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292节

  好在褚蒜子主动转移话题,她提起了远在长安的桓熙:

  “此前梁公一战恢复河东郡,如今我听说他又将用兵于河套,可是想要乘胜追击,一举讨灭苻氏。”

  大规模的战备工作根本就瞒不了人,桓熙让索遐在银川大肆收购牲畜,为春耕后的出兵做着准备,不仅燕、虞两国的细作早已听闻风声,甚至这一消息都传到了建康。

  毫无疑问,桓熙在北方的一举一动,都是江东朝野所关注的焦点。

  司马兴男闻言,面露忧色:

  “他们父子总是如此,麾下能征善战之将多不胜数,却偏要亲抵前线,留我在后方担惊受怕。”

  无论是桓温,还是桓熙,他们都习惯了自己领军征战,毕竟乱世之中,只有牢牢掌握军队,才能让人安心。

  司马兴男与褚蒜子这对姑嫂自顾自地在崇福宫里说着话,没有人来打搅他们,而在显阳殿内,年仅十五岁的小皇帝在颁布改元诏书以后,接着又大赦天下。

  他已经迫不及待想要一展拳脚。

  实际上,对于很多少年天子来说,太后垂帘听政的日子是痛苦的。

  宋哲宗赵煦就在亲政以后,因为心存怨恨,直指已逝的祖母高滔滔老奸擅国,想要追废其太后称号及待遇。

  这种事情,无论放在哪个朝代都是骇人听闻的,毕竟高滔滔可是赵煦的亲祖母。

  当然了,司马聃的际遇与赵煦不同,毕竟褚蒜子并没有高滔滔那么强的控制欲。

  因此,司马聃并不怨恨自己的母亲,但他在被拘束了这么多年,如今一朝得了自由,怎能不向往大展拳脚,中兴晋室。

  然而,不当家不知道盐米贵,当司马聃真正执掌朝政,才明白什么叫做有心无力。

  现在的晋室,等同于是被桓家逼到了墙角,桓家父子不仅实际控制了广大区域,更截留了地方财税。

  譬如桓熙就将不属于梁国的凉州税赋收入囊中。

  而桓温就更过分了,楚国仅有荆、江、司三州,但是益州、宁州、交州等地的税赋,也尽数被他吞下。

  甚至益州自成汉灭亡以来,不曾向建康送过一粒米,一文钱。

  如果不是广州刺史庾蕴与桓温关系恶劣,只怕就连这个地方的税赋也运不到中央。

  “朕的钱!那都是朕的钱!”

  司马聃看着自己的叔祖父,会稽王司马昱,咆哮道。

  面对出离愤怒的司马聃,司马昱无动于衷,只是淡淡地说道:

  “陛下如若不忿,大可兴兵问罪于楚、梁。”

  霎时间,司马聃如同泄了气的皮球。

  当初桓温、桓熙陈兵于朱雀门外,逼迫他们母子出城相见,数万楚军那威严肃杀的气势给司马聃留下了心理阴影。

  他知道,这还只是桓家实力的冰山一角,至少桓熙的数十万蕃兵并没有南下。

  司马昱见状,并没有露出得意之色,大家都是司马家的子孙,是一条船上的人,有朝一日这艘船翻了,谁又能讨得了好。

  “陛下,如今最紧要的事情,是要想方设法,让朝廷留在江东,一旦还于旧都,身处桓氏羽翼之下,必将为人操控,沦为傀儡。”

  桓熙准备再度进攻苻氏,这让司马昱感觉到了时间的紧迫,一旦真的让他占据了并州,进而夺取河内郡,扫除洛阳在北面的威胁,那么迁都一事必将要被重新提上议程。

  司马聃对此束手无策,于是他问司马昱:

  “会稽王有何良策?”

