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坦之出自太原王氏,而王彪之则是王羲之的堂兄弟。
王彪之坦言道:
“回禀陛下,吾兄既不愿背叛朝廷,又不愿与儿时的旧友交恶,自觉在朝廷与桓氏之间难以抉择,迫于无奈之下,两次辞官。
“臣恳请陛下,另择他人,否则,若是以吾兄担任豫州刺史,一旦桓温倾其所有,已结欢心,臣只恐吾兄行差踏错,愧对晋室列祖列宗。”
王彪之之所以出言阻止王羲之出任豫州刺史,就是不希望将好不容易脱身的堂兄,重新拽入这片泥潭,让王羲之两面难做人。
况且,也正如他所言,一旦桓温加大力度向王羲之示好,很难不保证王羲之彻底倒向桓家。
司马聃虽然年纪小,却并不愚昧,既然连王彪之都在出面替王羲之回绝,他自然不会考虑那位以书法享有盛名的王右军。
“诸卿可还有人选?”
司马聃问道。
由于条件太过苛刻,既要忠于朝廷,又得让桓温不能拒绝,而且必须有官拜刺史的资历,一时半会,哪有那么多的人选。
正当司马昱、王彪之一筹莫展之际,王坦之却因为王羲之而想到了另一个人:
“陛下,臣以为,郗方回或可担此重任。”
司马昱、王彪之闻言,豁然开朗。
郗方回便是郗,是已故太尉郗鉴的长子,也是王羲之的妻弟。
此人以门荫入仕,袭爵南昌县公,曾在朝中担任中书侍郎,又先后担任过何充的骠骑将军长史、褚裒的征北大将军府长史。
何充是当年力主由桓温出镇荆州之人,褚裒则是太后的父亲。
当然,王坦之之所以笃定桓温不会反对有郗出任豫州刺史,是因为桓温的谋主郗超,便是郗之子。
桓温看在郗超的面子上,再怎么不情愿,只怕也会捏着鼻子认下此事。
郗之子虽然仕于楚国,但郗本人却是晋室忠臣,自从桓氏展露其野心以后,郗与郗超父子二人已经多年没有了往来。
而且,王坦之推举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要替小皇帝拉拢高平郗氏。
郗之父郗鉴虽然已经过世了十八年,但其留下的影响力还在。
郗鉴曾兼任兖州刺史、徐州刺史,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又曾加督扬州八郡诸军事,先后参与平定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官至太尉,在朝野极具人望。
如今由郗出任豫州刺史,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至少桓温不愿意因为阻拦郗起复,而与高平郗氏交恶。
郗鉴久掌徐、兖二州,高平郗氏在当地有着很深的影响力,这一点桓温最是清楚。
毕竟他曾担任徐州刺史,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只不过任职的时间不长,没有来得及让军民忘记郗鉴的遗泽。
司马聃见司马昱、王彪之都赞同王坦之的建议,便也不再多想,准备重新起用郗,以他接替谢尚,担任豫州刺史。
郗只有四十五岁,他在褚裒死后,又入朝当了几年官,不久便称病辞官,在章安县(今浙江台州章安镇)隐居。
此人不求宦达,否则,以其父的遗泽,郗早就贵为一方诸侯了
至于能否请动郗重新出山,王坦之、王彪之等人是一点也不担心。
士族深谙狡兔三窟之道,琅琊王氏有王彪之忠于朝廷,又有王羲之等人与桓氏暧昧不明,而陈郡谢氏同样如此,谢尚一心为公,但谢家之女谢道韫同时又是桓熙的妻子。
如今豫州刺史之位摆在郗面前,王坦之料定,他一定会毫不犹豫的接下。
毕竟郗之子郗超与桓温、桓熙父子走得太近,陷得太深,有朝一日桓家如果是像王敦、苏峻等人一样倒台,一如谢尚担忧陈郡谢氏一样,郗也得担心郗超为宗族带来横祸。
而出任豫州刺史,就是王坦之等人送来的一份礼物,能够让高平郗氏两头下注。
人活一世,无非为了名利。
郗担任豫州刺史,为晋室尽心竭力,在青史之上,留下忠贞之名。
哪怕郗是与桓温处处作对,即使桓氏代晋,莫非桓温还能因为怀恨在心,要将郗处死。
不看僧面看佛面,郗超为桓家鞠躬尽瘁,勤勤恳恳这么多年,桓温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将他的父亲治罪。
更不会因为郗的行为而迁怒于郗超。
既然没有后顾之忧,郗又怎么会拒绝朝廷的征辟。
豫州刺史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是烫手山芋,会夹在建康与襄阳之间难以做人,两面受气,王羲之当年就是因此辞掉了江州刺史。
而郗却可以毫无顾忌的向朝廷表忠,偏偏桓温无法反对。
翌日,清晨。
司马聃在正殿召开朝议,商讨该是由谁来接替谢尚出任豫州刺史。
亲桓氏的大臣们自然是因为桓温的奏疏,而为谢弈摇旗呐喊,但谢弈却遭到了亲晋室的大臣们的一致反对。
