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开局成为梁山伯! 第103节

  比如,聚集县中任侠,光明正大的训练。

  处理完这事后,紧接着谢氏的一位管事便上门了,自称受三老爷之命前来邀请梁山伯前往东山湖别院一叙。

  谢氏三老爷自然就是谢安。

  梁山伯心中有着筹划,正想与谢安见一面,于是在听到这消息后,便答应了下来,约定明日前去登门拜访。

  “如此,那小人便回去这般禀报了!”

  听到梁山伯的答复,这位谢氏的管事,态度很是恭谨的说道。

  然后便在梁家仆人的带领下,出去了。

  等其走后,梁山伯想着三年前,他在游历之前做所的那个准备。

  游历之前,他无论是实力还是名望都不够,在江东之地虽崭露头角,但终究人微言轻。

  而今……

  三年游历,云海悟道,一朝成名天下知,声震江东之地。

  那些准备,应该可以派上用场了。

  ……

  当天下午。

  梁山伯在一位管事的陪同下,乘坐牛车前往另外一处田产前去视察。

  这处田产,位于山阴县之外三十里。

  本来此处只有梁家的两顷地,但后来随着梁家有钱,便又开垦了一些荒地,迄今为止,此处已经有接近十顷。

  而这十顷地,则是种植着梁家的一种新式庄稼。

  因为事关重大,所以十顷地全都被围了起来,每日还有青壮巡视,日夜不停,防止有人潜入。

  当梁山伯到达后,便看到一望无际的地垄上,到处都是青绿色的藤蔓,长势喜人。

  农田里。

  还有不少的佣户及奴仆正在劳作,或是顺苗(为了方便后续的采收以及使不必要的枝叶消耗养分,将田间的红薯藤往一个方向理清),或是铲除杂草。

  “按照小郎君的吩咐,我们将那一百斤红薯种在春季和夏季都进行了播种,育苗、扦插……首批一百斤的红薯,只是种了一亩地。”

  “收获之后,足足得到了三千斤!”

  “第二年,我们挑选其中个头姣好的红薯进行育苗,两千斤的红薯,足足种了二十亩地!”

  “而第三年,二十亩地的收成有所下降,但还是维持在每亩两千五百斤左右,总共收获了红薯五万斤!”

  “直到第三年,又优中选优,选育出来的的红薯苗共用了四万斤,种植了五倾地……按照我们的推测,预计今年将会收成红薯一万三千石左右!”

  一位管事正在汇报着种植情况。

  而他说出这番话时,回想起当初第一年刚刚收获红薯时的场景

  不过一百斤的红薯,只种了一亩地,结果一年收成下来,居然有三千斤!

  这可是亩产三十石啊!

  当初所有负责红薯的农人都疯了,只觉得自己看花了眼!

  可事实就是这样摆在他们的面前,由不得他们不相信!

  而其后,当他们依旧按照梁山伯的吩咐,继续挑选个头更好的红薯一年年种植。

  结果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便从原先只能种植一亩的一百斤红薯种子,增长到现在可种植五百亩,收成一万三千石!

  要知道。

  按照现在平均亩产一石至一石半,上好的水田可亩产两石到三石半左右,五百亩,最高也不过才能得到一千五百石左右!

  可这……却有了足足一万三千石!

  这简直就骇人听闻!

  每年亩产,足足翻了十倍!

  倘若这名为‘红薯’之物能够推广出去,天下间,又岂能还有饿死的百姓?

  念及此处。

  管事看向梁山伯的目中,更带着崇敬和敬畏。

  外人都说自家的小郎君乃在世圣人,文采斐然这些他不懂。

  他只知道。

  百姓所求不多,无非便是吃得饱,穿得暖。

  小郎君所给出的这种名为‘红薯’的粮食一旦推广出去,必将活命无数,受世人尊崇。

  而若这样的人不是圣贤,又有何人能称得上圣贤?

  就在管事心里这般想着的时候,此刻梁山伯也是微微颔首,点了点头。

  他对于红薯的种植结果,显然也是颇为满意。

  亩产两千五百斤左右,虽然比之后世动辄七千斤到上万斤,显得相差有些大。

  但后世终究是有着化肥的加成。

  而今的种植技术尚且还很是浅显,能有着这般成果,已经算是不错。

  “有了此物……”

  “足以改变当今之世的格局啊!”

