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开局成为梁山伯! 第110节

  “山伯放心,等到了西府,我定然会和安石公一起,为你进言征你入西府……山伯有经世之才,若能得你相助,何愁大业不成?”

  听着这话。

  梁山伯拱手行了一礼,道:“如此,便多谢郗参军和安石公了!”

  郗超和谢安都是点点头。

  随后他们又与梁山伯闲谈了一番,便就此分别。

  梁山伯站在亭中,目送着二人上了马车,扬尘而去。

  ……

  …….

第101章 山阴养望,再逢陈师!(第1更求订阅)

  自从送别谢安后,梁山伯的生活便恢复到平静之中。

  红薯已经被谢安和郗超带了五十斤,他们将持此献给桓温,同时为梁山伯进言,征召入西府。

  对于最终的结果如何,梁山伯其实已经能够猜测一二,与他所筹谋的计划应该没有差别。

  而他如今在山阴,所能做的便只有一点。

  那就是等待!

  在山阴县,继续蓄养声望,轻易不抛头露面。

  此外,尚且还要招收一些士族子弟以及寒门子弟。

  士族的子弟可为他带来助益和力量。

  这位士族出身的子弟,便打上了梁山伯的标签,从此一荣俱荣,一损俱荣。

  而他背后的士族,更是会与梁山伯交好,为他扬名。

  不过。

  哪怕是士族子弟,也并非就来一个招收一个。

  同样要看品行、悟性。

  若是品行悟性不够,自然就将其拒收。

  而寒门的子弟,之所以招收,主要也是为了寻找在野遗才。

  寒门固然难处贵子。

  但天下士族才多少?寒门庶族又有多少?

  在这么庞大的基础上,总会涌现出一些真正的英才来。

  更重要的是。

  寒门子弟在这时代难以出头,而梁山伯一旦将其收为弟子,便能得其忠心

  以梁山伯时至今日的声望和地位,任何寒门子弟能够拜入他门下,便等同于一步登天。

  这样的知遇和赏识之恩,哪怕是肝脑涂地都难以偿还。

  换句话来说。

  只要他招收进来一位寒门子弟进来,那么此人此生将会彻底的被绑在梁山伯的身上,且忠心耿耿。

  当然。

  寒门子弟不能招收太多,否则的话会过犹不及。

  所以每一个寒门子弟,都要优中选优,选择最为聪慧,同时品德操守也都让人很是满意的。

  唯有如此,方能不会辜负他的企盼。

  而自从谢安离去之后,就陆陆续续有着不少士12子而来,想要拜入梁山伯门下。

  其中有士族出身,也有寒门出身。

  而在如此严苛的条件下,梁山伯也已经收到了十三名弟子。

  这十三人中,其中有八人是记名弟子。

  剩余五人,则是已然入门。

  这五人中,都是当初梁山伯负笈远游时,跟随在他身后的士子,其中出身颍川荀氏的荀籍便赫然在列。

  荀籍乃荀蕤(rui)的独子,乃是颍川荀氏的嫡支。

  荀蕤乃是如今建康朝廷的大臣,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荀崧的儿子,北中郎将、徐州刺史荀羡之兄。

  起家秘书郎,稍迁尚书左丞,仪操风望,雅为简文帝所重。

  值得一提的是,去岁朝廷讨论平蜀之功,欲以豫章郡封赏桓温,荀蕤止封,朝野上下都为之侧目。

  然后……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荀蕤被免去了建威将军、吴国内史的官职,然后被打发到了东阳太守。

