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东垣县令差人向朱序送来降书,他明白,自己已经成了弃子,就凭城里的这些老弱,怎么可能在苻坚放弃河东郡后,能够坚守东垣。
就算侥幸打退了朱序的进攻,桓熙亲自领军前来,还能守得住么。
况且,就算他要守城,也得问问城里军民们的看法,看看他们愿不愿意在没有希望的情况下,与城池玉石俱焚。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朱序得到降表后,立即派遣心腹送去交给桓熙,自己则继续东进,接管东垣。
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十月十三日,朱序率军进驻东垣。
自此,西晋时的河东郡九县,即安邑、解县、河北、汾阴、猗氏、大阳、闻喜、蒲坂、东垣,尽数归梁,桓熙全取河东郡。
而此战争夺的焦点,即解县、安邑两座大盐池,也全都被梁国所占据。
在河东郡易主的情况下,高王城已经不再是梁国与虞国交锋的最前线,但是作为关西的重要屏障,桓熙当然还是要在高王城驻扎一军,派遣将领镇守。
但是,已经不需要沈劲这样的大将去坐镇。
桓熙向朝廷报捷,在捷报中,桓熙请设并州,暂时只辖河东一郡,以安邑为并州州治,河东郡治。
又表沈劲为并州刺史,以裴为长史,薛强为司马,柳恭为主簿。
柳恭出自解县柳氏,此前因为后赵战乱而离开河东,投奔在了桓熙的麾下。
沈劲的三位主要僚佐,皆来自河东三姓,这也说明了,如今桓熙对于河东郡的统治并不稳固,他需要河东三姓的配合,来帮助沈劲抵御外患。
毕竟桓熙也要准备班师了,他不可能长久的留在河东。
至于这一次让沈劲出任并州刺史,虽然只是管辖了河东郡这区区一郡之地,但也预示着桓熙即将放弃诸如雍州刺史、梁州刺史、秦州刺史等头衔。
果不其然,桓熙随即又以梁国国主的身份发布诏令,以朱序为秦州刺史,桓伊为梁州刺史,权翼兼领雍州刺史。
因为雍州、秦州、梁州是梁国的封土,其官员,桓熙可以自行任命,只需事后告诉江东朝廷一声即可。
而将要在河东郡设立的并州,其刺史之位的归属,桓熙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需要朝廷的批准。
当然,桓熙已经替沈劲挑好了长史、主簿、司马的人选,由不得朝廷拒绝。
桓熙又分出一万五千战兵步卒交给沈劲,加上驻守闻喜的石越麾下五千将士,桓熙在河东郡一共配置了两万战兵,相应的,弘农郡的兵力就会被削弱。
毕竟在桓熙夺取河东郡后,弘农北有河东郡,东有洛阳,已经不再是前线,无需再驻扎重兵。
第359章 世子观政
司州,河南郡,洛阳。
桓温在收到桓熙全取河东郡的捷报时,并不感到惊讶。
早在李威被擒,慕容恪退兵的时候,这场关于河东郡的争夺战,就已经分出了胜负。
“熙儿如愿以偿,我也应该退兵了。”
桓温看着桓豁,内心颇为不舍。
他们兄弟聚少离多,就算有朝一日桓温逼迫晋室还于旧都,自己亲自坐镇中枢,而桓豁也必然是要被外调,替他镇守州郡。
桓温如今四十五岁了,在古代来说,已经算是行将暮年。
他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时日,只清楚一点,他们兄弟之间,往后见一面,少一面。
桓豁似乎体会不到桓温的伤感,毫不留情面的催促道:
“我早就盼望着兄长班师了,兄长兴师动众前来洛阳,不曾往河北射去一支箭矢,却将我珍藏的佳酿全给喝了。”
桓温对此嗤之以鼻:
“你那也配称作佳酿?滋味还不如马尿。”
桓豁急眼了,冲着门外喊道:
“来人,替楚公取一坛马尿来。”
说罢,桓豁朝着桓温哼道:
“阿兄不是说我家的酒,滋味不如马尿么,今儿我就为你准备一坛马尿,阿兄千万要一饮而尽,算是为熙儿庆功。”
桓温赶忙笑道:
“适才相戏耳,怎能当真。”
说着,桓温提起了正事:
“阿豁,如今熙儿占据了河东郡,虞国失去了盐池,从此陷入困境。
“我相信,数年之内,熙儿必能收复河东,届时,我便会再度奏请天子,还于旧都。”
当桓温再次奏请迁都的时候,便是动真格了,由不得晋室拒绝。
实际上,桓温、桓熙父子都需要感谢石虎。
如果不是石虎滥用民力,先是征发后赵雍、洛、秦、并四州的十六万民夫,营建长安未央宫,而后又征发二十六万民夫营建洛阳宫室,否则,哪能让桓家父子坐享其成。
洛阳虽然历经战乱,但不管是一度占据洛阳的张遇、周成,还是曾经掠夺此地的桓熙、苻健,他们都没有对宫室进行大规模的破坏。
桓豁正色道:
“弟静候兄长佳音。”
桓温离开了洛阳,他几乎是与桓熙同一时间班师。
桓豁此前还在催促桓温快些走,可是在送走兄长后,又在独自黯然神伤。
与此同时,年幼的阿满也是心情沉重。
谢玄已经回到了关中,他遵奉桓熙的命令,带着阿满将阵亡将士的遗体送回各家。
好在如今天寒地冻,不用担心尸体腐坏问题。
阿满记得,父亲曾经带着自己体察民间疾苦,但相较于这些时日目睹的生死别离,属实算不得什么。
一张张悲痛欲绝的脸庞,一声声凄厉悲惨的恸哭,让阿满已经有好些日子食不知味,夜不能寐。
当最后一位阵亡将士被他们甥舅二人送回了家,阿满并没有就此感觉到解脱。
回长安的马车上,阿满闷闷不乐,他问谢玄:
“舅父,他们的死,值得吗?”
