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开局成为梁山伯! 第142节

第125章 惟愿北伐,虽千万人吾往矣!(第1更求订阅)

  洛阳地处河洛之地,乃是在长江以北,距离建康很是遥远,足有一千五百里之遥。

  不仅直面前燕、前秦之虎视眈眈,甚至还有无数盗贼匪患,可以说是乱象丛生。

  尤其是此前殷浩和谢万的北伐大败,使得大半个豫州沦陷,洛阳几乎都快成了一座孤城。

  再加上运河粮道未曾疏通,朝廷支援很是艰难。

  此时去洛阳,可以说是极为艰难困苦这还倒是其次。

  最关键的是,一个不慎便会失败被俘。

  在这样的情况下,谁又敢前往洛阳呢?

  是以当洛阳说出这样的忧虑之后,室内所有人都是一言不发,不敢做这个出头鸟。

  然而。

  无论是谁,哪怕是桓温,甚至是郗超、谢安这两位熟知梁山伯秉性的好友,也绝对~没有想到。

  他居然就这样站出来了!

  甚至当着所有人的面,就这样站在桓温的面前,神情泰然、气度疏朗的拱手行礼,然后

  “臣……愿为大司马排忧解难,镇守洛阳-,扫清阻碍!”

  此言一出。

  恍若平地起惊雷,黑室绽耗光。

  霎时间。

  四座皆惊,满堂瞠目。

  足足过了许久,众人这才回过神来。

  桓温更是从位置上站起来,疾行几步从台上走下,来到梁山伯的面前,将他扶起,动容道:“先生……何须如此?”

  梁山伯道:“大司马既负天下之望,山伯虽无大才,亦愿展平生所学,附桓大司马骥尾,为国效力,北伐中兴,名垂青史!”

  “好!”

  听着梁山伯此言,桓温不由大叫一声好。

  旋即挽着梁山伯的手臂,环顾全场,很是高兴的说道:“我桓温能得山伯,得嘉宾,得安石公及诸位相助,何愁大事不成?!”

  ……

  此次军议结束之后,桓温很是满意,于是便在府中大开宴会,一顿酒宴之后,众人都是熏熏然散场。

  在这期间。

  郗超曾来找梁山伯,询问他为何要主动决定镇守洛阳,梁山伯当然是表示忠心,言语之中对于桓大司马很是崇敬,愿意追随其后。

  这番话让郗超很是满意。

  他并未怀疑梁山伯话语中的真实性。

  首先,梁山伯在未曾入西府之前,便曾向桓温献上红薯,足以表彰忠心。

  其次,梁山伯自愿镇守洛阳,看起来对他没有任何好处,反而对桓温大有裨益。

  毕竟如今的洛阳在历经几次战乱之后早已经不再是一座重城,反而十分残破,百姓十不存一,民生凋零。

  且洛阳处于四战之地,中原腹地,接壤秦、燕。

  若是梁山伯真有异心,大司马直接断了粮道和兵员,梁山伯面对那样混乱的局面,将毫无施展之力。

  事实上。

  今日在军议之上,无论是谁,在得知梁山伯想要请求驻守洛阳时,都很是动容这相当于为了桓温把自己的命搭上。

  他梁山伯又不是寒门庶族,自身乃是士族出身,且梁家也被提升到了二等士族,再加上他如今也名传天下,声望隆重,又收了不少弟子。

  假以时日,不说桃李满天下,这朝野之中也必将由他一席之地。

  何必要拿命来搏前程呢?

  他们都在想。

  或许梁山伯也是为了附翼桓温尾后,只为了一个从龙之功吧!

  但不管他们如何想。

  梁山伯的这个举动,都叫他们为之震惊,甚至的为之钦佩。

  自愿前往洛阳,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坚毅?

  晚宴结束之后。

  在回去的路上,谢安和梁山伯共乘一车。

  在宴会的时候,谢安一直没有找到机会和梁山伯说话,此刻终于将憋在心里的那个疑惑给问了出来。

  “山伯今日何故要请镇洛阳?”

  面对谢万的询问,梁山伯说道:“安石公有所不知,山伯虽年纪尚浅,却也有远大志向!”

  “正如你我此前所商议的那般,桓温并无北伐中兴之心,一切所为不过只是为了弄权篡位罢了!然而……话又说回来,难道我晋室身为华夏衣冠,就真的要偏居一隅,让异族在我中原大地上肆虐横行吗?”

  “从前的丧乱,恍惚间已经历了六十年,如今戎狄蛮族继续肆意施暴,国耻未雪,寇仇未灭,眷恋西望,满怀悲叹!”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又如何忍心而坐观国家的祸败呢!”

