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263节

  但是桓熙的去留关系到前线将士的士气,所以他只能选择自己留下来。

  就在杨安激励将士的同时,燕国大将鲜于亮已经整理好了队型。

  鲜于亮瞥了一眼不远处的姚苌以及姚苌麾下的羌族精骑,却又很快收回了目光。

  慕容恪有自己的考量,不可能借桓熙之手有意的去削弱羌人,鲜于亮能够理解他的苦衷。

  悠远绵长的号角声被吹响,只是发动进攻的信号。

  鲜于亮大喝道:

  “离京之前,陛下有诺于三军,能得桓熙首级者,异姓亦可封王,今日太原王重申此事,谁能斩下桓熙首级,必将为其请功!”

  燕军将士齐声高呼:

  “杀桓熙!觅王爵!杀桓熙!觅王爵!”

  仰攻一支骑兵,需要极大的勇气,而燕军勇气的来源,便是慕容在军队离开蓟县前的承诺。

  慕容太在意桓熙了,他是慕容恪统一天下的最主要障碍。

  如果真的能够在这一战中除去桓熙,甚至生擒桓熙,慕容又岂会吝啬一个王爵,让他划土实封,只怕慕容都会乐意。

  燕军叫嚷着要杀桓熙,声势震天,听得高地上的桓熙不由眼角抽搐。

  这无疑是触犯了桓熙的逆鳞,他这人最是惜命。

  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桓熙随即喝道:

  “即刻传令将士,能得慕容恪首级者,我必上奏朝廷,赏郡公,实封三千户!”

  桓熙自己都只是一个国公,自然开不出王爵的赏格。

  不过,郡公的爵位与实封三千户的诱惑,还是让麾下的将士为之眼红。

  虽然这份赏格需要在战后由晋室批准,但是有桓熙背书,将士们也都清楚,必然能够落到实处。

  毕竟如今的晋室,危如累卵,在楚国陈兵朱雀门,太后、天子被迫出宫接见桓家父子之后,所有人都能看到晋室的虚弱,他们根本反抗不了桓家。

  坡下的燕军率先发动了攻势,由鲜于亮亲率万骑出阵,远远望着,好似黑压压的蚁群朝着高地涌来。

  这条坡道总计也才三十余步,杨安自然不可能等敌军冲到了眼前在发起冲锋,这样的话,即使居高临下,也不一定能提起速度。

  杨安见状,看了一眼桓熙所在的方向,随即高举马槊,大声喊道:

  “报国杀敌,岂能苟且!众将士!随我杀!”

  随即跃马而出。

  “杀!杀!杀!”

  梁军骑卒随他冲锋,大声喊杀,为自己壮胆。

第332章 初次交锋

  杨安带着五千骑卒,居高临下的发起了冲锋。

  当然,说是冲锋,实则杨安小心的控制了速度,不敢全速冲刺。

  坡道地形本就不适合骑兵作战,不仅仰攻的燕军提不起速度,向下冲锋的梁军也不可能放开缰绳。

  哪怕是一个人,靠着双腿在下坡路段奔跑,他也很难刹得住脚,更别提高速奔跑中的战马。

  一旦速度提了起来,骑兵便完全失去了对坐骑的控制。

  这样的行为,属于是玉碎冲锋,完全抱着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想法去的。

  到时候,将不是刀枪之间的较量,而是血肉之间的碰撞。

  河套战场上,两千名百保鲜卑在蒙上马眼之后,敢于赌上性命的发起自杀性冲击,是因为苻黄眉的虞军还有闪躲的空间。

  而如今的这条坡道,拢共也才三十余步,就算下方的燕军想要躲避,也没有地方能让他们闪开。

  杨安一马当先,如果全速冲刺,后方的将士还有可能活下来,而他自己则必死无疑,杨安并不怕死,但也不想死得那么憋屈。

  因此,在地形因素的影响下,双方骑兵都不敢,或者都不能全力冲刺,反倒成全了一场骑兵之间的近身肉搏。

  梁军虽然人少,但是居高临下,竟然压制住了人数更多的燕军。

  “杀!”

