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开局成为梁山伯! 第144节

第127章 梁卿心怀报国之念,朕当不吝奖赏!(第3更求订阅)

  有了孙绰带头,其他人也终于敢站出来反驳桓温。

  一时间。

  朝会上,文武群臣相互反驳,最终谁也没有说出一个能够让大家都同意的结果出来。

  而此刻已经是临近中午,太后宣布散会,以待明日再议,于是百官们只好散去。

  当桓温回到西府时,心情十分的气愤。

  虽然他知道迁都之事很难,有了一些心理准备。

  再加上有了梁山伯的这个法子托底,即便不成,日后也有转圜之机。

  但若是真的能够推行成功,那就能让自己的声望更上一层,而谁又不愿意能够将事情一步到位呢?

  本来朝会上众人摄于他的权威不敢反驳,结果孙绰上来就反驳他。

  其他那些大臣也都纷纷跟进。

  这让桓温很是郁闷,对于孙绰也很是恼怒。

  但他也知道,孙绰乃是梁山伯的老师,故而也不好说些什么重话,只能抱怨着:“这个孙兴公,不去好好研读他的《遂初赋》,非要来朝堂管这些国家大事干什么!”

  而下来几日。

  整个朝野上下便围绕着迁都之事争论不休。

  朝野之间上下许多大臣因为孙绰的谏言,纷纷得以出来声援反对。

  而支持桓温的大臣们也都是反唇相讥。

  一时间朝堂上每天的朝会,都能看到两波大臣你反驳我,我反驳你,为此吵的不可开交。

  足足半个多月下来,也没有商讨出任何的进展。

  眼看着朝野上下都为此动荡不安,琅琊王12司马昱亲笔给桓温写了一个书信。

  这封信中,他言辞恳切。

  说如今朝野上下为了迁都之事动荡不安,已然引起了民心的恐慌,希望桓大司马能够顾全大局云云。

  而桓温在接到司马昱的信之后,第二天便给回了一封书信。

  主要的意思则是说你司马昱给我送来的这封信实在是让我有些诧异,而且说的好没有道理!

  朝野上下动荡,怎么就变成是我桓温所引起了呢?

  “我以鲁钝之材,肩负重任,虽然无与此相称的才能,但职责是平定祸乱!”

  “如今,国耻未雪,寇仇未灭,幸好遇上开明泰世,敌人又有机可乘,就是有志匹夫,尚且心怀愤慨,我又如何忍心而坐观国家的祸败呢!”

  “所以,挥戈奔驰不敢安歇,先后上表陈情,可谓是坦荡忠诚,公私可察,哪里又有丝毫差错,竟招来如此猜忌?”

  “大将军莫非是听信了谗言不成?须知此乃奸佞之徒心怀恐惧、搬弄是非、惑乱朝政的伎俩啊!”

  桓温给的这封回信,可谓是有些耍无赖。

  一时间让司马昱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只能不在去信。

  但朝堂上的争论,仍旧还在持续着。

  只是又半个月过去,还是没有拿定主意,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对的人也是越来越多。

  桓温知道,想要推行迁都之事,已然是无法办到。

  没有办法,桓温之能退而求其次,建议迁移洛阳旧宫里的大钟及钟架,意图分步实施。

  但出身太原王氏,而今任卫将军、并冀幽平四州大中正,进都督扬州、徐州之琅琊诸军事的王述则是持有反对意见。

  在进入建康之后,他面对桓温,直接说道:“永嘉之乱,我晋室时为强胡所逼,所以暂时定都江东。”

  “大将军如今既然要平定天下,返还旧都,可洛阳仍旧还是四战之地,并不安全!既然如此,谈何还都?”

  “若大司马真的想要迁都,也理应先改迁先帝的园陵,不应先张罗钟这些琐碎之事。”

  面对王述的这番话,桓温一时间不知该如何辩驳。

  再加上王述在江东也是威望极重,哪怕是桓温也不能威逼,因而只能在自己的府中生着闷气。

  最后,没办法的桓温只能行梁山伯所出的下策。

  那就是和朝堂诸公商议,定下一个三年之约。

  “在这三年的时间内,由朝廷派遣一员将才前去洛阳,疏通漕运,建设河洛,扫平梁、许、河南之地,等到三年后北地清明,民心安定,再行迁都之事!”

  这是桓温的底线,因此他在说这番话的时候,态度极为坚定。

  大有一股若是朝廷不答应,那我就誓不罢休的态度。

  而面对这样的提议,朝堂衮衮诸公虽然觉得不妥,可终究还是希望能够把眼前的事情给压下再说。

  哪怕明知道这是饮鸩止渴。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三年后再行提议,总比现在就闹的不可开交好!