  颍川荀氏,在汉时可谓是声名赫赫,乃天下名门。

  荀籍八世祖荀淑,为汉朗陵令,汉顺、桓帝时之名满天下的大儒。

  七世祖荀绲,为汉济南相。

  五世祖荀,为汉尚书令,侍中,光禄大夫,魏武谋臣,追赠太尉。

  一直到东晋,仍旧显赫。

  但相比较起汉时的威望而言,就稍显不如。

  尤其是如今的荀氏主脉,只剩下荀蕤尚且还在活跃,其余人的成就大都不值一提。

  虽说荀蕤的弟弟荀羡,目前还是北中郎将、徐州刺史,但独木难支。

  终究还是失去了往昔的辉煌。

  荀氏也着急寻找助益。

  适逢此时,梁山伯远游,被荀籍所注意,然后被其学问所吸引,便跟随在其后,到得梁山伯悟道大成后,荀籍更是跪伏拜师。

  此事被荀氏知道后,可谓是十分大喜。

  梁山伯出身的山阴梁氏虽然不值一提,但他本人却已然成为当世圣贤,开创一门学派,为世人所尊敬。

  日后必将开宗立派,门生故旧无数。

  荀籍拜入门下,成了梁山伯心学的大弟子,且先不说继承圣人学问的大弟子身份,梁山伯的人脉圈,也是荀氏颇为需要。

  故而在事后。

  荀氏特意派人前来,送上丰厚的束贽见之礼,作为荀籍的学费。

  梁山伯在沉吟之后,也就将其收下,并且当众将之列为入室弟子。

  除了荀籍对心学确实颇有研究之外,更因为梁山伯也看上了荀氏的力量。

  荀氏如今虽在朝中力量不足,但毕竟是数百年世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身为荀的嫡系子孙,但凡自报家门时,说一句荀令公后裔,谁人不肃然起敬?

  更不要说。

  荀籍对待自己甚是恭敬。

  且他自己的悟性也颇为不错,性格也沉稳,能踏实的做学问。

  或许他身为心学大弟子,并不能很好的将其发扬光大,但绝对能够将其很好的继承下来。

  而梁山伯所需要的,便是如荀籍这样的人。

  此外。

  其他的入室弟子中,也都是此前便跟随着他的士子,全都是士族出身。

  而刚刚招收进来的八名记名弟子中,五人是士族出身,最后三人则是寒门,各个都极为聪慧。

  在梁山伯看来,无论是资质还是悟性,都是一时之选。

  若得好好培养一番,日后定能独当一面。

  他们对于自己能够拜入梁山伯门下,也是极其的惊诧和难以置信,但紧随其后则是欣喜若狂,对于梁山伯所传授的学问,可谓是如饥似渴的汲取着,不敢有丝毫懈怠。

  哪怕梁山伯的其他士族子弟们晚间休息或者打算外出踏青时,他们也不放过丝毫学习的时间。

  而这样的状态……

  其实就是寒门子弟中,绝大部分有上进心的常态。

  寒门上进艰难。

  若想定品,就要付出比士族子弟成倍甚至是数倍的辛勤。

  而伴随着梁山伯的弟子越来越多,传授心学的学问也越来越精深,他的声望也在急速的增长着。

  最直接的体现便是。

  现今负笈远游的年轻士子,若是来到会稽郡,必然会来到山阴拜访一番,希望能得到梁山伯的点评。

  但凡谁能被梁山伯夸奖一番,也会登时郡内扬名。

  此外。

  今年定品,会稽郡太守也派人来问,是否要担任郡内的小中正。

  在接到这个消息时,梁山伯可谓是颇为感慨了一番。

  遥想三年之前。

  他还是一个在定品之前紧张的士子,而今转念间,却已然有资格担任小中正,决定其他士子的命运和未来。

  小中正是一个颇为清贵的事情,一般都是选择当地名望之士。

  而中正在雅集上所选出的士子,一般也都与本届的士子有着半师的名分,可以说好处颇多。

  但梁山伯想了想后,还是决定拒绝。

  他虽然现在有资格担任中正官。

  但终究还是年纪尚浅。

  固然无人会说什么,但私下定然会鄙薄之。

  况且。

  即便是担任小中正,也无非就是挑选会稽郡内的士子罢了他现在与会稽郡内的士族,大都私交甚好。

  没有必要做这个事情。

  而且以他的年纪一旦担任小中正,必然会成为众人目光注视的焦点。

  稍有出现差池,对自己的清誉都是一股莫大的损失。

  正如谢安所说。

首节上一节110/4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