  司马昱确实是要献策,否则也不会主动提起这茬:

  “臣正有一策,还请陛下恩准。”

  随即,司马昱就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倒也无甚新奇,无非就是夸大北方的乱象,激起北方侨民对重返故土的抗拒,通过民间舆论,来对抗桓氏。

  说起来有些异想天开,但民间舆论是晋室能够拿起的唯一武器。

  莫非真的要与桓家兵戎相见,别的不说,桓熙派上十余万蕃兵南下,对于江南就是一场浩劫。

  司马聃也属于是病急乱投医,如今司马昱拿出一个办法,他迫不及待的就同意下来。

  他有属于年轻人的冲劲,宁愿做错,也好过什么都不做,在建康宫里坐以待毙,等着桓家将他们迁往北方。

  实际上,那些在西晋末年跟随琅琊王司马睿南渡的士族、民众,已经在江东定居半个世纪,许多人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也将会老死在这里。

  他们已经习惯了南方的生活,这里的风土人情。

  没有多少人再愿意回到故土,司马昱想要挑拨起侨民对迁回北方的抗拒,其实并不困难,尤其是如今南方升平,而北方又是战乱不休的局面。

  但是,当桓家真的决定要推动朝廷北迁时,又岂是民意所能抵挡。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新年这样的喜庆日子里,历阳传来噩耗,豫州刺史谢尚病重,难以料理政事,谢尚请求朝廷派人前来接替自己。

  虽说陈郡谢氏因为桓熙与谢道韫的婚事,以及阿满身上的谢家血统,而越走越近,但是谢尚对朝廷的忠诚毋庸置疑。

  至少褚蒜子从未怀疑过自己的亲娘舅。

  谢尚自永和二年(公元346年)转任豫州刺史以来,镇守江北将近十二年,有他在,桓温至今不曾染指豫州。

  可一旦谢尚过世,继任之人能否在桓温的觊觎之下,能否有谢尚的威信,守得住豫州,镇得住麾下的将领、太守。

  这一切,没有人知晓。

  司马聃在收到谢尚奏章的第一时间,便急召司马昱、王彪之、王坦之等人入宫议事。

  本已经放下了权力的褚蒜子居然也来了,她红着眼眶道:

  “哀家的舅父一心为国,陈郡谢氏镇守豫州多年,如今他身患重病,却不举荐自家子弟接替,而希望朝廷委派大臣前往接管豫州。

  “还请诸君能够慎重选择继任之人,莫要辜负了他的良苦用心。”

  说罢,褚蒜子强忍悲痛走出了显阳殿。

  她当然不是来干涉政事的,只是提醒众人,包括小皇帝,需得记着谢尚的好。

  假若有朝一日,桓氏倒台,待清算时,也不可一脚将陈郡谢氏踩死,毕竟那可是她的母族。

  司马昱、王彪之、王坦之等人面面相觑,自然明白褚蒜子话里的意思,他们对谢尚的行为同样满心的钦佩。

  天下间,大多数人都只为门户私计。

  当年庾翼死后,还一心想要将荆州交给其次子庾爱之,让他代替自己。

  如果不是朝廷推出一个桓温,只怕庾家就真的做到在荆州父死子继了。

  不过,如果早知道会有现在的局面,只怕晋室宁愿庾家父死子继。

  毕竟庾爱之纵使有些才干,所能对朝廷造成的威胁,何及桓家父子这对枭雄。

  谢尚在病重之时,能将接替人选的决定权交给朝廷,而不是自己举荐家人,足以证明他的忠贞。

  假如陈郡谢氏不是与桓家走得太近,说不定司马昱等人就顺水推舟,让谢家人继续执掌豫州,毕竟他们是太后、皇帝的亲族。

  但现在肯定是不可能了,谢尚之后,唯一有资格接任豫州刺史的谢家人,不是别人,正是桓熙的岳父谢弈。

  谢尚无后,亦无兄弟,由堂弟谢弈过继一子谢康,为谢尚的嗣子。

  谢康年幼,如果把豫州交给谢弈,与拱手让给桓家,又有什么区别。

  就在小皇帝与众人讨论人选的时候,王坦之突然皱眉道:

  “只怕桓温的奏疏也即将送来,想必是要举荐谢弈接替其堂兄。”

  殿内立即安静下来,小皇帝司马聃握住了拳头,咬牙道:

  “谁都可以,谢弈不行!他与桓氏沆瀣一气,如今更是举家搬去了长安,岂能容他坐镇豫州,岂不是在为桓家父子大开江北门户!”