  看着眼前那长势喜人的红薯藤,梁山伯喃喃的说道。

  亩产三千斤左右的粮食,在冷兵器时代,代表着什么不言而喻。

  当初红薯刚传入中原时,乃是明朝。

  明朝也确实发现了此物的重要性,但可惜的是,却是迎来了小冰川时期。

  堪称是天灭大明。

  最终,反倒是被清朝捡了便宜,然后开创了所谓的红薯盛世。

  清康熙、乾隆年间,民间百姓连饭都吃不饱。

  诸如‘民食不充’、‘百姓生计大不如前’这样的描述,都出现在臣子的奏章甚至是康乾的圣旨之上。

  没办法。

  康熙只能亲自下旨给直隶,言称可种植红薯,圣旨上出现诸如“广劝栽植”的字眼。

  在其大力推广之下,红薯大规模种植,由此在中原成了仅次于稻米、麦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

  也正是因此,清时的年产粮食增产了一亿两千万石粮食!

  比之大明万历年间,足足增加了一倍有余。

  算是盛世吧?

  但可笑的是,这样的所谓‘盛世’,却在乾隆之后的嘉庆年间,便爆发了川、楚、陕的百姓起义、东南海疆的蔡牵起义,以及北方的天理教起义。

  起义军甚至直接冲进了皇宫之内,史书记载,言及此乃“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

  这样的事情,显然不是一个盛世应该发生的。

  这也因此,被人笑称为红薯盛世。

  但不得不说。

  红薯的存在,确实可以让百姓填饱肚子,且足以在遇到天灾之时,活民无数。

  摇摇头,将这些念头从脑海中驱散出去。

  梁山伯看着这位管事,说道:“做的不错,可见是用心了!”

  “小郎君的吩咐,我等不敢怠慢!”

  管事恭敬的说道。

  梁山伯点了点头,又在田间地头走了一番,叮嘱了几句,随后这才离开。

  翌日清晨。

  梁山伯早早的起来,洗漱一番后,便带上几块红薯,乘坐早已准备好的牛车,朝着谢氏东山湖别院而去。

  辰时两刻出发,巳时一刻抵达谢氏庄园门前。

  四九上前叩门,前去通报姓名。

  片刻后。

  谢氏大门洞开,谢安亲自前457来迎接。

  若在以往,梁山伯前来,也不过只是从侧门入门。

  而今。

  他前来拜访,谢氏却要开大门。

  这并不是说谢氏势利眼,而是当初他只是尚未弱冠的年轻士子,根本没有资格让谢氏开正门。

  但如今身份却是不同。

  谢氏自然要以礼相待。

  在见到梁山伯后,谢安和梁山伯相互见礼,随后便是嘘寒问暖,言语之中满是关切。

  随后。

  便挽着梁山伯的手,朝着院内走去。

  到了屋内,双方斌主宾主落座之后,谢安仔细打量着梁山伯。

  却见此时的梁山伯,三年未曾相见,除了丰神俊朗,潇洒从容不变之外,还更多了一些如渊凝滞,令人肃然的气息。

  令人见了,便心下敬畏。

  这让谢安不由暗暗点头。

  又想着梁山伯这三年来的成就,更是令他唏嘘不已。

  不由感慨着的说道:“当初与你谈玄论道时,尚且还只是尚未弱冠的少年!而今一别三载,每每回想起,都仿佛还是昨日,可你已然名动天下,声震江东!”

  “真是令人不胜唏嘘啊!”

  谢安的话语之中,带着浓浓的感慨。

  这三年来,他谢氏的情况也发生了极大的动荡。

  先是堂兄镇西将军谢尚去世,其后谢奕被朝廷迁为都督豫司冀并四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豫州刺史、假节。

  谢奕当了一年的豫州刺史,结果第二年便在任内逝世,朝廷追赠镇西将军。

  前后两年,谢氏两大重量级人物去世,这给谢氏带来了重大的打击。

  幸赖还有四弟谢万支撑着,继承哥哥谢奕的官位,任西中郎将,持节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兼任豫州刺史。

首节上一节103/4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