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287节

  桓熙站在将台上,望着台下一张张因为受赏而喜悦的面孔,心道:

  ‘只要等到食盐远销各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桓熙回到长安时,与王猛提的第一件事,甚至不是自己要在明年春耕以后用兵,而是要大力打击境内的私盐。

  他要垄断关西地区的食盐贸易,谁敢与官府争利,桓熙就要谁的脑袋。

  虽说吃相难看,但此时他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不仅是桓熙,就连王猛也都快被钱粮给逼疯了。

  除了赏赐之外,还需要为阵亡将士发放抚恤,如今桓熙又计划着明年用兵,他自然是做个甩手掌柜,只说自己要什么,自有王猛为他劳心费力。

  “谢梁公厚赏,梁公万岁!万岁!”

  众将士山呼万岁,都在感激桓熙的慷慨。

  阿满在台下注视着父亲,也很想要与他站在一起,一同接受众人的欢呼。

  但是,桓熙能够放任阿满在尚书台观政,却不能容忍他过早的在军队中建立自己的影响力。

  李渊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过,没有李世民,李渊也很难打下江山。

  八万仆从军在领赏之后,各自回了河西、河套,哪怕风雪载道,也阻止不了他们急于归家的迫切心情。

  与此同时,桓熙夺取河东郡的捷报也终于送入了建康。

  会稽王司马昱得知此事,脸色阴沉似水。

  对于司马家来说,桓温、桓熙父子便是窃国大盗,两家人的关系并不会因为姻亲而有所缓和。

  桓熙夺取河东郡,手握解县、安邑两座盐池,也意味着不出数年,梁国就能补上最后一块短板,彻底解决财政问题。

  毕竟食盐可是硬通货,绝对不愁销路。

  桓熙,或者说王猛,这些年治理梁国,不可谓不用心,眼看着关西逐渐兴盛,但问题是底子太薄,因此,桓熙只能选择藏富于民,国库常年都是亏损状态。

  但正如桓熙所料想的那样,只要他手中的食盐远销各地,一切都会好转。

  这对司马昱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因为这意味着桓熙没有了经济层面的顾虑,可以放心的进行军事行动。

  只是,他又能做什么,他什么都做不了。

  上半年,桓家陈兵于朱雀门外,逼迫天子、太后出城相见,司马昱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喘。

  建康宫,正殿。

  中书舍人在殿内大声朗读桓熙送来的奏疏,大臣们面色各异,支持桓氏之人,不敢说喜形于色,但也在心底暗暗高兴。

  至于那些忠于晋室的大臣,则一个个心情沉重。

  桓熙为麾下的将佐们请封,这一点倒是没有什么争议,毕竟桓熙也不是胡乱给他们讨要官爵,都是与众人的功劳一一对应。

  赏罚适度的重要性,不亚于赏罚本身。

  无论是微功而重赏,小过而大罚,还是大功而轻赏,大罪而小罚,都难以取信于人,不是明主该干的事情。

  这种错误,桓熙可不会去犯,当年征讨张祚,之所以给出那么重的苦劳,主要还是因为桓熙当时是在冬季出兵,冒雪远征凉州,将士多有冻伤,可以说是吃尽了苦头。

  至于桓熙请求设立并州,稍作讨论之后,褚太后听从群臣的意见,也还是同意了。

  之所以需要讨论,是因为在西晋时,河东郡并不属于并州,而是归司州管辖。

  而王彪之等人之所以没有阻拦,是因为朝廷鞭长莫及,就算有一天桓熙真的全取河东,朝廷也根本没有能力将并州从桓熙的手上收回来。

  众人争论的焦点,在于对桓熙的赏赐。

  所谓功大难赏,桓熙的问题不在于功劳有多大,而是有桓温杵在那里,桓熙几乎是到顶了,不可能真的让他的官爵超过桓温。

  晋室崇尚孝道,即使想要挑拨他们父子,也不会闹出这等笑话。

  况且,有司马兴男在,桓家父子基本没有反目的可能。

第364章 柱国大将

  荆州,襄阳。

  桓温疑惑地说道:

  “柱国大将军?”

  郗超颔首道:

  “正是,朝廷为世子加授柱国称号。”

  说着,郗超解释道:

  “战国时,楚、赵皆置柱国,位在令尹、相国之下。”

  桓温微微颔首,感慨道:

  “此事,倒也难为了朝堂诸公,如今熙儿收取河东郡,需得加以封赏,可他又被老夫挡住了路,只能想些这种法子。”

  说罢,桓温就将这件事情抛到了脑后,他转移话题道:

  “树欲静而风不止,老夫本是要休养生息,奈何熙儿不肯消停。

  “昨夜,长安送来密信,熙儿声称要在明年春耕以后,由河套发兵,进攻代国,诱使苻坚北上。”

  郗超并不惊讶,他笑道:

  “如今梁盛而虞衰,盐池易手,更是加剧了这一情况,世子逼迫苻坚连年用兵,即使不能胜,只要不出现大败,虞国必然先被拖垮。”

  桓温摇头道:

  “他哪有这份耐心,依老夫对熙儿的了解,他是想要毕其功于一役,在漠南与苻坚决一雌雄。”

  郗超担忧道:

  “虽说是在漠南决战,可燕国势必不会坐视虞国灭亡。”

  桓温不以为意道:

  “慕容恪也不过如此,前番与我争夺洛阳失利,如今又从河东狼狈撤兵。

  “浪得虚名之辈,当年不过是以众凌寡,侥幸生擒了冉闵而已。”