  杨安手中的马槊一扫,迎面而来的燕军骑士被拍落马下。

  相较于不一定能否穿透对方铠甲的刺、挑、斩,杨安更习惯用力横拍。

  密集的骑兵乱战之中,只要将人拍落下马,无论他穿了多厚的甲,都得让马蹄给踩死。

  果不其然,那名燕军骑士落马之时,也只是发出一声闷哼,可落马之后,被马蹄践踏,凄厉的惨叫声让人听了都感觉心惊肉跳。

  杨安只顾向前突杀,他知道,身边的骑从会保护自己,这样的默契是日积月累中形成的。

  那些杨安身边最亲近的骑从,都是当年仇池国的王宫护卫,在仇池灭亡之后,成为了杨安的亲兵。

  “谁敢挡我!”

  杨安一声暴喝,须发皆张。

  当面的燕军骑卒甚至被震得耳鸣,愣神之际,居然忘了格挡,让杨安的马槊刺穿了脖子。

  如今梁军占据了上风,桓熙因此能够带上从容的神色注视着坡道上的战斗,他得意的对身旁的谢玄说道:

  “当年杨俊、杨宋奴叛乱,杨安单枪匹马杀出一条血路,逃出仇池,彼时,身后有十余骑追逐,他几近力竭,可是见甩不开追兵,便回身连杀三骑,这才吓退了众人。

  “世人皆道,邓遐、邓羌、桓虔、索苞是我麾下最骁勇的将领,殊不知,杨安也是一员不可多得的战将。”

  谢玄年仅十四岁,虽然在跟随桓熙进攻河东的过程中,见识过许多场的战斗,但这般激烈的倒也是头一遭。

  他年纪虽小,胆量却大,此时听桓熙夸耀谢安,也不禁握紧了手中的缰绳,有些跃跃欲试。

  桓熙当然知道他的心思,笑道:

  “你如今尚且年少,不必急于一时,将来必有领军作战的机会。”

  说罢,桓熙也不再分心,认真的注视着坡道上的混战,以及远处慕容恪剩余两万骑卒的动向。

  杨安在周围骑从的配合下,杀得兴起,鲜于亮自然也注意到了他。

  鲜于亮并没有像演义小说中的一般,大喝着向杨安杀去,而是稍稍后退,在亲卫的保护之下取出了骑弓,张弓搭箭,屏气凝神,箭锋指向杨安。

  嗖的一声,箭矢离弦,直奔杨安而去,杨安专注杀敌,而鲜于亮身处人群之中,杨安身边的骑从也没有注意到这支杀意毕露的箭矢。

  但是杨安命不该绝,他对面的燕军也在用长枪刺向他,杨安侧身闪避,不仅躲过了迎面的长枪,也让鲜于亮的暗箭没有命中自己的要害,而是扎在了他的左臂之上。

  杨安作为梁军大将,所穿的甲胄是使用灌钢法千锤百炼而来,虽然坚固程度远胜普通将士,但他习惯冲锋陷阵,因此所穿戴的并非是用来防备箭矢的锁子甲。

  而鲜于亮高大魁梧,用的也是强弓,这一箭居然穿透铠甲的防御,伤到了杨安的左臂。

  杨安强忍左臂传来的剧痛,却没有吱声。

  此时骑从们见他负伤,纷纷上前将他围住,不让此前一枪落空的燕军再有刺向杨安的机会。

  杨安转头看向箭矢射来的方向,鲜于亮正带着毫不掩饰的遗憾将骑弓收起。

  一击不中,他很难再有机会将杨安射死。

  远处一直注意杨安的桓熙此时也看到了这一幕:

  “可恶,胆敢暗箭伤人!”

  当然,战场上并没有规定不能放冷箭。

  他之所以先前没有下令放箭,是因为梁军与燕军已经混战在了一起,这种情况再让将士们齐射,必然会造成误伤。

  将士们不怕面前的敌人,就怕死在身后自己人射来的箭矢之下,这种情况最伤士气。

  可是目睹爱将受伤,桓熙气愤不已,他指着人群中的鲜于亮,大声问道:

  “谁能为我射杀此獠!”

