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34节

  其实,桓熙并非是权翼的第一目标,他本是要前往关东,投靠姚弋仲。

  姚弋仲在陇右威望之高,就连苻洪也要逊色三分,只是关东兵荒马乱,权翼故而滞留于长安。

  如今,恰逢有此机会,权翼决定先往汉中走一趟,若桓熙并非明主,再去投奔姚弋仲也不迟。

  而此时的汉中,桓熙正在整军备战,他等候已久的时机即将出现,又怎会心生懈怠。

  赵歙在为桓熙请来王猛之后,又曾数次前往关中,为桓熙收买边关守将,绘制沿途山川地貌。

  桓熙也没有食言,他暗中征辟赵歙为征虏将军府从事中郎,作为自己的近侍官。

  之所以是暗中征辟,不愿公诸于众,也是为了掩护赵歙的间谍活动。

  王猛已经卸去了南郑县令一职,桓熙之所以让他主政南郑县,不过是为了让他尽快展现才能,以使幕府将佐心服罢了。

  如今北方大乱将至,一切以军事为先。

  纵使王猛身兼军、政、谋三方面的才能,但也难以一心三用,在兼顾南郑县政务的同时,为桓熙运筹帷幄。

第42章 出兵与否

  “杀!杀!杀!”

  汉中城外,晋军大营,喊杀声被吼得震天响。

  路过的民众早已见怪不怪。

  自从桓熙选拔战兵以来,就没放松过对战兵的操练。

  正午时分,一车车酒肉被送进军营,被操练得大汗淋漓的将士们闻得酒肉的香气,食指大动,不禁咽下口水。

  鼓声响起,战兵皆在将台之下集结。

  酒肉就在眼前,可碍于军纪,无人敢上前抢食。

  邓遐一如往常的大声喝问:

  “尔等所食,为何人所赐!”

  对于梁州战兵来说,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将士们不假思索的齐声呐喊:

  “此皆桓公所赐!”

  邓遐再问:

  “尔等衣物,为何人所赐!”

  “此皆桓公所赐!”

  邓遐又问:

  “尔等军饷,为何人所赐!”

  “此皆桓公所赐!”

  邓遐最后大吼着问道:

  “桓公赐尔等衣食、俸禄,尔等应该如何回报!”

  三军将士齐声喊道:

  “当为桓公效死力!”

  军营某处角落,桓熙与王猛注视着将士们气撼山河的呐喊。

  桓熙得意的问道:

  “先生以为,军心可用否?”

  自从王猛投效以来,桓熙大部分时候都尊称他为先生,王猛也曾数次推辞,奈何桓熙就是不肯改口。

  王猛笑道:

  “主公此法,下官闻所未闻,不过其效甚佳。

  “更难得的是,主公麾下这一万精兵,皆是难得的力士,若能调用得当,必可所向无敌。”

  王猛并非恭维,桓熙麾下的战兵,本就是由他精心挑选出来的勇士。

  成军之后,勤练不辍,又每日供应肉食,强健他们的体魄,放眼整个天下,也算是少有的强兵。

  然而,要说缺陷,桓熙这支精兵也存在南方军队的通病,骑兵力量过于薄弱。

  一万战兵之中,满打满算,也不过千骑。

  汉中自然是产马的,只是马种较为特别。

  它们虽然具有耐粗饲、耐渴耐劳、适应性强、易调教、繁殖率高、抗病力强、善走山路等等优点。

  但唯独一个致命缺陷,让其难以成为优质战马,即体型过于矮小。

  汉中所产马匹,在后世又称宁强矮马,是春秋战国以前,古羌人由青海游牧南下,进入宁强县时所留下的马种。

  宁强矮马成年后的体高在90-106cm之间,这对于战马来说,明显是不合格的。

  桓熙也是四处搜罗,才得了一千匹合格军马,因此,他麾下的骑兵,都是单人单马,并不具备长途奔袭能力。

  起初,桓熙不是没想过开展对外贸易,用以求购良马。

  可西邻小国仇池对桓熙无比忌惮,虽然国力衰微,不敢纵兵侵略,亦不愿与桓熙开展军马贸易。

  而一直以来,都与东晋关系亲密的前凉,却有后赵阻隔,纵使前凉张氏愿意与他贩马,但也不可能穿过后赵的国境,将军马送来汉中。

  改良马种又是一件极为漫长且复杂的事情,与其指望改良汉中马种,倒不如早些占据关中,打通与前凉的联系,谋求河西骏马。

  从军营之中离开,不等桓熙进城,就有亲随前来报信。

  “主公,有人自称略阳权翼,特为主公进献雍州,如今正在府中等候。”

