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开局成为梁山伯! 第291节

  “多谢主上!”

  谢韶当下道谢,随后便入了凉亭,来到梁山伯面前跪坐而下。

  茶煮好,旁边两个侍女想要上前伺候用茶,不过梁山伯却摆摆手让她们下去,随后亲自倒茶,同时笑着说道:“茶之乐,不仅仅在于饮,更在于饮茶前的流程,同样也是一大乐事。”

  “谢卿且坐,让孤给你沏一杯,品尝一番。”

  若是往常,谢韶只会道谢。

  但此时梁山伯身份不同,双方已经是君臣,这番举动,就让谢韶有些受宠若惊,忙是谢恩。

  随后便在梁山伯的注视下饮了一口。

  茶一入口,顿觉唇齿生香。

  沉浸了片刻,谢韶咽下去,赞叹道:“果真是好茶……主上以前曾写《洞见玄心》,其中便记载着饮茶之雅趣,当时便已经拜读,而今饮了,更觉精深玄妙。”

  闻言,梁山伯微微一笑。

  又是给谢韶续了一杯。

  随后这才问着:“外界情况如何?”

  谢韶当然知道梁山伯问的是什么,当下便说着:“主上开科取士,此乃恩典,天下士子都是景从,除了境内三地外,甚至连兖州、青州、凉州甚至是益州都有人不远千里而来,江东更是有诸多士族渡江前来……而今在洛阳,已然是士子云集,连客栈都住满了。”

  听到这话,梁山伯不由满意的点点头。

  随后又问着:“世家方面的情况如何?”

  听到这话,谢韶有些迟疑。

  梁山伯见了,立刻便笑道:“谢卿不用犹豫,但说无妨。”

  “是。”

  谢韶点点头,这才道:“世家方面对于这事还是比较有异议,不过还并未形成渔轮压力,只是……这开科取士,终究还是动了世家的利益,主上还是需要防备一番!”

  闻言,梁山伯不由笑了。

  “谢卿的考虑孤自是知道,只不过这开科取士,乃是孤自上位后,颁布的第一道法令,无论如何都需要贯彻下去……世家既然有异议,那就有异议罢!”

  “与孤何干?”

  说到这,梁山伯看着谢韶道:“谢卿,这次开科取士,你就任主考官……”

  听到这话,谢韶顿时大惊。

  就任主考官,这就等同于是大中正。

  本届的所有学子都要认他为半师,这才朝堂上,便是党羽和人脉。

  而大中正也仅仅只是一州,可这却是三地,甚至是整个天下。

  这样的重任,岂能落到他的头上?

  毕竟……

  别的不说。

  他自身就是出身士族。

  当下,谢韶便打算开口说话。

  可还没有等他开口,就听着梁山伯摆摆手说道:“先别忙着拒绝,孤让你担任这第一次的主考官,除了你的学识和在孤麾下都满足着资格外,更重要的是,孤想借着你的身份,转告各地士族一番!”

  “孤只身来洛阳,短短时日打下这样的根基,孤靠过世家,但不仅仅全是世家!”

  “而今拥兵甲二十万,可谓是兵强马壮……这世上凡是聪明人都应该知道孤的潜质如何,孤还是那句话在孤这里,能为我所用者,便可保富贵长久!”

  “若是不能为我所用,那便是孤的敌人!”

  “孤行这开科取士之法,是为国家遴选人才,是为朝廷选拔栋梁,是为了扎实根基,这是大势!”

  “大势不可逆,谁敢阻拦在前,谁就将成为车轮下的牺牲品!”

  说到这里,梁山伯的语气稍稍缓和了一些,又道:“当然,话是这么说,但孤也有着一个承诺……不要管我做什么,各家只要无有谋逆不臣之心,孤这里永远有着他们的一个位置!”

  听着这话,谢韶不由愣在原地。

  良久之后,这才深吸一口气,说道:“臣明白了,主上这话,臣定然会如实的传扬出去。”

  “那就好!”

  梁山伯点了点头。

  随后便又和谢韶一边闲聊,一边喝着茶。

  只是。

  心中却是泛起了冷笑。

  先前他对谢韶说的这番话,是真的。

  但有不全是真的。

  大势不可逆,就如从九品中正转到科举,这必然会有着阻力,但同样,却也是世家挤压数百年上年前后,朝野上下早已经继续了很大的不满,科举一出,自然会让天下读书人景从。

  这就是大势。

  而他心中有着世家的地位,这也是不假。

  只是……

  随着科举一届又一届不断的举行着,朝野中,通过科举上来的人也会越来越多,科举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

  如此下来。

  总有一天,世家也不得不向科举低头。

  这是明谋。

  但哪怕世家知道,但梁山伯佣兵甲二十万,根基已成,外加这样的承诺,各家定然都有着侥幸。

  有了侥幸,就不敢反叛。

  而不敢反叛,就只能温水煮青蛙,一点点失去大势!

