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拜倒在地,连声感谢。
桓熙赶忙将他拉起:
“桓某的忠义之士,岂能沾染奸恶小人的脏血。”
说着,桓熙从门外唤来卫士,让他们斩下张琚的首级,又唤奴仆前来清扫血污。
桓熙对邓遐道:
“应远,需得劳你北上,为我接管武关,免得出了乱子。
“顺道将张琚的头颅一并带去,让人送给王景略,告诉他,我不知道他究竟在做什么,但我一如既往的信任他!”
邓遐朗声应诺,他接过张琚的首级,告辞出门,正要先去找个锦盒装着,却在回廊里迎面见到了谢道韫,邓遐赶忙把人头收到背后,但谢道韫已然瞧见。
并没有一般妇人的惊骇尖叫,但到底是第一次见到这么骇人的空破景象,张琚那狰狞的人头还是吓得她脸色一白。
“此是何人?”
谢道韫强装镇定道。
“回禀主母,此人是武关守将,因为在主公面前构陷军师,故而被正法。”
谢道韫点点头,原来这就是先前来求见的武关守将。
邓遐目光低垂,侧过身子,让开道路,出于礼节,不敢直视谢道韫。
待谢道韫走后,他才带上张琚的首级离开。
谢道韫来到偏厢,奴仆正在清扫,无头尸骸已经被抬走,她看到身上被溅了血渍的桓熙,只觉得丈夫与过往的形象大有不同。
记忆里的桓熙,除了才能出众以外,性诙谐,好戏言。
但仔细想想,若非杀伐果断,又怎么可能坐得稳关陇。
“夫君,不如回主屋,妾身侍候你沐浴。”
桓熙带着歉意道:
“是我没有控制好情绪,不应该在家中杀人,令姜没有受到惊吓吧。”
谢道韫此时已经恢复过来,她道:
“夫君莫要小瞧了妾身。”
说着,便让随行的婢女前去知会后厨,为桓熙烧水。
临贺公府发生的事,也很快传进了桓温的耳朵里,只是他此时尚在征西大将军府坐衙,有心想知道桓熙为何在府中杀人,但也只能等下衙再去询问究竟。
黄昏时分,桓温回到府中,将早已洗漱干净的桓熙唤来,问起此事。
桓熙并未隐瞒。
桓温沉吟道:
“熙儿,为上者,不可偏听偏信。”
桓熙闻言,心道:你在教我做事?
他正欲解释自己与王猛的亲密关系,却见司马兴男提着食盒进门,她道:
“我儿自有他的用人之道,何须老奴指手画脚。”
感谢西瓜没有皮不好吃的打赏。
下一章在晚上六点。
第86章 关于杀张琚
隋朝伐陈,有人向杨坚告发高谋反,杨坚不问原由将人杀了。
道理是一样的。
如今张琚告发王猛想要自立,王猛在后方独揽三州大权,桓熙但凡表现一点猜疑,那些忌恨王猛的人所制造的谣言都能将他淹死。
我前文就说过,要王猛自立的证据,关中士族能给他炮制出来不知多少。
不会真以为高贵的士族愿意看到一个寒士对他们呼来喝去吧。
这种情况下,在清楚王猛忠诚的情况下,就是坚定的支持他。
然后等到回了关中,自己拿住了权力,再去追究。
而不是你人还在江陵,就开始准备着手调查你在后方的留守大臣。
再者,你要是王猛,桓熙嘴上说着信任、器重,转身就因为一个人的诬告,而猜疑,寒不寒心?
