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开局成为梁山伯! 第20节

  “祝公谬赞了,实在愧不敢当!”

  梁山伯适当的露出一抹追忆之色:“说起我父,其实我对他印象并不多,自从父亲入仕之后,便鲜少回家。”

  “我知道父亲的事迹,也都是经由母亲和周边乡邻之口。”

  事实上,在他所得到的记忆中。

  哪怕是原主对于梁文山,所拥有的印象也是很少,唯一的印象便是父亲很严厉,对于梁山伯的课业很是在乎。

  每年休沐回家后,都会十分认真的考教学业。

  稍有差错,便是责罚。

  因此在记忆中,原主对于梁文山的畏惧更多余濡慕。

  但在他的角度看来,梁文山其实是个真正的清廉官员,也是个很有能力的官员。

  若放在其他朝代。

  就算不能平步青云,但这样的官员,朝廷绝不会如此轻视,必将青史留名。

  但可惜……

  此时是东晋!

  是一个门阀世家和士族子弟们的时代。

  也是清谈成风,鄙视实干的时代。

  如梁文山这样的人……实在生错了时代。

  脑海中这般想着,梁山伯不由叹了一口气。

  为梁文山而叹息。

  而在祝老员外看来,便是自己这句话牵动了梁山伯的伤心事,因此连忙歉然道:“贸然说起贤侄的伤心事,还望勿怪。”

  “祝公客气了,是晚辈失态了。”

  梁山伯回过神来,轻笑着说道。

  两人都不约而同的跳开这个话题。

  祝老员外开始考校起梁山伯的学识来。

  这时代,长辈总喜欢给晚辈辩难。

  事实上,不仅仅是长辈对晚辈,两个好友乃至是刚刚熟识的人,在最初的互报姓名家世之后,便是互相谈论学问。

  这也是东晋的风尚。

  此时早有下人奉上茶水,祝公轻抿了一口茶水,便开始问起来。

  初始时,所考校的学识尚且还较为浅薄,而梁山伯都很轻易的回答上来。

  一来二去,祝公也就逐渐问的难了起来。

  但梁山伯对于儒家的四书五经早已经是倒背如流,面对祝公问难,自然不成问题。

  是以对答之时,依旧风度翩翩,字正音雅,可谓是对答如流。

  而祝老员外身为上虞祝家的家主,掌管这偌大祝家,学识自然也是不弱。

  不仅孔孟之学精研颇深,便是老庄之道也涉及广泛。

  此刻见这梁山伯见识都是不弱,一时间更是见猎心喜,竟是逐渐开始问起玄学来。

  如玄学大家何晏所著的《道德论》和《论语集解》,以及王弼的《老子注》《周易注》等。

  虽说这些玄学著作,梁山伯精研不深,甚至绝大部分都尚且还未看过。

  但他有着见识,又有广博学识,用后世的各种知识回答。

  旁征引博之下,可谓是妙语连珠。

  一时间,倒是让祝老员外大为高兴,谈兴愈发浓郁。

  在他们相互辩难之时,其余的祝家子弟就在一旁跪坐围观,倾听着。

  一开始他们听着梁山伯对答如流,还是颇为敬佩。

  但等到后面,自己父亲所问的问题越发艰难,甚至都已经包含了精深的玄学,而梁山伯依旧不动如山。

  这就让祝家的后辈们,一个个瞠目结舌。

  他们自问自己的学识也是不弱。

  但以往在面对父亲辩难时,很快都会败下阵来。

  而这位山阴梁山伯……

  如此年轻,便有着这般学识,当真是令人又敬又畏。

  祝英齐和祝英风等人都被惊吓到了。

  而坐在人群最后边,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此刻则是抬起洁白的脖颈,一双眸子仅仅的盯着正与父亲辩难的青年。

