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281节

  就是因为不懂军事的苟太后在后方催促,才逼得他不得不寻找战机,最终兵败被擒。

  苟太后当然也知道自己的罪过,在消息传回晋阳时,苟太后因为自责,整日以泪洗面,食不下咽。

  还是苻坚亲奉饭食,她才能吃上几口。

  如今桓熙已经在河东郡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苟太后不愿苻坚冒险救援,故而前来劝阻。

  苻坚连声宽慰,声称自己会谨慎考虑,直到薛赞入宫,与苻坚密议,苻坚终于置众人的劝阻于不顾,坚持南下救援吕婆楼。

  气得苟太后指着薛赞怒骂,喝斥他居然怂恿君王犯险。

  如果不是苻坚的保护,只怕薛赞性命不保。

  当然,苻坚南下救援,自然不可能是只带跟随他退回虞国的四万步骑。

  翌日,早已奉命在晋阳集结的十万将士,浩浩荡荡的跟随苻坚南下。

第356章 北上迎击

  ‘苻坚要来了?’

  桓熙摸着下巴,暗自沉思。

  前线的攻防战早已经打响,桓熙并没有亲临前线督战,他清楚,攻克安邑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因此躲在了后方,担心被流矢所伤。

  前些时日,降卒们在安邑城外的现身说法,极大的瓦解了守军的意志,也免除了他们投降的后顾之忧,等到陷入绝境的时候,他们肯定不会选择负隅顽抗。

  此时正在前线指挥部队攻城的是朱序,三万河西鲜卑奉命下马,作为步兵轮流攻城。

  虽然这群鲜卑人没有什么攻城的经验,但桓熙催得不紧,前期主要是消耗守军的箭矢,大家顶着盾牌冲上去意思意思就行,不是真的要他们蚁附攻城。

  果不其然,攻城的鲜卑士兵还没有靠近城墙,就被守军的箭雨给逼退回来。

  打退梁军的进攻,吕婆楼实在高兴不起来,桓熙打的什么主意,吕婆楼其实也清楚,骑兵就在外边虎视眈眈,根本就没有出城回收箭矢的机会。

  等城中的箭矢射光了,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远程打击力量,这城池如何能够守得住。

  但吕婆楼并不知道,桓熙在得知苻坚南下的消息之后,其实已经没有了强攻安邑的想法。

  与其在攻坚战中打得精疲力竭,不如以逸待劳,吃掉苻坚的援军,安邑不攻自破。

  即使吕婆楼一心要给苻氏当忠臣,不肯投降,也会有人割了他的脑袋,送给桓熙作为见面礼。

  当然,像今天这样消耗守军箭矢的行为,桓熙会继续坚持下去,他也担心苻坚临时变更主意,或者说,一路上走得慢悠悠的在那拖时间。

  如果苻坚许久不来,桓熙在耗光了守军的箭矢之后,自当一鼓作气,拿下安邑,尽早结束这场战争。

  与此同时,慕容恪在退出河东时,强占了轵关陉中的所有关隘。

  当初燕军前来增援,为了保障自己的退路,慕容恪要求虞军撤离轵关陉,交由燕军驻守,如今强占关隘,自是不费吹灰之力。

  对此,苻坚默许了慕容恪的行为,。

  一方面,苻坚不愿意与慕容恪为了此事翻脸。

  另一方面,虽然不愿意承认,但苻坚清楚河东郡即将全境沦陷,燕军占据轵关陉,便掌握了一条能够威胁桓熙的通道。

  说到底,抵抗桓熙,还得指望燕国的帮助,单靠虞国自己,很难能有胜算。

  深夜,一名使者躲过了梁军哨骑的巡察,摸黑悄悄接近了安邑城。

  使者正是苻坚所派遣,他为吕婆楼带来了两个消息,其一,便是苻坚亲率十万步骑南下救援。

  至于其二

  吕婆楼诧异地看向使者,难掩惊讶道:

  “天王真是这般说的?”

  不是他不信任使者,而是这个消息实在出人意料。

  当然了,苻坚能让此人担任使者,说明他满足两点,一是值得信任,二是与吕婆楼相熟。

  使者确认道:

  “千真万确,还请广平(吕婆楼字)依令行事。”

  吕婆楼闻言,颔首道:

  “我知道了。”

  使者并没有再冒险出城,免得时运不济被梁军俘虏。

  吕婆楼让心腹将他带去安置,自己则带着不舍,打量起了这间府邸的一砖一瓦。

  他低声自语道:

  “自高祖景明帝(苻坚)占据并州以来,我就奉命镇守南境,时光匆匆,一晃就这么多年了。”

  与此同时,城外五里,桓熙也在帅帐内召开军议。

  “可靠消息,苻坚率军南下,足有十万步骑。”

  桓熙与将佐们通报这则消息。

  不少人皱起了眉头,倒不是害怕苻坚南下,而是以为慕容恪退走以后,只需攻下安邑,便可结束这场战事。

  虞国目前掌握的闻喜、东垣二县得知安邑失陷,必然望风而降。

  尤其是闻喜县,在慕容恪退走之后,如果不是因为苻坚有可能会南下增援,定会经过闻喜,只怕闻喜裴氏早就献上了城池。

  如今苻坚南下,等同于是节外生枝,使得战事再生波折。

  权翼最先问道:

  “梁公可是要围点打援?”