谢玄闻言,疑惑地看向阿满:
“为何这般说?”
阿满解释道:
“父亲一直告诉我,一个人的性命是珍贵的,叮嘱我要爱惜自己的身体。
“可是一场战斗,就得死这么多人,让这么多的家庭支离破碎。
“父亲虽然会替他们发放抚恤,但是父母失去了儿子,妻子失去了丈夫,儿女失去了父亲,这些人或许一生都会沉浸在悲痛之中,这真的值得吗?”
谢玄很是诧异,他不知道阿满为什么会生出这样的想法。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么,至于普通人的生死别离,他们失去亲人的悲痛,哪是帝王将相需要考虑的问题。
只能说,阿满终究是受了他父亲桓熙的影响,看待事物的角度,不怎么像这个时代的权贵子弟,他的眼睛,看得见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谢玄沉吟片刻,回答道:
“自然是值得的,遭逢乱世,身不由己。
“他们想要给后嗣挣取富贵,就得在战场上以命相搏。
“而且,梁公想要终结战乱,重新开创一个太平盛世,就要有千千万万这样的人为此奋不顾身。”
说着,谢玄感慨道:
“创业艰难,守业不易,阿满,不要辜负了他们的牺牲。”
阿满此时只觉得身负千钧重担,他明白了父亲为何非让自己跟着舅父一起慰问阵亡将士的家属。
只有知道了桓熙挣来这份家业背后的鲜血淋漓,其中承载了多少家庭的苦难,才会懂得去珍惜前人的努力。
“舅父,我知道了。”
阿满认真道。
他不会畏惧自己将要承担的责任,并且乐于承担这份责任。
马车缓缓行驶在官道上,距离长安已经不远了。
此时的长安城里,四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
今天倒不是什么节日,而是在庆祝前线大捷。
未央宫,椒房殿。
自从天气转寒之后,谢道韫就从避暑的清凉殿搬回了椒房殿。
因为谢玄已经提前通报了行程,知晓他们甥舅二人今日就将回到长安,不仅洛娘、幼娘学得心不在焉,就连谢道韫也时常走神。
至于香孩儿,一如既往的三心二意。
“母亲!我回来了!”
人还没见着踪影,阿满的声音就已经飘进了屋里。
谢道韫还没有反应呢,洛娘就已经扔下了手中的笔,飞快地跑了出去。
“阿兄!”
殿门外,洛娘兴奋地跳着,笑着。
等谢道韫出门时,兄妹二人已经开心的抱在了一起。
阿满从懂事以来,心思就很重,毕竟生在这样的家庭,作为嫡长子,可不能是个傻白甜。
只有面对洛娘时,阿满才会放下所有的防备。
哪怕是在桓熙、谢道韫的面前,阿满也会带着一些谨慎,唯恐自己的言行招来父母的厌恶。
看到母亲出门,阿满放开了洛娘,恭恭敬敬的行礼道:
“孩儿拜见母亲。”
阿满出门这一趟,再回来时,憔悴了许多,看得谢道韫实在心疼。
但她毕竟不是见识短浅的妇人,知道桓熙此举的用意。
谢道韫将阿满扶起,抚摸着儿子的小脑袋,笑道:
“瞧你如今这副模样,想必此行大有收获。”
阿满点头道:
“孩儿感受颇深,今后必定要更用心的向三位先生学习如何治国,这样才算不辜负了父亲的殷切厚望。”
谢道韫大感欣慰,阿满果真没有白跑这一趟。
“只恨你父亲还没有回来,如果他能听到你的这番感悟,必定满心欢喜。”
谢道韫带着些许遗憾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