真要留下张琚,调查事情经过,才是政治智慧低下的表现呀。
因为你人在江陵,而王猛又全仰仗你的支持,才能压服士族。
你如果表现出对王猛的不信任,士族必定跟王猛抗争到底,等你回去,后方已经乱成一锅粥。
还有不以擅离职守的名义,而已构陷王猛,你以擅离职守,说明你不一定认为他是在构陷王猛,本质还是对王猛的不信任啊。
第87章 士人软弱
桓温无奈叹气,他现在连管教儿子的权力都没有了吗。
反倒是桓熙帮着说话:
“母亲说错了,父亲的经验之谈,对我也大有裨益。
“若非有公务在身,熙儿恨不得时常跟在父亲身边聆听教诲。”
桓温闻言大慰,这么多年了,儿子终于向着自己一回。
司马兴男也不恼,放下食盒,给桓温端出一碗补汤,也不再妨碍他们父子对话,退出了房间。
桓温吹了一下汤水,说道:
“不过你这次倒也没有做错,王猛坐镇长安,总揽大权,如今有人构陷他,你就该果断行事,表明态度,不可含糊其词,使人误解了你的意思,致使后方争斗越发激烈。
“只是回去关中以后,定要安抚士人之心。”
桓熙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士人之心容易挽回,可要是因为优柔寡断,使后方出现乱子,则悔之不及。
如今他旗帜鲜明的表达对王猛的信任,更重要的是,自己的那些心腹将佐也将因此抛开顾虑,紧密团结在王猛周围,助他稳定关中局势。
关中,乱不起来。
桓熙颔首道:
“孩儿多谢父亲教诲。”
其实,桓熙直到此时也不知道关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只知道,定是王猛与士族爆发了冲突。
这一突发变故完全打乱了他的计划,使他不可能亲自携民北上。
带着三万户百姓,又哪能走得快。
桓熙向桓温请求道:
“父亲,孩儿计划先行一步,邓遐已经去了武关,还需有一人领兵,为我护送百姓。”
知子莫如父,桓熙心里在打什么主意,桓温问道:
“熙儿想要由谁领兵护送?”
桓熙答道:
“还请分拨鹰扬将军周楚五千将士,由他携民北上。”
桓温沉吟道:
“兵马可以借,但在护送百姓前往关中后,你不得将人留在长安。”
桓熙也没指望真的能留下护卫大军,他道:
“孩儿只留下周楚一人可好?五千将士由副将督率南下。”
桓温仔细思量一番,说道:
“这事你自与周楚去说,他若是愿意追随你前往关陇,为父自会放行。”
桓熙大喜,当即向桓温告辞,去寻周楚。
周楚听说此事,自然是一口答应下来。
就在桓熙决定抛下百姓,先行启程的同时,关中流言蜚语可谓甚嚣尘上。
许多人都在说王猛整顿吏治是假,借机铲除异己是真。
所谓三人成虎,传的人多了,假的也能被听成真的,曾子杀人就是例子。
如今桓熙不在关中,人心不安,就连他的一部分将佐也都开始怀疑王猛的用心,唯有权翼始终在坚定的支持着他。
王猛为了整顿吏治,甘愿背负骂名,如今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武关又有急报,张琚擅离职守,据说是往江陵告状去了,所有人都觉得王猛岌岌可危,唯有王猛自己镇定自若。
他相信,桓熙不会辜负自己,一如他也决不会辜负桓熙。
永和六年(公元350年),八月二十,桓熙带上新婚妻子在渡口与前来送行的家人道别。
司马兴男眼含热泪,不厌其烦地叮嘱道:
“离了家,千万要保重身体。”
桓熙郑重点头道:
“孩儿明白,母亲也要爱惜身体。”
说着,桓熙忍不住看向一旁的桓温,似乎自己这话更应该对父亲说。
桓温扶着司马兴男的双肩,不住地安慰着妻子。
一番不舍的言语之后,桓熙终于与家人道别,登上了船只甲板,趁着随行护卫的一千将士还在登上其余船只的空当,桓熙奋力朝着岸上的父母挥着手。
当船只驶离渡口,桓熙依旧站在甲板上,但他已经在沉思关中之事。
此前,长安送来急件,桓熙大致弄清楚了事情的经过,也使他百感交集。
想不到王猛背着自己做了这么大的事情。
桓熙从未后悔过杀死张琚。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没错,但有些事情不能妥协,也没必要妥协。
桓熙并不害怕与关陇士族对立,他知道,士族同样具有其软弱性。
无论自己怎么打压,还是会有人愿意出来做官。
究其缘由,对于士族来说,他们不能在官场上没有自己的顶梁柱。
一旦失去这根顶梁柱,可以参考庾翼死后的颍川庾氏。
曾经让朝臣畏惧的颍川庾氏,已经被彻底边缘化。
就连琅琊王氏在王导死后,也同样大不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