  但见这美少年眉如远山,眼似点漆。

  此刻跪坐而立,身姿挺拔,犹若青松翠竹,风仪不凡,口中滔滔不绝,妙语不断。

  一时间,竟是看的痴了。

  事件万物都消失不见。

  眼中,仅余下这道翩翩美少年的身影。

  一番辩难。

  直到日落西山,屋内被点上了烛火,侍女换了三次灯油。

  众人因为腹中饥饿,发出擂鼓声,这才恍然间如梦初醒。

  意犹未尽的祝老员外,不禁畅快出声,看着梁山伯,连呼后生可畏。

  后来。

  竟是亲自出口邀请梁山伯能在祝家多待几日。

  盛情之下,梁山伯难以退却,便顺势答应了下来。

  这让祝老员外更是心情畅快,在前往饭厅吃饭的途中,还说等饭后要与梁山伯秉烛夜游。

  闻言。

  梁山伯不禁莞尔一笑,自是答应下来。

  ……

  ……

  ps:实在抱歉,今天个人出了一些小事情,暂时只能两更了,不过明天会把欠的补回来。

  另外,求一下票票花花,谢谢啦~.

第22章 人虽未至,名已轰传(新书求一切)

  下来几日,梁山伯便留在祝家。

  每日都与祝老员外讨论学问。

  祝老员外还颇为喜爱音律书法,音律之道梁山伯并不擅长,但得益于后世的见识,在理论上倒也颇有见地,能说出一些章法来。

  而在书法上,梁山伯所擅长的瘦金体,在这世上可是独一份。

  当梁山伯展露出来后,着实是让祝老员外大为震惊。

  “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转折处可明显见到运转提顿等运笔痕迹,用笔畅快淋漓,锋芒毕露,富有傲骨之气,结体疏朗,如同屈铁断金。”

  祝老员外可谓是推崇备至。

  甚至还让自家的几个儿子都来学习探讨。

  祝英齐祝英风等人,对于梁山伯的学识是敬佩的。

  但要说起书法,他们自诩身为世家子弟,从小便开始观名家碑文字帖,勤修不怠。

  祝英齐刚刚弱冠,与梁山伯年岁相差不大。

  但祝英风身为祝家大郎,都已经成家立业,沉浸书法更是有二十余载。

  父亲却要让他向梁山伯学习书法,心里自然有些不服气。

  但等他见到梁山伯的书法时,心里那点不服气,也就悄然散去。

  心中只剩下敬服

  一种见所未见的书法,而且字体清瘦隽永,端的不俗。

  毫无疑问,这是梁山伯自创的书法。

  祝英风再是对自己自信。

  但面对足以开宗立派的梁山伯,又如何能自信的起来?

  只能老老实实跟在身后学习。

  不过梁山伯也没有真的就指点,而是谦逊的与其探讨。

  如此下来。

  在祝家住了不过两日,但凭借着自身学识和谦逊洒脱性情,却赢得了祝家上下所有人的喜爱。

  最后。

  当梁山伯拜别之时,祝家众人仍是依依不舍,有心想要让梁山伯在居住一段时间。

  没法办,梁山伯只能搬出自己前往明圣湖求学,不得耽误的理由。

  他们也知道。

  今年梁山伯便要定品,这哪怕对于世家子弟也十分重要。

  故而祝家这才作罢。

  离开当日。

  祝家奉上大批礼品,祝老员外亲自送到门外,牵着梁山伯的手,态度十分亲近,一再言及让梁山伯有暇时,定要来祝家拜访。

  而后。

  祝家大郎祝英风更是亲自送梁山伯出发江渡口,一直远送十里,这才作罢。

  而祝家如此看重这样一位年轻人,更是在上虞县内,引发众人议论。

  有好事者询问,才得知。

  原来送别那位,乃是山阴梁家的梁山伯。

  虽是下等士族出身,但无论儒玄皆是不俗,且书法音律之道,也是经验颇深,深受祝老员外喜爱。

  祝家都对梁山伯的风度所折服,在外自然会宣扬梁山伯的名声。

  而值得一提的是。

首节上一节20/4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