  郗超闻言,不禁暗暗皱眉,慕容恪此人绝对不能小觑,他在生擒冉闵之前,就已经在与高句丽、宇文鲜卑、段部鲜卑、后赵等势力的战争中,闯下了偌大的威名。

  虽然慕容恪在与桓家的两次交手中,全都无功而返,但其麾下的军队都没有遭遇什么损失。

  洛阳争夺战中,慕容恪之所以退兵,是因为他耗不过桓温,桓温此前休养生息七八年,而燕国南征北战,一直在打仗,拼消耗,桓温是一点也不带虚的。

  不过,那一战之后,因为投入巨大,现如今桓温也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至于救援虞国一战,是因为虞国主将被擒,友军人心惶惶,彻底失去了斗志,慕容恪不得已只能选择退兵。

  当然,桓温也只是嘴上说说,不敢真的轻视慕容恪,毕竟无论是他,还是桓熙,其实都没有从慕容恪的身上占得便宜。

  幽州,蓟县。

  慕容恪此时已经班师回到了燕国的都城,慕容依然没有责怪他。

  明眼人都知道,河东战场的失利,是苟太后不懂军事,盲目催促前线大将用兵,这才导致李威失手被擒。

  如果真要论桓熙的首功之臣,苟太后绝对有一争之力。

  偏殿内,慕容恪向慕容提议道:

  “陛下,臣请明年春耕之后,再度发兵,决不能使桓熙在河东站稳脚跟。”

  慕容当然清楚其中道理,他点头答应道:

  “明年伊始,朕会下诏迁都邺城,亲率大军南下,届时,四弟便可放心大胆地用兵,无需再为兵力不足,或是粮草不济而担忧。”

  慕容打着迁都的幌子,率军南下,也意味着燕国有能力可以举倾国之众,与桓熙再度争夺河东郡。

  此前由于是在救援虞国,就算打退了桓熙,河东郡还得是苻坚的。

  可要是能够从桓熙的手中将河东郡抢夺过来,慕容吞下肚子里的肉,自然不会吐出来再还给虞国。

  虽然坐拥富庶的河北地区,但慕容同样为河东郡的盐池而心动。

  慕容恪闻言,大喜过望,不仅是自己终于能够全力以赴,更源于二哥对他的支持,慕容并没有因为此前两次徒劳无功,而对慕容恪失去信任。

  他太了解自己这位四弟的才能,如果换作是除了慕容恪、慕容垂之外的任何人领兵,只怕很难从河东战场全身而退。

  相较于慕容恪,慕容并不喜欢,甚至内心暗暗厌恶五弟慕容垂,因此,真要主动进攻河东郡,只能是由慕容恪领兵,或者说让慕容御驾亲征。

  至于慕容决定在明年开春时,迁都邺城,这本就是他早已制定好的计划,而非临时起意。

  燕国此前以蓟县为都城,虽然安全,但是位置偏远,不利于用兵,对于一个进取的新兴政权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

  同时,身处蓟县,鞭长莫及,也不利于燕国对中原地区的掌控。

  而邺城,此时已经复苏,具备了成为都城的条件。

  自冉魏灭亡后,燕国全取河北,至今已有五年,期间辛苦经营,冀州多多少少也恢复了些许元气。

  别看冉闵与石赵的襄国政权将冀州南部打得残破不堪,但是这地方人口多,底子厚。

  当年,石虎强迁北方各地民众来到河北,所以当年冉闵他们打仗,动不动就是十余万步骑。

  而桓熙也是直到最近,在征服了河西鲜卑以后,才有了这等规模。

  后赵末年,虽然有许多流民因为战乱逃离河北,可终究不是所有人都走光了,冀州只要恢复了统治秩序,人口基数、自然条件摆在那里,复兴起来并非难事。

  至少要比关中容易,桓熙北伐之前,关中都让石虎迁成地广人稀的模样,直到桓熙又是从荆州带来人口,又是从洛阳掳来民众,这才再度兴盛起来。

  桓熙与慕容、慕容恪不约而同的选择稍作休整,等明年春耕之后再度用兵。

  乱世之中,就得去争,争人口,争地盘,那些固步自封,坐以待毙的割据势力,如并州张平,青州段龛等,都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因此,苻坚当然不会放任桓熙占据河东郡,但现实问题是,虞国今年两线作战,无论是在北线,还是南线,都吃了败仗。

  将士们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才能恢复过来,这也是苻坚为何督率十万步骑南下,却不敢与桓熙决战,只是虚张声势的引诱桓熙北上,为吕婆楼创造突围条件的原因。

  晋阳宫内,苟太后连日来,心情都不甚舒坦,她将苻坚唤来,说道:

  “建宁公是你父亲的结义兄弟,为刎颈之交,如今他身陷敌国,生死不知,你又怎能无动于衷。”

第365章 王渊使梁

  苟太后心系情郎,自然是催促着要让苻坚将李威赎回来。

  苻坚当然不能坐视李威被桓熙所囚,倒不只是为了成全母亲,毕竟李威同样也是深受苻坚信任的大臣,是他领兵在外时,能够放心留守后方的人选。

  “母后,孩儿早已派遣使臣前往梁国,想必如今已经到了长安。”

  苟太后闻言,脸色缓和下来,不再以此苛责苻坚。

  与此同时,正如苻坚所预料,虞国使臣已经抵达了长安,正被迎入未央宫,由桓熙亲自接见。

  “叔礼,一别经年,不曾想,你我还有再见之日。”

  桓熙注视着行过礼的虞国使臣,不禁感叹道。

  使者不是别人,正是当年跟随苻坚之父苻雄一起进攻铁弗匈奴,数次作为使者拜谒桓熙的王渊。

首节上一节287/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