  众人深有同感,就在他们准备抓紧时间推举出一个人选的时候,桓温的奏疏就送来了建康宫。

  按照常理来说,本不应该这么快的。

  然而,谢尚其实患病多时,桓温也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很早之前就已经写好了这封奏疏,让人带到了江东,只等谢尚病危之际。

  正如王坦之所预料的那般,桓温举贤不避亲,认为陈郡谢氏经营豫州多年,只有谢尚才能稳住江北的局势,恳请天子不要受奸佞蒙蔽,应当为大局考量。

  司马聃捧着奏疏,气得浑身发抖:

  “他怎么敢!怎么敢如此肆无忌惮!”

第372章 高平郗氏

  桓温的行为,吃相确实难看,毕竟在他写这封奏疏之前,谢尚的病情尚未恶化,这种行为,就好像是在盼着谢尚死一般。

  但他顾不得那么许多,豫州实在太重要。

  自后赵内乱以来,谢尚招降纳叛,豫州从一个侨置州郡,随着东晋的版图逐步向北扩张,除了颍川郡被桓温并入到了司州以外,豫州已经恢复到了西晋时的面积。

  领历阳、汝阳、汝阴、新蔡、弋阳、西阳、淮南、庐江、安丰、秦郡、马头、晋熙、汝南、谯郡、梁郡、北南顿、东郡等十七郡。

  若是桓温能够顺势控制豫州十七郡,便可更加得心应手的操纵江东朝廷。

  既能削弱朝廷的实力,又可以壮大自己,何乐而不为。

  如果没有桓温的这份奏疏,司马昱等人与小皇帝司马聃关起门来,就能商量出一个合适的人选,他们也正是准备这么做。

  可如今桓温上表,这位权倾朝野的楚公,他的意见不容忽视,也不可以忽视。

  由谁来接替谢尚成为豫州刺史,就不是他们几个人能够关起门来决定的事情,必须举行朝议,召集群臣来商量。

  毕竟桓温一旦因此发怒,自然不敢将怒火撒向小皇帝司马聃,但保不准就声称司马昱、王坦之、王彪之三人蒙蔽圣听,要起兵清君侧。

  只能是群臣一同商议,大部分人都觉得谢弈不是合适的人选,即使回绝了桓温的提议,桓温也不好发泄,总不能说满朝都是奸臣。

  嗯.如果有一天能把朝廷控制在自己的手中,那倒是可以这么说。

  北魏末年的尔朱荣就是在南下控制洛阳以后,声称是朝中的奸臣们将国家弄得乌烟瘴气,最终在河阴屠杀王公百官二千余人,基本将北魏中央的高官消灭殆尽。

  这种事情,尔朱荣可以干,桓熙不顾忌名声的话,也可以干,毕竟尔朱荣的势力基础是与他同族的契胡人,以及被他收编的反对朝廷的六镇鲜卑士兵。

  桓熙的势力基础则是北方的汉蕃士兵。

  唯独桓温不能效仿,因为他本就是与南方的士族合作,才能坐上荆州刺史的位置,他如果屠戮朝堂上的王公百官,必将引得南方各地皆叛。

  司马昱等人理解小皇帝的愤怒,但也只能劝说他息怒。

  桓温虽然不敢大肆屠戮公卿,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逼小皇帝对他们几个人下杀手的能耐还是有的。

  即使司马聃有心想要越过朝议,但三人还是硬生生将他劝住了。

  王坦之沉吟道:

  “陛下,为今之计,是要推选出一个忠于朝廷,但也能让桓温接受的人选。”

  众人闻言,沉默不语。

  这样的人物本就很少,又必须有接任豫州刺史的资历,想找到合适的人选更是难上加难。

  当年桓温能够顺利接任荆州刺史,是因为他本就官拜徐州刺史,又是天子的姑父,同时和庾翼私交甚笃。

  片刻后,司马昱最先提议道:

  “陛下,微臣斗胆举荐一人,不知王右军如何?”

  王右军便是右军将军王羲之,王羲之在两年前于会稽内史的任上辞官归隐,但如今其实也才五十四岁,完全可以起复为官。

  王羲之曾担任江州刺史,这一资历,足以让他接替谢尚,出任豫州刺史。

  然而这一提议却招到了王坦之、王彪之的激烈反对。

首节上一节292/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