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第182节

  刘彻笑骂一句。

  “臭小子,朕是那种迁怒之人吗。”

  “对了,你刚才说马谡是惊慌失措乱了分寸?怎么个意思?”

  霍去病看了眼天幕。

  “臣只是猜测,正月诸葛亮出兵,二月十七魏帝就到了长安。可想而知,这张救援只会更快。”

  “诸葛亮得知魏国大军出动才派兵将去守街亭要地,明显是先前就没重视陇右关隘,是仓促应对。”

  “马谡的兵力肯定不多,以为居高临下能占优势,但面对五万大军,估计也慌了神,不敢居高冲击。”

  霍去病笑了笑,

  “这一切都是臣的猜测,还请陛下不必挂怀于心。”

  ……

  大唐,

  “承乾,你认为街亭之失的原因在哪里?”

  李承乾不假思索的回道:

  “当然是马谡了!”

  李世民看着天幕里的街亭之战,缓缓道:

  “自古以来,马谡失街亭可以说是被千夫所指了。”

  “但根据事后诸葛亮的自贬上书来看,主要原因似乎并非如此。”

  “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其咎。”

  “这是诸葛亮自贬上疏里的内容。”

  “《蜀书王平传》载‘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

  “《魏书张传》载‘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这些说明了街亭之失马谡负主要责任。”

  李世民看向李承乾。

  “但,仅以诸葛亮错用马谡、马谡指挥不当导致街亭的兵败,来解释蜀汉此次北伐的失败是不够的。”

  李承乾认真听讲。

  “《马谡传》里记载,马谡被张所破后‘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

  “《王平传》记载马谡兵败后‘众尽星散’。”

  “《赵云传》引《云别传》记载‘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

  “这些史料都显示了魏军再反攻时,蜀军发生了溃败。”

  “但蜀军出征前‘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为什么遭到反攻时会溃败呢?”

  李承乾摇摇头。

  “阿耶,孩儿不知。”

  李世民摸了摸他的头,这一场兵法对他来说的确晦涩难懂。

  “承乾,‘临事而惧’出自《论语》哪里?”

  李承乾回忆了一下自己背过的论语。

  “《论语述而》载,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何意?”

  “意为,为将者应该临事忧惧、喜好谋划,不可莽撞逞匹夫之勇。”

  李世民赞许的点点头。

  “自古将诸葛亮这句话理解为不能训章明法,以至于临事而惧,所以招致失败之人,皆是不通经义之人。”

  “与诸葛亮之意南辕北辙。”

  “诸葛亮之意乃是反思自己未能做到‘临事而惧’。”

  李世民笑了笑。

  “世人皆说诸葛亮谨慎,但他却认为自己不够谨慎。”

  “他认为是自己不够谨慎,所以才有街亭之败,箕谷之失。”

  李承乾挠了挠头。

  “阿耶,诸葛亮为什么这么认为?”

  李世民摸了摸他的头。

  “就这和前面的兵溃联系在一起了。”

  “蜀军出征时,军容整齐肃穆,但连连大捷让他们有了骄傲轻视之心。”

  “诸葛亮也不例外,他估算错了魏军的行军之快。”

  “也没明确陇西之地的要点在于隔断与关中的联系。”

  “等张大军到达街亭时,一切就都晚了。”

  “诸葛亮以为马谡能抵挡一阵张,赵云能挡住曹真,自己能收复陇西。”

  李世民感叹一声。

  “他终究是人,不是神。”

  “诸葛亮斩了马谡,还诛杀了将军张休、李盛,夺了黄袭的兵,可知‘兵将不复相录’的溃败不只在街亭一处。”

  “北伐作战的失利,根本原因不在于马谡,而在于庙算不清,过于急躁,没有看清楚此战的要点。”

  “马谡的街亭之失,只是让蜀军庙算不清的危害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了。”

  李承乾思索片刻,抬头道:

  “阿耶,诸葛亮的临事而惧,是因为他知道一切的部署,但就是错估了魏军的反应之快了吗?”

  李世民点点头。

  “瞬间而下陇右三郡,整个蜀军都认为能从容收复陇西,然后堵塞陇右关隘,随后剑指关中。”

  “可魏军的快速应对打破了这个局面。”

  “若是一开始就堵塞陇山关隘,魏军便无计可施了。”

  “可惜…后来的姜伯约明白了,但也晚了。”

  有人要看硬核,这够硬核不?

第117章 为什么一定要斩马谡?

  【回到汉中,诸葛亮将临阵逃脱、弃士兵于不顾的马谡等人收狱。】

  【为严守军令,便斩杀了马谡、将军张休及李盛,夺取黄袭等人之兵。王平因有作进谏而被提拔。】

  【诸葛亮自己上书检讨,并自贬三等,刘禅接纳,但仍以诸葛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赵云亦自请贬为镇军将军,但被诸葛亮大加赞赏他守卫之功。】

  【令人颇感遗憾的是,回到成都不久,赵云就因病去世了。】

  ……

  大汉,

  刘邦看着逝去的赵云,心里一估算。

  当初跟着刘备的那些老人,就剩下诸葛亮了。

  而一旁正襟危坐的刘盈看到天幕里被斩杀的马谡,不忍的开口道:

  “阿父,这位诸葛丞相未免太过严厉了些?只是战败,不至于死吧?”

  “若是战败者皆死,谁敢为其尽忠而效死力?”

  刘邦回头看着自己这个很有仁慈之心的儿子,实在想不通为什么。

  你说你阿母也不是什么善人,乃公连善字怎么写都不知道。

  你也是在乱世颠沛流离出来的,怎么就这么天真呢?

  看着自家皇后那状似不在意的模样,刘邦捋了捋胡须。

  “诸葛亮斩马谡,其因有三。”

  “第一就是战败之罪,当然,这个罪名就像盈儿说的一般,不致死。”

  “第二,是违令之罪……”

  刘邦看了一眼天幕,磨了磨牙。

  “马谡这竖子的战败与运气无关,是违反了诸葛亮的安排,自作主张才导致了战败,要负主责。”

  “而自古于兵事中,皆是违令者斩。”

  “最后就是逃亡之罪,临阵脱逃是毫无疑问的死罪。”

  刘邦看向刘盈,轻扬了一下袍袖,缓声道:

  “诸葛亮斩马谡,完全用的是军法而非寻常王法。”

  “如果以一般的王法衡量,他有一线生机。”

  “但按军法处置,他罪无可赦!死路一条!”

  “王法可以宽仁,军法必须严惩!”

  “马谡不杀,则于军中不能服众!”

  ……

  汉末献帝时期

  看着天幕上画面。

  曹操放声大笑!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一旁的司马懿恭敬道:

  “不知魏王何故发笑?”

  曹操大笑道:

  “孤笑诸葛亮少智!此兵微将寡之际,居然还斩己方一员大将!”

  “我大魏无忧矣!”

  司马懿笑着应和。

首节上一节182/37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