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开局成为梁山伯! 第138节

  幸好就在这个时候,本来听在听曲的谢安此刻回过神来,笑着说道:“我道乐曲和辩难之声为何突然静止,原是山伯来了……而今江东之地,也唯有山伯有这样的丰富举止,可使众人噤声不言。”

  他这句话一出,也让其他士子们纷纷回过神来。

  于是纷纷辩难的、下棋的、听曲的、打坐的全都站起身来,对着梁山伯行礼。

  而梁山伯也是拱手还礼,随后对着谢安笑道:“安石公是在说笑了……又见安石公,真是喜不自胜。”

  听了这话,谢安笑了笑,亲自走下来,挽着梁山伯的手臂,仔细端量了一番,随后道:“山伯,你我已然是数月不见,真可谓是如隔三日,而今再看,真是风采更甚!”

  他这话一出,还不等梁山伯说话。

  便看到站在谢安身旁的一位老者也忽然开口,笑着说道:“安石公此言当真不虚!前些时日,梁山伯抵达建康,万人空巷,堪称是摩肩接踵,当时老夫也曾去观看,只觉得风神疏朗,风姿详雅,如若嵇中散在世!”

  “那时我便在想,当初玄度公在玉皇山上给梁山伯的评语是‘清心玄旨,姿才秀远’实在是再贴合不过了!”

  嵇中散便是嵇康。

  嵇康自幼聪颖,博览群书,广习诸艺,又喜爱老庄学说,加之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见者都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被世人誉为龙章凤姿。

  后娶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拜郎中,调中散大夫,故而有此别称。

  此人性情旷迈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誉,宽简有大量,山涛曾赞美嵇康:“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如谢万、王戎、孙登、钟会、孙绰、袁宏、司马昱、陈寿等人对于嵇康都有十分高的评价。

  此人在魏晋南北朝之时,备受世人追捧。

  故而若有人赞美后人可以和嵇康比拟,那几乎便是最高的赞誉了。

  就好比世人赞誉谢道韫有林下之风一般,便是赞誉谢道韫性情旷迈,和竹林七贤一样放旷自然。

  而这位老者如此赞誉梁山伯,可见推崇。

  听了这话,梁山伯不由说道:“如此夸赞,真是令小子汗颜……敢问前辈尊姓大名?”

  梁山伯这话一出,谢安在一旁笑着说道:“山伯,此人便是范东阳!”

  “范东阳?”

  梁山伯一愣,但很快就反应过来。

  这位便是范汪!

  范汪出身南阳范氏,曾任东阳太守,故称范东阳。

  此人在郡时大兴学校,甚有惠政,迁中领军、本州大中正,官至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如今已然致仕。

  范汪虽善清谈,但在礼学方面很是精湛,乃是著名的大儒,而且精通药典,曾著有《范汪方》,所编撰的《棋品》更是而今江东之地,围棋的标杆。

  后世对其评价甚好,可以说,是一位顶尖且有真才实学的大名士。

  更重要的是,此人当初在他尚且还未曾名传江东之时,便曾公开赞誉过梁山伯,对他帮助甚大。

  这让梁山伯对其一直心存感激,本想着来到建康后便寻个时机拜访,未曾想今日却见到了。

  当下便拱手,说道:“原来是玄平公当面,请恕晚辈先前未曾认出……还要感谢玄平公此前对晚辈的提携之恩!”

  “你我之间,何须说这些!”

  范汪看着梁山伯,笑呵呵的说道:“我之所以对你大加赞赏,实则是因为你的棋力……据说你棋力已然入圣境,连安石公都颇为推崇,今日我等既然见了,必须要手谈一局!”

  “长者请,敢不从?”

  梁山伯笑着说道。

  闻言,范汪不由爽朗一笑,显得很是开心。

  而这时谢万则是一手抓着梁山伯的胳膊,一手抓着范汪的手臂,对着全场众人说道:“今日有诸位前来,当要通宵达旦才是!”

  梁山伯到了之后,宴会才算是正式的开始。

  谢府大厅是全木架构,有着八根木柱作为承重之用,每一根大梁长四十尺,栾栌重叠,跨度宏大。

  内部的空间又高又宽敞,除了正厅之外,四处都有帷幄相隔。

  若是撤去四周的帷幕,整个大厅足可容上百名宾客一起聚会。

  而此时。

  在这座大厅内陆陆续续有着客人前来。

  最后竟是足有三四十名士子围拢在室内。

  一时间,整个室内热闹非凡。

  谈玄论道、下棋闲聊乃至是乐曲声此起彼伏,络绎不绝的响起. ..

