恩也没至于此啊!

  “也许他想过不杀于谦吧?”

  诸葛亮一直看到的都是刘禅优良的品质。

  他仁义、孝顺、宽厚。

  很像先帝。

  唯有一点不像。

  天真到没有主见。

  “陛下,不杀而杀,杀而不杀,这样的争论是为了求证什么吗?”

  “伟大的杀人者,杀不该杀之人。”

  “与那些草菅人命、罔顾是非的杀人者,无有区别。”

  刘禅怔住了。

  诸葛亮轻摇羽扇。

  “就算杀害于谦是徐有贞等建议的,但也是朱祁镇批准的。”

  “没有朱祁镇同意,徐有贞等人的违议又有何用处?”

首节上一节872/105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