  桓熙笑道:

  “他一个秦州略阳人,居然来为我献雍州,着实有趣。”

  众人闻言,无不笑出声来。

  桓熙自顾自道:

  “索性今日无事,不妨与他一见。”

  说着,桓熙看向王猛,说道:

  “先生若是有暇,不妨与我同去,瞧一瞧这略阳狂生,究竟有何本事,居然也敢出此狂言。”

  王猛也对声称要为桓熙献上雍州的权翼倍感好奇,说道:

  “下官恭敬不如从命。”

  回去征虏将军府的路上,桓熙心中还是有些小期待。

  不同于此前对权翼表现得一无所知的模样,桓熙其实对他有一定的了解。

  姚羌集团的谋主,归顺前秦后,与王猛同列,是苻坚麾下三位汉人重臣之一,反对苻坚攻打东晋,坚决请求杀死慕容垂。

  这些都是桓熙对他的印象,但也仅限于此。

  “主公可是听说过此人名号?”

  马车内,与桓熙同乘的王猛很敏锐的察觉到了桓熙脸上的微小变化,疑惑道。

  桓熙颔首道:

  “不瞒先生,桓某确有耳闻,此人颇有智谋,虽然不及先生,但也是一时才俊。”

  王猛失声笑道:

  “莫非主公以为王某会为此心生妒意,才画蛇添足,加了半句?”

  桓熙正色道:

  “此诚肺腑之言,与先生相交至今,每与先生长谈,桓熙总有收获,先生天纵之才,料想,唯有姜尚、管仲、诸葛武侯等寥寥数人,能与先生在伯仲之间。”

  桓熙此言并非谬赞,后世评价王猛,总喜欢以一句话来概括:

  功盖诸葛第一人。

  当然,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不能简单的拿来作比较。

  桓熙话音刚落,只见王猛摇头道:

  “主公过谦了,能与主公相交,下官又何尝不是受益匪浅,只恨不曾早日出山辅佐主公。”

  一时间,车厢内,主臣二人,相视而笑。

  王猛没有追问桓熙是如何知道这世间还有权翼这个人,毕竟他王猛隐居华山,不也被桓熙给请了出来。

  他只能猜测,桓家父子在关西之地布有耳目,专门打探贤才。

  马车来到征虏将军府,桓熙与王猛先后下车,由左右近侍簇拥着走进府中。

  权翼早已在正厅等候多时,他看见一名器宇轩昂的青年昂首进门,料定此人就是桓熙。

  “略阳人权翼,拜见将军。”

  桓熙如今十八岁,早就不是当初乳臭未干的少年,步履之间,自有一番气度。

  他在主位上坐下,抬手道:

  “阁下就是权子良?无需多礼。”

  权翼心中大惊,自己此前求见,也是报的姓名,并没有提及表字,如今桓熙居然直接就将自己的表字叫了出来,权翼难以置信道:

  “将军竟知世间有权翼耶!”

  话语间,带了几分自豪,这世上,又有几人真正能做到不求闻达于诸侯,熙熙攘攘,为的不就是名利。

  桓熙笑道:

  “我在略阳布有耳目,常闻子良之名,早就有心一见。”

  一旁的王猛听了,心道:果然如我所料。

  但一想到桓熙关注了这么多的关西人物,可时至今日,却只是迫不及待的邀请自己出山,纵使是王猛,也不由为桓熙对待自己的态度而开怀。

  桓熙寒暄过后,继而直入主题,问道:

  “子良声称要为我献上雍州,不知是何缘由?”

  权翼稍稍平复心情,拱手道:

  “权某此来,是应雍州士人所请,来作说客。

  “石苞欲倾关中之兵,东出以争天下,雍州士人还请将军早作准备。

  “若其东出,则关中空虚,唾手可得。”

  桓熙并没有直接答应,而是沉吟道:

  “桓某在梁州与士族多有不睦,士人之间,可谓怨声载道,莫非雍州士族不曾耳闻,为何还会主动邀我北上,这岂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

  权翼一惊,正要解释,却听桓熙继续分析道:

  “我听说,石苞因为僚佐不愿支持其出兵,而在长安大开杀戒,想来,这定是雍州士族恐惧石苞,又不愿随他出兵,担心石遵怪罪,故而请子良来作说客。

首节上一节34/1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