  而梁山伯就坐在谢安的身侧,和几位名儒清流谈玄辩难。

  他们都是擅于清谈之辈,但梁山伯也非是俗手,依靠着他的才思敏捷,再加上心学精要,一番辩论。

  你来我往之下,丝毫都不落下风。

  这些名儒清流们很快就对梁山伯肃然起敬。

  原本心里还因为梁山伯年轻的缘故,而不可避免的生出一些轻视,此刻也都荡然无存。

  只剩下敬意。

  在梁山伯辩难之时,谢安就在一边手持玉如意,笑语盈盈的看着。

  当他看到梁山伯舌战群儒,大杀四方,那些名儒清流纷纷甘拜下风之时,脸上的笑意更是浓厚。

  及至戌时末、亥时初的时候,谢安忽然开口,让梁山伯陪他出去走走。

  梁山伯先是一愣,但随后就明白知道。

  知道谢安定然是与他有话要说,因此便点了点头。

  两人一前一后,走出了大厅,来到厅外的一处凉亭。

  此时临近半夜,天空中有冷冷的月光洒下,抬头看,便见明月如弯钩悬挂,夜空如洗,点点星辰缀满了天幕。

  洒落出清冷的银辉,照耀在大地上。

  此时已经是深秋,风甚寒,但好在梁山伯和谢安都穿的比较厚,但也不怕受了风寒。

  两人在亭中坐定。

  谢安看了看左右,沉吟许久,随后这才看着梁山伯,说道:“山伯,你可知我来到建康后却又外出,到底是所为何事?”

  梁山伯摇了摇头,道:“还请安石公明言。”

  谢安说道:“我此次外出,实则是受了桓大司马之命,去了洛阳一趟,为的……便是考察迁都之事!”

  “桓大司马打算施行迁都,将自永嘉之乱播流江表者,尽数北徒,以实河南!”

  他说话的声音很轻,但这句话出来之时,却无异于平地一声惊雷,响彻在梁山伯的耳中。

  迁都!

  梁山伯心中1.3登时一震。

  迁都,自古以来,都是足以震动朝野的大事!

  桓温素有大志,有逐鹿中原的心思。

  自从北伐之胜后,桓温信心暴涨,于是便一直企图迁都洛阳,但朝廷都认为只是他说说而已,并不是很在意。

  因此桓温先后写了许多奏折,可都如石沉大海一般了无音讯。

  而这次……

  桓温甚至还派谢安亲自前去洛阳考察,这说明他心中已经坚定了迁都的想法和念头。

  只是……

  按照梁山伯所了解的,桓温真正想要迁都,甚至上疏朝廷的时间是两年后。

  而今这才升平四年,便已经如此大动干戈。

  时间对不上啊!

  难道桓温从这时起,便已经在为此预谋?

  就在梁山伯为此心神转动之时,此刻谢安又是说道:“此事桓温并未遮掩行迹,因此在朝野之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许多人都为之恐慌,但同样也有许多人交口称赞……山伯,此事你怎么看?”

  听着这话,梁山伯并未开口,而是思绪纷飞,仔细的在脑海中想着。

  ……

  …….

第122章 献上折中之计,打算取下洛阳!(第3更求订阅)

  按照历史上记载,桓温在二次北伐成功后,便决定迁都,结果却遭到朝野上下的反对。

  其实,按理来说,洛阳收复,朝廷迁都会洛阳,这本是题中应有之义。

  但朝廷却百般推测。

  这样的态度其实很不正常。

  但仔细想想的话,便发现这是必然的结果。

  首先。

  抛开其他问题不谈,迁都需要考虑的问题极其复杂。

  得认真权衡军事、政治、文化、经济、历史乃至自然地理等因素。

  尽管从历史渊源上看,迁都洛阳没有问题,但时过境迁,很多因素都在发生变化。

  自从永嘉之乱以来,衣冠南渡,士子们沦落江东,已经经营了数十年,好不容易安定下来,谁又能愿意直接将大好的基业全部放弃,然后在回到穷困荒凉的地方。

  何况。

  此时的洛阳虽然已经收复,但仍旧却处在前线,朝廷若是将都城立在这里,便是等同于立身于危墙之下,再者携家带口万里远行,路途艰难险阻,路上稍微出点意外,那边就是大祸临头。

  更重要的是,桓温之所以想迁都,实际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他真正的目的只是想在朝野之中立威,巩固自己的地位,然后取晋而代之,并未是真的打算迁都。

  这其实就和桓温的北伐一样。

  遍数桓温的几次北伐和行动,实际上都是带着十分重要的政治述求

  他更深层次的目的,只在于立威,然后挟巨大军功,走曹操当年走过的路。

  这一点,朝野上下全都看的清清楚楚。

  毕竟,桓温自从收复洛阳,已经过去了数年的时间。

  而在这数年时间内,桓温只是派驻了地方官在洛阳经营,随后就带着掠夺回来的三千户百姓返回建康,此后便再未出征。

  也就是说,在第二次北伐进入洛阳,桓温获得巨大声望后,便撤兵回去。

  而在这数年时间内,桓温对于河洛一12档并未经营建设

  既没有诸君在此,也没有屯田垦殖,仅仅只是任命了地方官。

  而洛阳在这段时间内之所以还能在晋朝的治下,只是因为如今前秦和前燕混战,暂时没有顾得上洛阳。

首节上一节138/4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