  桓熙一声喝问,当即就有几名自认为射术出众的将领站了出来,其中就包括了以擅射而闻名的索苞。

  然而,鲜于亮见一击不中,担心同样遭受暗箭,已经彻底隐入了燕军之中,不敢轻易冒头。

  想要在一万五千骑兵的混战之中找到一个人,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索苞也只是连发数箭,射杀了几名距离较近的燕军而已。

  一旦距离远了,就算是索苞也不能保证能够必中目标。

  好在杨安并没有大碍,他顾不得退回去处置伤口,驱马向前,挺槊与燕军再战。

  分明已经负伤,却是越战越勇。

  他毕竟是能够单枪匹马从仇池城的死人堆里冲杀出来的人物。

  唯独桓熙清楚,杨安在与死亡擦肩而过,又中了箭伤之后,此刻他的肾上腺素飙升,只怕是已经忘记了疼痛。

  坡道上的厮杀依旧激烈,但梁军毕竟是居高临下,燕军虽然人数更多,可鲜于亮的一万骑卒无法完全在坡道上展开,短时间内难以发挥人数上的优势。

  因此,燕军自然是落入了下风。

第333章 旗鼓相当

  燕军的局势看似不妙,但慕容恪稳坐钓鱼台,并没有任何的急躁。

  他的底气来自于麾下势众,并且,后方的援兵够能先于敌方抵达。

  桓熙目前被他拖在了眼前的土丘上,慕容恪虽然不敢分兵围住这座土丘,但桓熙同样也无法轻易后撤,否则必将引发一场燕军对梁军的追逐战。

  鲜于亮并非草包,他本是后赵将领,在密云山之战中被慕容恪生擒,深得前燕文明帝慕容的喜爱,在降服高句丽的战争中立下功劳。

  又在慕容进攻幽州蓟县时,先登夺城,无疑也是一名勇将。

  可勇将不等于是莽将,杨安在人群中杀得血肉横飞,有如猛虎下山,鲜于亮自觉不是他的对手,因而暗箭伤人。

  这种做法虽然不甚光彩,但也不失为明智之举,总好过自不量力的叫嚷着冲上前去,被人一槊斩落马下,不仅丢了自己的性命,还将为燕军招来一场溃败。

  鲜于亮还想找机会再射一箭,可杨安身边的骑从将他保护得很严实,让鲜于亮实在寻不到空隙。

  梁军的攻势越发凌厉,虽然他们人数上处于劣势,但是,这支关陇突骑曾经三次与数倍于自己的后赵军队作战,尽皆获得大胜,他们从不畏惧敌军势众,今天也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胆怯。

  燕军还在苦苦支撑,鲜于亮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暗道:

  ‘凉州大马,横行天下,果真名不虚传,麻秋败得不冤,今日倘若人数相当,即使平地作战,我也当避其锋芒。’

  鲜于亮与麻秋曾是同僚,自然是有交情的。

  对于麻秋的能力,多少有点了解,麻秋虽然打的败仗得有一箩筐,但也绝非庸人,凉州骑兵能够将他十余万后赵军打得毫无招架之力,倒也当得起世人对凉州大马的盛誉。

  所谓凉州大马,并非称赞河西的军马,而是代指装备精良、英勇善战的凉州骑兵。

  而关陇突骑,几乎都是桓熙从前凉将士中挑选出来,这一万骑兵,便是当年前凉以一隅之地,面对后赵的侵略而不屈不饶的底气。

  前方的燕军逐渐不支,鲜于亮倒也没有方寸大乱,虽然地形限制,将士们不能一拥而上,发挥人数上的优势。

  可这份优势毕竟存在,前后方的将士可以交替作战,而桓熙却难以投入援兵,他还得留心慕容恪在其他方向仰攻土丘。

  慕容恪不动,桓熙自然也不能轻举妄动。

  坡道上的厮杀从破晓时分,一直持续到天色大亮,燕军占据人数的优势,而梁军占据地形与装备的优势,一时间,谁也不能将对方彻底驱离。

首节上一节263/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