  更何况。

  桓温能不能在这三年后扫清河洛还是一个疑问呢。

  倘若桓温真的能够扫清河洛,收复豫州等大量失地,使得晋室能够拥有重入中原之机,即便是迁都洛阳又如何?

  怀揣着这样的念头。

  朝廷终于松口。

  皇帝答应了这个提议,衮衮诸公也都认可。

  桓温这才作罢。

  虽然达成了最后的目标,但他仍旧还要摆出一副很不情愿的样子。

  最后朝廷还要下发圣旨安抚。

  由皇帝亲笔所书,经中书省通过,下达诏令:

  “自丧乱以来,恍惚间已经历经了五纪。”

  “如今戎狄蛮族继续肆意施暴,而将军铲除贼寇,奋勇征伐,眷恋西望,满怀悲叹!”

  “朕知将军准备亲率三军涤荡污秽,廓清中原,光复旧京,假若不是舍身忘我报国,谁能这样做呢?!”

  “将军所提的各项决议都是中肯的考虑,只是北方一处荒芜破败,处处都得辛苦经营,尤其在开始时,更是举步维艰,而今将军既有此筹划,那么河洛一带的建设,以及各方面的指挥谋划,便一并托付给你了,还望将军多多费心!”

  此外,朝廷又连发几道圣旨,加封桓温为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赐假黄钺。

  这使得桓温集军政于一身,一时间位极人臣。

  权势和声望,都到达了顶峰!

  ……

  当最终的结果出来时,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而梁山伯亦是松了一口气。

  虽然他早知结果会这样,但未曾落到实处,终究还是放不下心来。

  而今,这样的结果一出。

  便等同于梁山伯在这最为关键的一步上,已经迈开了步伐。

  就差最后的落到实处

  真正的被桓温派遣出去,镇守洛阳!

  ……

  升平四年,冬十月,中旬。

  此时是清晨,因为进入了冬季,早晨时有着寒霜,从高处望去,就见目之所及之处,都被披上了一层白纱。

  太极殿中。

  司马聃坐在宝座之上,身着黑色龙袍,脸色有些苍白,气色看起来颇为虚弱的模样。

  殿下文武百官列于一堂。

  君臣相互见礼之后,就听着司马聃有气无力的说道:“众位爱卿,有本启奏,无事便退去吧。”

  话音落下。

  一些朝臣则是开始上奏,大都不是什么大事,因此君臣对奏之下,该通过的通过,有争议的就搁置,事后由司马昱等人商讨。

  很快,便接连商讨了几件事情。

  因为需要凝神静听,司马聃的脸上已经露出了疲惫之色。

  而此时,一位大臣站出来,开口说道:“陛下,臣有本奏!”

  “爱卿请讲!”

  司马聃看了一眼这位,发现说话的是侍中王坦之,于是便下意识正了正身。

  王坦之出身太原王氏,年轻时与郗超齐名,曾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袭父爵蓝田侯,名望甚高,不可等闲视之。

  他虽身为皇帝,但朝堂之上,诸如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陈郡谢氏、高平郗氏、颍川庾氏这些顶尖门阀出身的官员,都要以礼相待。

  王坦之郑重的一拱手,随后便道:“日前大司马言及派遣大将前去洛阳,而今已然过去这些时日,因此催促朝廷尽快落实。”

  “哦?”

  司马聃听到是关于桓温507的事,不由再次下意识坐直了身体,问道:“大司马既然催促,可有人选呈上来?”

  “山阴梁氏出身,而今为西府参军的梁山伯!”

  王坦之说道。

  “梁山伯?”

  司马聃虽然深居宫中调养身体,但对于外界并非一无所知。

  他对于梁山伯这位近些年来大名鼎鼎的士子,也是有所耳闻。

  更何况当初梁山伯云海悟道,立地成圣,对于晋室而言也是一大祥瑞,当初他的叔父司马昱便曾言及对梁山伯嘉奖,同时征入朝廷来。

  所以司马聃对于这个名字很是熟悉。

  但正因熟悉,因而此刻才颇为惊讶:“这位梁先生不是一位士子吗?河洛之地那么危险,为何要让他去?难道我朝就没有可用的将帅之才可以派遣了吗?”

  司马聃在殿上说出这样的话语,实际上是有些天真。

  但堂下众位大臣都并未露出异色。

  实则是这位陛下本来就性情柔弱,他们也早已经习惯。

  因此,王坦之道:“这并非是他人推举,而是梁山伯主动请缨梁山伯曾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愿展一身所学,收复旧土,故而哪怕明知河洛危险,但仍‘虽千万人而往矣!’”

  虽千万人而往矣!

  听到这话,站在朝堂上的衮衮诸公都因此而动容。

首节上一节144/4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