众人相持不下的时候,会稽王司马昱出面,举荐目前正在养老的郗重新出山,立即赢得了包括王坦之、王彪之在内,一众亲晋室的大臣的赞同。
而亲桓氏的大臣们的反对声音,就没有对方反对时那么激烈了。
毕竟于情于理,郗看上去都是最合适的人选,也是桓温不得不接受的人选。
群臣在殿内争议一番之后,最终还是支持郗接替谢尚的声音占据了上风,由司马聃拍板,当场下诏,派遣使者前往章安县,召郗入朝,册封官职。
而亲桓氏的大臣也在下朝之后,第一时间派人将这一结果送往襄阳。
天子已经做出决定,不是他们能够反对的,下一步的动作,还是要由桓温亲自定夺。
第373章 君臣父子
临海郡属扬州,是三国时,东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孙亮分会稽郡所置,章安县为其郡治。
郗远离了俗世的喧嚣,便是隐居于章安县。
若有朋自远方来,便与他煮酒共叙旧情,或是泛舟游于川上,耳闻两岸猿声,目揽山河景色。
郗的日子,过得倒也洒脱。
直至朝廷的使者奉命前来,敲响了郗府的大门。
郗以最高的礼节接待了使者,得知皇恩浩荡,天子要重新起用他,以他为豫州刺史,郗没有任何的犹豫,他正色道:
“吾虽老病不堪,但凭一颗忠君之心,亦当不辞辛苦,报效朝廷。”
郗怎么可能会拒绝,倒不是垂涎豫州刺史之位,真想作为一方诸侯,当年桓温移镇荆州,空出来的徐州刺史,只要他想,很难有人能够与他竞争。
毕竟那时候郗鉴也才死了五六年。
郗重新出山,说到底还是为了宗族的安危,桓氏如果能够取代司马氏,固然可喜可贺,一旦失败,有自己这个晋室忠良在,高平郗氏也能安然渡过危机。
待送走了朝廷的使者,郗只带了几身换洗衣服,便迫不及待的领着小厮前往建康,至于家眷,自会在收拾好了行囊后再上路。
荆州,襄阳。
桓温连日里,心情都很不错,谢尚重病的消息已经传到了他的耳朵里,待谢尚一死,陈郡谢氏将从此完全倒向桓家。
而更为重要的是,桓温很有信心能将自己亲家兼老友的谢弈,推上豫州刺史的位子。
他甚至想好了,除了谢弈,不管朝廷推出的是谁,自己也得给他挑出毛病来。
这是一个抢夺豫州的千载良机,绝不可以白白放过。
此时,司马兴男尚在建康,但桓温也不敢将乐氏母女接近家里,他在别院抱着未满周岁的女儿,一张老脸笑得乐开了花。
桓温老来得女,哪怕这个女儿只是私生女,没有名分,也难以阻止桓温对她的喜爱。
正当一家三口其乐融融之际,因为蠢笨而被桓温留在襄阳的桓寻了过来。
“阿爷,建康公卿有信送来。”
看着桓捧着的满满一怀抱的信件,桓温笑道:
“看来豫州刺史的人选是有结果了。”
他招呼着桓将信件奉上,准备逐一拆看,可是刚看了第一封,脸色便由晴转阴。
得知朝廷选定郗为豫州刺史,这让桓温愤怒,却又无可奈何。
他将信纸揉成一团,恼怒道:
“谁教天子用此人!”
没有人能够回答他,但桓温自己已经有了答案:
“必定是王坦之、王彪之等辈坏我大事!”
桓温对这些人,可以说是恨得牙痒痒,欲除之而后快,但始终找不到借口。
如今郗即将接替谢尚,桓温顿生挫败之感。
他带着桓离开了别院,而后又抛下桓直奔尚书台,去见尚书令郗超。
在殷浩病逝以后,桓温以郗超重掌尚书令,总揽楚国庶政。
当桓温来到郗超尚书台时,已经平复了心情,他迈步进门,笑着说道:
“景兴,老夫是专程来向你贺喜的。”
这让郗超一时如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自己喜从何来。
待郗超发问,桓温坐下解释道:
“朝廷决定重新起用令尊,任为豫州刺史。”
郗超恍然大悟,他知道桓温对于豫州刺史这个位置有多看重,推谢弈上位也是桓温与郗超商议后的结果。
如今却让自己的父亲截胡,楚公心里,只怕也是有苦难言。
郗超这般想着,他突然站起身来,说道:
“还请楚公稍候片刻,微臣回府取一封家书,示于楚公。”
桓温闻言,心中一动:
莫非是郗在给郗超的家书里,有过要为他们桓家效力的暗示。
桓温越想,越觉得这种可能性极大,连忙催促道:
“景兴速去速回,我自在此间等候。”
过了许久,在桓温的翘首以盼中,郗超终于赶了回来,他从怀中拿出一封已经拆开的信件,显然就是此前所说的家属,呈给了桓温。
桓温迫不及待的接过,取出信纸,摊开,认真地看了起来。
由于桓温与郗有过交往,认得对方的字迹。
看着熟悉的笔划,桓温断定,这就是出自郗之手,而信中的内容更是让桓温惊喜。
原来,这是一封郗向桓家表忠的密信。
桓温将信重新装好,递还给郗超,笑着埋怨道:
“景兴,你为何不及早将此信进献给我!”
本来以为到嘴的鸭子都给飞了,没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来郗也是自己人。
呵!天下之大,何人不通桓。
然而,郗超接过这封家书,却在桓温惊讶的目光中,将家书撕得粉碎。
“这是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