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给万历讲课的张居正看到天幕,口中一拐,直接讲道:
“陛下可知谤木和肺石是何物?”
一身红袍,头戴玉冠,尚且年幼的朱翊钧诚实的摇摇头。
张居正不苟言笑道:
“谤木和肺石是古代宫门处必需之物。”
“前者是一根竖立的木头,百姓要是对朝廷有什么不满和批评,可以将批评写在木头上。”
“而肺石是一块颜色暗红如肺的石头,百姓若是有什么不能解决的冤情,只要往肺石上一站,就有专门的胥吏帮着把冤情反映到朝廷处理,绝对不会无视。”
朱翊钧想了想,稚嫩道:
“可是先生,朕没有在宫门处看到木头和石头啊?”
张居正嘴角微翘,答道:
“时过境迁,事物变易。”
“如今耸立于承天门前的恒表,就是从谤木演变而来。”
“肺石则渐渐远隐,唐宋之后就被登闻鼓所取代了。”
朱翊钧点点头。
“所以才有击鼓鸣冤一说?”
张居正开口夸道:
“陛下聪慧。”
“但此二物的本质是何,陛下可知?”
朱翊钧摇摇头。
“望陛下谨记,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此二物之本也。”
……
长这么大还没去过天安门呢,等这本书完结后想去看看。
第171章 天监之治
天幕上,
天蒙蒙亮。
建康宫,
已经烧尽的烛台上浮起屡屡青烟。
而正在批复奏章的身影却完全不知外面光已现。
勤奋的身影每天都是五更时分秉烛起身。
然后坐在宫殿内批复公文。
酷暑严冬,四季流转。
不变的是那身影。
哪怕手上冻得裂出一道道血口也毫不在乎,依然批复着公文奏章。
……
【梁武帝称帝之后,政绩非常显著。】
【公元502年,先是下令“减损浮费”,“御府中署,量宜罢省”,又命公开焚毁东昏侯的“淫奢异服六十二种”】
【又吸取南齐灭亡的教训,勤于政务,且不分春夏秋冬,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奏疏,在冬天因为不舍得烧炭把手冻裂了也不耽误他勤政。】
【而生活节俭的程度,在古代帝王中也极为少见,“一冠三载,一被二年”】
【衣服也不是华美的丝绸,而是百姓穿的普通麻布。】
【皇宫内一切用具全部从简,没有豪华宫室,嫔妃也个个穿着朴素,为了节省布料,都不穿曳地长裙。】
【每天只吃一顿饭,所吃的食物简单清淡,都是蔬菜,没有鱼肉。】
……
汉光武帝
看着天幕里勤奋节俭的身影,一句话突然浮现于刘秀脑海中。
“俭过汉文,勤如王莽。”
……
炎汉顺帝时期
刘肇略有有几分羞愧之意。
本还自豪于自己夜半勤政,但不成想这梁武帝居然还如此节俭。
一顶帽子戴三年,一床被子盖两年,穿的衣服也是寒酸破旧。
刘肇不由看了看自己的衣服,都是顶级的绫罗绸缎裁制而成,而且穿两次就会脱下来丢掉。
“不行,从今日起,宫中上下要以节俭为主!”
“至于每天一顿饭就算了吧。”
“奇怪,每天一顿饭未免也太伤身体了。”
“他还如此勤政,怎么天幕还说他活得许久?”
刘肇有些想不明白。
自己可是早亡了!
……
东魏,
玉璧城下,
骑在战马上的高欢看了眼天幕,感叹一句:
“江东吴翁,专事衣冠礼乐。”
“不愧是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
此时一道令兵跑来,单膝跪地,拱手禀告:
“丞相!已到玉璧城二十里外!”
高欢回过神,询问道:
“守城者为何人?”
“旗号王,乃侍中王思政。”
沉思片刻,随即高声道:
“取笔墨来!”
……
【公元503年,以尚书令王亮、侍中王莹、尚书仆射沈约、吏部尚书范云等,参议断定,修成《梁律》】
【分遣使者,巡视各郡,监视地方官吏,对于清廉的官员,予以提拔。】
【公元504年,下令“广辟良畴,公私畎亩,务尽地利,若欲附农而良种有乏,亦加贷恤”。】
【对于流亡他乡的农民,允许他们回乡,恢复原有的田宅。】
【在赋税方面,也多次减免租调或“三调”。】
【公元505年,为了选拔人才和保证公平加,梁武帝抛弃了魏晋以来存在的中正制,在全国各地设置州望、郡宗、乡豪,专门负责发掘搜罗贤能人才,并及时推荐给朝廷。】
【同时设置五经博士,设立招收寒门弟子的五经馆,“修饰国学,增广生员”。】
【并且下诏:“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官可量加叙录,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
【重新制定文武百官等级,将官员等级定为九品,后又改为十八班,增设官职,用来吸纳安排士族和寒门中的各类人才。】
……
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摸着胡子若有所思。
这里的关键不在于五经博士,而在于他已经彻底抛弃了门第。
看着那道诏书,刘彻瞬间抓重内容核心。
不问出身,只要通晓一种儒家经典并学而不倦者,经策实后就可录用为官。
即使是牛倌羊贩、寒门贱民,都可以根据才干大小试用为吏。
只要有才,不分贵贱!
这个制度可以啊。
眼中精光一闪!
好制度,拿来吧!
……
东晋明帝时期
正在记录种种制度的司马绍突然一愣。
中正制这就被废了?
就这么容易?
那些门阀会同意?
司马绍看着天幕,发现盲点。
“通经入仕?”
……
大明永乐时期
“官员升迁提拔以及人才的选拔问题历来关乎朝政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