  说到这里,梁山伯深吸一口气,沉声道:“山伯不才,却也愿亲率三军,扫荡敌寇,收回中原,光复旧京……而镇守洛阳,只是为了锻炼我在危机下的局面,以待后日国家需要!”

  这番话说的可谓是义正言辞。

  谢安万万没有想到,梁山伯竟有这样的心思。

  一时间动容不已,怔怔不言。

  足足良久过去,谢安这才说道:“可洛阳依旧很是危险,山伯你有经略中原之志,更有经世旷国之才,若是出现意外,岂非社稷之失?”

  “正因如此,我才更要去!”

  梁山伯道:“若是人人都畏惧险阻而不去,那谁又能光复中原,又得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收复故土?而今洛阳虽险,也只是一时之险;如今江东虽安,却并未一世之安!”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一番话,真就如同煌煌之言,响彻耳际。

  谢安被梁山伯所说的话震惊的骇然失色,一时间几乎无法自持,再难维持名士风度。

  他愣在原地,足足过了许久,这才回过神来。

  “好啊,好啊!”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虽千万吾往矣!”

  “山伯真乃……”

  谢安想要说些赞誉的话来,但嘴唇动了动,却也什么话都没有说出口,足足憋了许久,这才半是感慨,半是惭愧道:“晋室能有山伯这样的大才,何愁不能光复中原?!”

  ……

  梁府门前。

  梁山伯目送着谢安的马车离开,回想着谢安在车上所流露出的动容之色,脸上不由露出惭愧之色。

  先前车上那番话,虽然都是梁山伯的肺腑之言,但却有所掩盖。

  事实上。

  他当然有收复中原、光大汉室之心。

  但却不是为了桓温,更不是为了晋室!

  桓温志大才疏,非是雄主之象;而晋室更是政权黑暗,朝野上下大都是贪图享乐之辈。

求鲜花

  他很清楚。

  若想打造一个朗朗乾坤太平盛世,非是缝缝补补就能做到,而是先将此前的烂摊子给彻底打碎,在废墟之上重建!

  毕竟。

  一栋岌岌可危的大楼,再是修补,也仅仅只是表面上的华丽。

  唯有将其推翻重建,才能让其坚不可摧!

  “对不起了安石公!”

  “非是有心想要骗你,而是我之志向,实不能对外人道哉!”

  他心里默默的想到。

  ……

  两天后,桓温入朝上奏,递交折子《请还都洛阳疏》,其中言道:“巴蜀既平,逆胡消灭,时来之会既至,休泰之庆显著……而丧乱缅邈,五十馀载,先旧徂没,後来童幼,班荆辍音,积习成俗,遂望绝于本邦,宴安于所托,眷言悼之,不觉悲叹。”

  “夫人情昧安,难与图始;非常之事,众人所疑。伏愿陛下决玄照之明,断常均之外,责臣以兴复之效,委臣以终济之功。此事既就,此功既成,则陛下盛勋比隆前代,周宣之咏复兴当年。”

..... 0 .......

  这封奏折一上,所有人都知道,桓温这次来真的了。

  一时间,满朝上下为之恐慌,甚至为此着急的焦头烂额。

  毕竟迁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它需要被严肃对待和详细论证,更需要谨慎决策。

  无论被迫迁都还是主动迁都,士族和皇室都要冒着很大的风险和压力,更考验他们的勇气和智慧,主动迁都者尤甚。

  再加上东晋君臣都志在割江自保,无意恢复失地。

  何况桓温权势日增,朝廷对其深怀戒心,其北伐都尚且得不到真正的支持,更何谈迁都北上,将都城立于四战之地?

  而且。

  说句比较诛心的话。

  朝廷其实也愿意北伐,先后派遣了裒、殷浩北上,但无奈所托非人,均以失败告终。

  之所以不愿意让桓温北伐,只是因为桓温当初覆灭蜀中成汉的举动,让朝堂上下对其戒心森重!

  永和二年,时任荆州刺史的桓温直接上书朝廷,希望朝廷能同意他西进伐蜀。

  之所以是说直接,是因为桓温此前根本就没有跟朝廷通气,而是在上书之后,还没等朝廷回复,便直接带领大军领兵伐蜀去了。

  尽管桓温入蜀之时,正值成汉内乱,桓温大军之用了区区四个月不到的时间,便进入程度,使得成汉末主李势率众投降。

  可这样的事情,对于晋室而言,却并非单纯的是一件好事,反而还成了一桩忧虑桓温擅自出兵,对朝廷的影响极为恶劣。

  若是失败了没什么好说的,直接问斩。

  但偏偏桓温还胜了,这下更不好处理了。

  最终。

首节上一节142/4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