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52节

  有德无才,那是庸相,有才无德,那是奸相。

  唯有德才兼备,才能称得上是贤相。

  至于赵韶、赵诲等天水士人,桓熙同样会用,但不会立即提拔到中央,而是会先行安排在地方进行考察。

  但凡愿意在桓熙麾下出仕之人,尽皆跟随赵俱前方雍县,由王猛量才录用。

  桓熙如今一门心思放在抢占秦州各郡,以及抵御前凉来犯,哪有精力挨个考校他们的才学。

  一路上,对待各地归附的士族,桓熙都是这个路数。

  他能够完全信任王猛,除了对方在历史上的风评之外,也是因为王猛属于贫苦出身,并没有宗族势力,完全依附于桓熙。

  如果王猛是出自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这等高门,桓熙心再大,也不敢把毫无保留的信任他。

  当然,也正是桓熙毫无保留的信任,才让王猛任劳任怨,呕心沥血的为他谋划大事。

  天水赵氏投效在桓熙麾下,立即引发连锁反应,各地士族纷纷归附。

  此时,陇右第一士族的名号,天水赵氏当之无愧,否则也不会有赵氏一门在前秦的显赫。

  不仅赵俱为尚书令,赵韶也是身居高位,历任尚书右仆射、左仆射,赵诲官拜中护军、司隶校尉,执掌京畿兵权。

  至于后世鼎鼎大名的陇西李氏,如今才刚刚脱离寒门的范畴。

  西汉时,陇西李氏属于武将世家,但在魏晋门阀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因其武家的身份,而衰落为寒门。

  数十年前,李出仕前凉,家族开始明习儒学,陇西李氏的社会地位终于有所上升。

  直到公元400年,也就是半个世纪之后,李建立西凉政权,陇西李氏才得以一飞冲天。

  如今,秦州各地纷纷归附,甚至晋军还未抵达,就已经在城头飘扬起了大晋旗帜,形势一片喜人。

  而奉命护送杨初回国的邓羌,一路上也走得顺风顺水,途经武都郡时,谨记临行前桓熙的叮嘱,往城中寻访毛兴、毛当兄弟。

  毛家兄弟为氐人豪强,在当地氐人之中,颇具威望。

  武都毛氏与祖籍略阳,同为氐人的苻洪一家世代联姻。

  然而,当邓羌赶到时,却得知,毛兴、毛当兄弟二人早已携带家人东出,寄居枋头,正在苻洪麾下听用。

  连带着,就连毛兴年幼的女儿,未来的毛皇后,也被一并带去了关东。

  邓羌本就是听从桓熙的吩咐,顺路一问,没有见到毛氏兄弟,也并不觉得太过惋惜。

  在武都住上一宿,邓羌留下石越领兵五百,镇守武都城,等待后方派人前来接管,自己则继续护送杨初回国。

  石越与石苞长子同名,但并非羯赵宗室,他世居雍州始平郡(今陕西兴平),桓熙北伐,夺占始平等四郡,故而投奔在桓熙麾下效力。

  此人骁勇善战,颇具谋略,擅判大局,故而被桓熙所看重,此番跟随邓羌南下,本就是用以攻取、守卫武都城。

  只是没想到兵临城下之时,武都已经改旗易帜。

  离开武都城,距离仇池国都已经是咫尺之遥。

  此时,正如桓熙恐吓杨初所言,当杨初兵败被俘的消息传回国内,仇池还真就爆发了一场内乱。

  感谢书友20231113084729828的打赏,谢谢大家的收藏、投票。

第65章 仇池内乱

  仇池城,为仇池国都,位于西汉水与洛峪河交汇处的仇池山上。

  此处背蜀面秦,襟武都而带西康,自古为形胜之地,以孤高奇险而闻名。

  当杨初兵败被俘的消息传回国中,仇池举国哗然。

  杨初之弟杨俊脸色凝重,此刻,他正面临人生中的重要抉择:是否应该趁机攻杀侄儿杨国。

  杨俊府邸,秘密前来的杨宋奴苦口婆心的劝说道:

  “叔父,杨初陷于略阳,生死未卜,这正是上天要将仇池赐给叔父。

  “如此千载难逢的良机,也许就是平生仅有的机会,叔父岂可错过!”

  杨宋奴鼓动杨俊叛乱,并非没有原因,其父杨毅,正是被杨初杀害的前任仇池公。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如今杨初被俘,杨宋奴第一时间就找找上了杨俊,怂恿他发动兵变,篡权夺位,杀尽杨初一家,为自己的父亲报仇。

  杨俊之所以迟迟不能下定决心,也有自己的顾虑,他长叹道:

  “桓熙欲图陇右,窥视仇池基业,我只担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杨宋奴见他瞻前顾后的模样,急道:

  “叔父呀!这哪是您应该要考虑的问题!

  “莫非您顾全大局,杨国就会感恩戴德,拥立您为仇池之主!

  “仇池只能有一位国主,怎可谦让!

  “我听说凉王已经出兵,桓熙自顾不暇,又怎会置眼前的大敌于不顾,谋取仇池。

  “侄儿的表兄梁式王为宫中内侍,可以为叔父打开宫门,假使叔父愿意举兵,我自当生死相随。

  “倘若叔父顾念兄弟情谊,不愿代居仇池之主,我自为之!”