  ……

  …….

第245章 新年伊始,开考!(三合一大章)

  实际上,对于梁山伯而言,现在他要遏制世家,以后还要遏制科举体系。

  世家做大是害,这会导致国家力量分散,甚至有着乱时拥有割据一方的能力,容易出潜龙。

  但科举所产生的文官体系,仍旧也是大害,很容易就会出现党争,导致朝堂上一团乱麻。

  正因如此。

  梁山伯才会给秀才等同司吏、举人只得为典吏,而进士才只是九品官。

  所谓司吏,其实就相当于后世的基层办事员,典吏则是主任科员,而进士则是真正的入了品秩,如同科长。

  之所以位格这样低。

  一方面是因为梁山伯目前只是国公位份,科举不可能所产生的读书人不可能一开始就身居高位考了几次试就成了七品官,那我们这些从龙的功臣,打生打死却也只是校尉、九品。

  容易让人心中生出怨望。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梁山伯却是不能这样做,否则容易失去民心,且这样做的话,世家反弹~会很厉害。

  其次则是-来自后世的经验。

  梁山伯本是汉语言专业,又深究历史熟读文献,凡是文官体系鼎盛的年代,党争成患,荼毒-国家。

  自唐以来完善科举,直至宋、明乃至是清,逐渐成熟。

  尤其是到了明清时分,科举出来的文官,哪怕只是个秀才,都能在县里有着名望,举人甚至都能九品起步,而进士、同进士,一考出来就是七品官。

  如此优厚的待遇,导致天下人都想着读书升官发财。

  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进士天下知。

  读书人从小开始寒窗苦读,风雨里数十年,就想考一个进士举人,从垂髫小童一直考到白发苍苍。

  就算考出来了又能如何?

  年纪已经大了,还有什么进取心?还有什么治政之能?还能担任几年的官?

  是以更常见的便是许多白发进士,在翰林院历练两三年,随后下放地方担任县令,但却对治理民生之道一窍不通,只得请师爷幕僚来帮忙治理。

  大权旁落倒是其次,关键在于苦读数十年,家中一贫如洗,上任后就想着尽快敛财,以至于地方贪污横行,百姓怨声载道,最终酿成祸患。

  就算很快镇压,甚至将这县令斩首又能如何?

  读书人磕头谢罪,然后拉到菜市口斩了,可地方却已经糜烂。

  正所谓打烂容易建设难。

  数十年发展毁于一旦,还需要后来者劳心劳力的收拾烂摊子。

  这还只是为祸一方。

  更关键的在于唯有进士、同进士才能拜为大臣丞相,这就导致进士一是提拔过快,往往只是在地方贴金一任随后迅速回到朝廷核心,十年内便进了核心位置。

  虽身在高位,却不知民间疾苦。

  以至于朝野上下一片污浊。

  若是遇到明君倒也罢了,尚且还能治理,稍微昏聩、平庸一些,就要动摇国本为此,明朝不得不倚重太监,因此才有了接连数位权倾朝野的大宦官,为的就是抗衡日益强大的文官体系,同时帮助皇帝收拾烂摊子。

  而文官掌握笔杆子。

  宦官自然也就成了反派恶人。

  更关键的是,读书人科考数十年上来后,对朝廷没有感恩,反而只觉得这些都是我数十年努力应得的,对于朝廷没有依附和向心力。

  因此一旦出现祸事,文官体系第一个反水,甚至充当带路党。

  与此相比,宋朝虽看似积弱,但宋朝科举进士也只是九品起步,还要下方地方历练,一步步升上来。

  故而崖山还有人赴难。

  当然。

  这不是说宋朝的体系就比明清要好,宋同样也有劣势和不足之处,但类比之下,算是有些可取之处。

  而梁山伯则是打算汲取其中好的一点,摒弃坏的地方。

  目前麾下还只是三地,况且还有世家反弹,故而便压制着科举既是让世家不至于觉得他逼迫太甚,也同时不至于埋下祸根。

  算是一举两得。

  而等以后取了天下,科举制度也已经完善,世家也臣服翻不起风浪,则是可以再行改制。

  至于现在。

  暂且就先世家举荐和科举并行。

  如此想着,梁山伯又和谢韶闲聊了一阵,后者这才告辞。

首节上一节291/4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