  众将纷纷附议,大家都明白,只要击败了苻坚的援兵,安邑守军就会开门请降。

  相较于攻城战,他们更愿意在野外会战。

  桓熙当然也是如此想法,如果不是必要,他真的不愿意强攻城池,尤其是一座有着五六万守军的城池。

  苻坚南下救援,肯定会想方设法告知城中守军,桓熙不知道这个消息对于守军的士气能有多大的提振。

  但是,只要苻坚的援兵被击退,守军的希望破灭,今日提振的士气,便将在不久后迎来反噬。

  “不错,我正有此意。”

  桓熙点头道。

  随即,他向众人提出了自己的计划。

  “我欲留下一军,监视安邑守军,而后亲率精锐北上,收取闻喜,迎击苻坚。

  “闻喜裴氏与我早有联系,夺取闻喜,易如反掌。”

  桓熙之所以选择北上迎击苻坚,是担心自己在与苻坚作战时,安邑守军从身后杀出,让自己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

  因此,决定将与苻坚一战的战场选在闻喜,远离安邑,并且留下一支部队监视城中守军。

  而闻喜目前被虞国所掌控,属于是敌境,桓熙率军前去伏击,很难不走漏消息。

  如果选在安邑设伏,苻坚虽然年轻,但也不是愣头青,更不会有人催促他急行军,给到桓熙伏击的机会。

  众将闻言,无不称善。

  桓熙在深思熟虑后,决定以朱序统率二万河西鲜卑,移营于安邑城北,监视守军。

  由于李威伏击粮队失败,二万骑兵遭遇毁灭性的打击,安邑城内如今以步卒居多,侥幸逃回来的数千骑兵,如惊弓之鸟,短时间内难以发挥作用。

  在桓熙看来,朱序带着二万河西鲜卑,在得到了弓矢的补充后,足以防备守军北上。

  至于桓熙自己,则率领剩余的一万河西鲜卑,以及其他部队,一并北上。

  而那些降卒,早已由沈劲押走,他们已经发挥了作用,继续带在身边,还得分人看守,只能是桓熙的累赘。

第357章 尘埃落定

  苻坚南下,桓熙北上,闻喜县似乎将要成为双方的战场,这对于居住在这里的平民百姓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哪怕桓熙与苻坚都是爱惜百姓的人,不存在放纵士兵抢掠的可能,可一旦分出胜负,谁还能约束得了溃兵。

  那些溃兵没有粮食,只有甲仗,要想活着回去,便只能去抢掠百姓。

  对于闻喜的士族来说,同样不是一个好消息,这意味着他们无法继续观望,必须尽快做出抉择。

  究竟是要继续拥护虞国的统治,还是迎奉桓熙入主城池。

  闻喜裴氏,无疑是温县士族的领袖,甚至在整个天下,都享有很高的声望。

  当然,这都是老黄历了。

  他们没有抓住衣冠南渡的机遇,曾经与闻喜裴氏齐名的琅琊王氏,选择追随琅琊王司马睿,辅佐他再造晋室。

  而闻喜裴氏则一分为三,其中一部,在西晋末年选择西迁,投奔凉州军阀张轨,因迁居西凉,故而号称西眷裴。

  西眷裴的子弟此后仕于前凉,在桓熙吞并凉州以后,西眷裴则归顺于桓熙。

  又一部,称为东眷裴,始祖为东汉末年时,尚书令裴茂之子裴辑,因其迁居河北,位于并州以东,故称东眷裴,同样也是定著五房之一。

  西眷裴仕于梁国,而东眷裴因为慕容氏占据河北,自然也在燕国为官。

  最后一部,便是留在闻喜县的裴氏子弟,此前一直当虞国的官。

  这也是士族在乱世中的生存之道,北方三大势力,梁、燕、虞,闻喜裴氏各有子弟,无论谁赢,他们都能屹立不倒。

  只不过,当桓熙北上,准备在闻喜迎击苻坚之后,居住在闻喜的裴氏子弟已经没有了骑墙观望的机会。

  随着,桓熙的军队逼近闻喜,裴家的门槛都要被那些进进出出的小士族给踩烂了。

  这些人倒也不是唯闻喜裴氏马首是瞻,只是枪打出头鸟,闻喜裴氏不表态,谁也不敢先露头。

  毕竟选了桓熙,得罪苻坚,选了苻坚,又得罪桓熙。

  神仙打架,凡人遭殃,他们谁都惹不起。

  当然,就算是闻喜裴氏,也惹不起桓熙或者苻坚,只是他们没有不作选择的权力,也没有首鼠两端的可能。

  坞堡内,诸裴齐聚,这是一个关乎宗族兴衰,或者说,与他们性命攸关的决定。

  但是众人还在那争论不休。

  按理说,相较虞国,梁国的国力更盛,而且桓熙新胜,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闻喜裴氏不说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至少也不应该爆发这么激烈的争吵。

  可三裴之中,留在河东的这一支既然生活在苻坚的治下,自然有许多杰出子弟在虞国为官,有人担心因为降梁,会连累那些在晋阳为官的族人。

  裴一言不发,自顾自地品着茶。

  他虽然也出自闻喜裴氏,却是西眷裴的子弟,与在场众人,都只能算是远亲。

  之所以出现在裴家的坞堡,自然是遵奉桓熙之命,前来探明这些裴姓人的心意。

  桓熙进攻河东的时候,生活在闻喜县的那一支,其实已经在暗中派了子弟在桓熙麾下效力,但对于桓熙来说,他还是更信任裴。

  毕竟西眷裴可是生活在他的治下。

  裴一盏茶已经喝得见底,众人的争吵还是没有停息,裴皱起了眉头,他将茶盏重重砸在地上,砰地一声,屋内瞬间安静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裴的身上。

首节上一节281/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