  杨俊见自己再不答应,将杨宋奴逼急了,真会选择单干,他赶忙道:

  “罢了!兄长兵败略阳,仇池危急,现在的局势,不是我那侄儿所能应对得了的。

  “先祖披荆斩棘,辛苦创业,才有今日的局面,我又怎能坐视它毁在杨国手中。

  “宋奴,你速速为我联系梁式王,我即刻发兵,直驱宫城。”

  杨宋奴喜道:

  “自当如此。”

  兄弟亲情,终究敌不过权欲。

  仇池立国五十余年,国力并未有所提升,但宫城倒是修建得有模有样,虽然规模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有杨宋奴姑母之子梁式王作为内应,打开宫门,杨俊的军队得以源源不断的涌入宫城。

  杨国猝不及防,死于乱刀之下。

  其子杨安得知父亲死讯,悲痛欲绝,他拼死杀出重围,也不知从哪里抢了一匹马,冲出仇池城。

  十余骑在身后紧追不舍,杨安见甩不脱他们,只得回身而战,在他挥刀连杀三人之后,终于将追兵吓退。

  只是这茫茫天地间,杨安却有些迷茫,一时之间,不知道何处才是自己的容身之地。

  仇池国东、南、北三面被桓熙的势力所包围,西面则是慕容吐谷浑部。

  杨安踌躇良久,决定纵马向北,前往天水投奔桓熙,将来率领晋军杀回仇池,为父报仇。

  他策马奔出十余里,隐隐望见官道上有一军南下,杨安心道:

  ‘祖父领兵北上,京畿之地,哪来的这么多人马,莫非是晋军南下,将攻仇池?’

  若是以前,作为仇池公杨初的孙儿,杨安必然是要保家卫国,与晋人血战。

  可今时不同往日,杨安在看清楚飘扬的晋字旗后,可谓欣喜若狂,赶忙拍马迎了上去。

  当杨安被人带来邓羌面前,就听见一声熟悉的呼喊:

  “安儿!”

  杨安抬起头来,循声望去,正是自己此前生死不明的祖父杨初。

  “祖父!”

  杨安眼含热泪。

  杨初见他满身血污,惊诧道:

  “安儿,莫非是国中生乱,否则何以至此?”

  杨安俯首而拜,哭诉道:

  “杨俊叛乱,孙儿无能,救不了父亲,只得孤身杀出重围,还请祖父责罚!”

  听闻爱子被杀,杨初只感觉一阵头晕目眩,险些栽倒在地,多亏身旁人眼疾手快,扶住了他。

  杨初站稳身子,浑浊的目光看向邓羌,恳求道:

  “将军沿途护送,老朽感激不尽,如今还有一个不情之请,万望将军应允。”

  邓羌知道杨初想说什么,他道:

  “我奉主公之命,护送仇池公前来迎接家人。

  “如今仇池公的家眷陷落在他人手中,我若是就此退去,怎能向主公复命。

  “即使仇池公不请,邓某亦当发兵,为仇池公救回家人。”

  杨初激动不已,连连表示感激。

  杨安则抹去泪水,向邓羌请求道:

  “如今城中骚乱,守备空虚,还请将军分我一百骑兵,我愿做先锋,杀回仇池,为将军献城!”

  杨初在旁帮腔道:

  “将军,我孙儿虽然年少,但武艺出众,若使他为先锋,必能为将军夺取城池。”

  杨初、杨安此时已经不在乎祖宗基业了,只想着救出陷落在城中的亲人,为杨国报仇。

  邓羌沉吟片刻,觉得杨安刚从仇池城突围出来,熟悉城中情况,正适合作为先锋。

  又见他杀得满身血污,也必是一位勇士,于是颔首应允道:

  “既然如此,我分你五百骑兵,若能袭占城池,班师之后,我自当在主公面前举荐你。”

  杨安索要一百骑兵,邓羌却给他五百人。

  自然是担心杨安夺取仇池后,一百骑兵控制不了局势,杨安会趁机号召仇池旧部驱逐晋军。

  此番南下,桓熙分给邓羌五百骑兵,邓羌尽数交给了杨安。

  当然,自有军中将校作为副将跟随,否则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又该如何指挥。

  杨安闻言大喜。

  自从杨初举倾国之力北上,却遭遇大败,而晋军顺势南下,仇池基业早已不保。

  即使诛杀杨俊、杨宋奴等人,杨氏也将沦为桓熙的附庸。

  杨安并不排斥在桓熙帐下听用,更别提能够救回家人,为父报仇。

  他忧心城中家人的安危,一刻也不愿耽搁,待邓羌点齐五百骑兵,杨安随即领兵南下,迅疾如风,奔袭仇池。

  邓羌则亲率两千步卒,跟在杨安身后,轻兵疾进。

  此时,仇池城中,杨俊正在赏赐有功之人,浑然不知危险将至。

  阴历十月二十,今天生日,等下要出门,有活动,可能会回来得很晚。

  提前跟大家说一下,如果今天没有更新了,会在明天补回来。

首节上一节52/1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