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
“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刘禅看着下方垂泪的老者,欲言又止。
“一切就依相父之意。”
……
【公元228年十一月,魏国大举进军东吴,魏征东将军将曹休为东吴大都督陆逊所败,张东下,关中极为虚弱。】
【诸葛亮认为进攻时机已到,准备全师出兵伐魏。】
【但蜀中不少大臣,安于逸乐,对进军一事心怀疑虑,产生了不少非议。】
【为此,诸葛亮再次上表,苦心孤诣,申明讨伐的决心。后世称之为《后出师表》】
【公元228年冬十二月,诸葛亮复出兵散关。】
……
季汉,
“孔明啊!”
看着从《出师表》就开始哭的刘备,诸葛亮真是手足无措。
“主公……”
……
【早在第一次北伐失败汉军撤出后,曹魏大都督曹真认为汉军进攻祁山失败,褒斜道又被赵云所部军烧毁和大水冲蚀,下次会以陈仓作目标。】
【便派将军郝昭、王生等与千余人屯兵陈仓,筑城防备。】
【诸葛亮见陈仓城固若金汤,便派郝昭的同乡靳详,于城外数次游说郝昭,但郝昭坚决拒绝投降。诸葛亮率军包围陈仓。】
……
天幕上
陈仓城外,
汉军正搭建云梯、冲车攻城。
城内,一支支火箭射向云梯,云梯顿时燃烧起大火。
云梯上的士兵裹着火焰,慌乱的掉落下去。
一颗颗绑着绳索的石磨,从城墙上推落,压毁了城下冲车。
城外的井阑在百尺外向城中射箭。
城内建起内墙,令井阑失效。
城外挖着地道,城内挖下横沟。
日月交替二十余次。
城外汉军鸣金收兵。
手执羽扇的老者望着身后的追兵摇了摇头。
随即又感叹一声:
“曹子丹啊……”
……
【陈仓城外,汉魏双方激战二十余日未有胜负,曹真派费曜等率军来救,又派张攻诸葛亮。】
【张日夜兼程,还没赶到陈仓,诸葛亮就因粮尽而撤兵了。】
【魏国大将王双,以为蜀军无功而返,一定士气低落,想追击立个大功,结果被诸葛亮一举反杀。】
【第二次北伐无功而返,但诸葛亮也用实际行动第一次告诉魏国的将军们:敢追我,必死乎!】
……想写写情感方面的,憋一天也没憋出来。
书友们推荐的《剧透三国》咱也看了。
刚看到第八十四章。
就一个感觉。
卧槽!写的这么牛逼?嫉妒!
这大佬以点带面的写,整个文体像个八爪鱼一样,处处能带动起来。
人物设立的也鲜活。
再一看自己写的。
这纯特么流水线……
有一说一,咱的问题是三国篇非皇帝的人写的太长了。
这个老问题不说了。
但三国篇前面的,咱还是自信写的很好的。
这么一想,又有动力了!
反正本就是从零开始的,有一个喜欢的咱都是赚了。
慢慢写咯~
第118章 诸葛亮:亮,想造个坦克。
大汉武帝时期
“高祖时期,蜀中出川可借河流水路帮助运粮。”
“但在文帝之时,武都郡发生一场地震,直接改变了汉水的走向。”
坐在软榻上的刘彻,手里拿着益州关中的地图给坐在对面的霍去病讲解着。
“地震前,汉中和陇右是可以假嘉陵江的水路来保障粮草运输的。”
“而地震以后,水路一断就只能通过陆路走,出了汉中基本都是山路,运输效率极低。”
霍去病看着地图上标准,又看了看天幕里的诸葛亮。
“如此说来了,陛下认为限制诸葛亮的非是智谋战略,而是粮草兵马?”
刘彻缓缓收起地图,点点头。
“益州虽有天府之国的名号,但毕竟只是一州之地。”
“想以一州之地抗衡中原。”
“难如登天。”
“若是朕,只需派一沉稳大将死守陇右关隘。”
“耗也耗死他了。”
“子胥,你认为如此之地,诸葛亮应该如何破局呢?”
霍去病不假思索道:
“陛下,此乃死局。”
刘彻一噎,不死心道:
“一点可能都没有?”
霍去病直言不讳:
“陛下,臣略观便知,这诸葛亮行军以堂正之师为大道,不善奇军。”
“而臣则喜欢不加拘束。”
“像他这般用兵,好处便是稳妥得当,难有大败,但也难有大胜。”
“而臣这种用兵方式,则是易大胜,也亦大败。”
“虽然……臣不可能败。”
霍去病自信一笑。
刘彻笑着拍打他一下。
“说就说,别老是没事夸自己。”
霍去病揉揉头,笑道:
“不出奇兵,那就回归了战争的本质,打粮草、打后勤。”
“可一旦落入这步境地,那对诸葛亮来说,这就是死局。”
……
【公元229年春,诸葛亮转而向西进攻武都、阴平二郡。】
【因成功夺取二郡,刘禅再次升回诸葛亮为丞相。】
【冬,诸葛亮徙府营至南山下的平原,建筑汉、乐二城,加强汉中防守。】
【第三次北伐,形势一片大好。】
【公元230年六月,大司马曹真想反客为主,上表伐蜀议案,曹认为可行。】
……
天幕上。
子午道,
一位位披盔戴甲的士兵,正小心翼翼的徒步在湿滑的山道上。
暴雨倾盆,水汽、雾气交织成白茫茫的一片,根本无法看清前方的道路。
士兵们摸着峭壁,用脚一点一点地试探前路,在这仅供一人行驶的小道上,缓慢行驶着。
大雨声喧哗于耳。
夹杂着偶尔坠入悬崖的惨叫和惊叫声。
画面一转,
武威郡,
高举『汉』字『魏』字大旗的汉军,已经击败了绕路来袭的魏军。
……
【蜀道难行,又时逢三十天的大雨。】
【曹真大军走了一月有余才行一半路程,此时诸葛亮已经派魏延攻破分兵而来的郭淮、费曜两路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