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214节

  所有事情都已谈妥,只等身处彭城的姚苌拍板同意。

  当天,慕容在邺宫设宴,盛情款待王亮一行人,至于谈判的具体细则,自然是被人快马加鞭的送去了彭城。

  与此同时,身处银川的桓熙也得知了苻健身死的消息。

  天子驾崩,举国服丧,这么大的事情怎么可能瞒得下来。

  河套,银川。

  桓熙看着在场的将佐,面色平淡道:

  “晋阳传来消息,苻健病故,太子苻生即位。”

  众人面面相觑,但要说有多么吃惊,倒也不见得。

  苻健久病卧床,这都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了,只是没有想到桓熙将众人召集,却是要说这件事情。

  邓遐闻言,激动道:

  “梁公,苻健已死,正是出兵虞国的大好时机,末将请为先锋。”

  桓熙在河套地区的兵力并不少,除了百保鲜卑与近卫义从总计一万五千名精锐骑兵之外,还能临时征召数万鲜卑、匈奴弓骑。

  在邓遐看来,苻生年轻,不能服众,当然,心里也难免存了些轻视苻生的想法。

  其余将领闻言,也纷纷请战,说到底,对于武将来说,只有在战场上,才能实现他们的价值,快速积累功勋,谋求更高的官职爵位。

  面对群情激昂的场面,桓熙却摇头道:

  “礼不伐丧,我又怎能在这个时候擅开边衅。”

  别人讲礼,邓遐或许会信,但他跟随桓熙多年,自家主公是个什么脾性,邓遐哪还不了解。

  什么礼不伐丧,不过是推脱之词,桓熙不愿出兵,肯定是有别的原因。

  果不其然,见众人一脸的不信,桓熙解释道:

  “苻健临终之际,为苻生留下八位辅政大臣,苻生刚一登基,就忍不住先杀一人。事

  “我素闻苻生暴怒凶戾,不曾想,只是因为辅政大臣劝阻他不可急于改元,便遭杀害。

  “既然这位虞国新君如此残暴,何不坐等他祸乱国家,将朝政搅得乌烟瘴气,待并州胡汉苦于苻生无道,我再吊民伐罪,岂有不箪食壶浆,以迎梁师乎?”

  说着,桓熙忍不住放声大笑。

  虞国虽然只占据了并州,但实力却不弱,且不提虞国拥有的氐族精兵与河东精锐,同时苻氏还控制了代国。

  至少拓跋部、独孤部、白部这三个大部落是被苻氏完全掌控了。

  哪怕新君即位,桓熙也不能冒然发动进攻,否则必将陷入苦战。

  而在并州以东,还有燕国在旁虎视眈眈。

  桓熙可不想他与苻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只有等到苻生搞得人心尽失,才是桓熙的机会。

  到那时候再出兵,就能轻易赢得当地豪族、六夷的支持,他们也会像久旱望甘霖一般,渴望桓熙出兵,帮助他们推翻苻生的统治。

  自然也就不可能形成鹬蚌相争的局面,非得是燕国提前入场,才有可能保住虞国,注定当不了得利的渔翁。

  将佐们闻言,无不颔首称是。

第257章 重归于好

  桓熙是真的没有把苻生放在心上,哪怕他骁勇善战不下邓遐、邓羌,但这终究只是匹夫之勇罢了。

  可以摧锋陷阵,但是用来治国,实在够呛。

  更何况苻生的性格缺陷没有人比桓熙更清楚,虞国的那几位辅政大臣摊上这么一位皇帝,也算是他们的福气。

  相较于苻生,桓熙明显更为忌惮苻坚。

  这也与苻坚在后世的鼎鼎大名有关,因此,面对虞国的变局,桓熙自然不会什么也不做。

  当与将佐们通过气后,桓熙独自在厢房之中,执笔写下一封书。

  桓熙的字迹娟秀,倘若是外人初见,还以为是他的哪位侧室代笔,实则不然,主要是小桓公临摹太后的书法过于用功所致。

  信是写给王猛的,挑拨离间这种事情,还得交给专业的人去干,作为金刀计的始作俑者,王猛肯定是专业的。

  桓熙并不意外苻坚如今与苻生的良好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桓熙与苻坚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譬如:能演、爱演。

  苻坚无疑是个影帝,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苻法之死。

  苻法是苻雄的庶长子,苻坚的长兄,原时空中,他帮助苻坚发动政变,同时也是苻坚皇位的最大威胁。

  所以,苻法死了。

  被苻坚的母亲苟太后赐死。

  史载,苻法临刑前,与苻坚诀别,苻坚伤心欲绝,为之呕血。

  可是兄弟感情真要这般深厚,苻坚铁了心想要保住苻法,苟太后哪有能力将他赐死。

  一个通过发动政变,踩着苻生尸体上位的皇帝,哪会这般任由妇人摆弄而无法反抗。

  毕竟就连吕后想要杀死刘如意,都得趁着汉惠帝出宫的空当才能够下手。

  是苟太后的威严甚于吕后,还是苻坚比汉惠帝更加软弱。

  以苻坚的演技,桓熙一点也不奇怪他能够获得苻生的信任,原时空中,若不是得到了苻生的信任,苻坚哪能活到政变的时候,又哪里有能力可以发动政变。

  而桓熙如今所要做的,就是要让王猛想些法子,看看能否借苻生之手除掉苻坚。

  当桓熙的信使离开银川的时候,姚苌也得知了慕容为他开出的丰厚条件。

  徐州,彭城。

  姚苌召集一众兄弟共同议事,因而,大堂内挤满了人。

  这也正常,毕竟姚弋仲太能生了。

  屋里乱哄哄的,人声鼎沸,显然,姚苌已经将燕国给出的条件告知了众人。

  姚益生的脸色很难看,或者说,自从姚苌隐瞒姚襄的死讯,突然来到徐州,夺了他的兵权以后,面对这个二十四弟,姚益生就没有过好脸色。

  在一片嘈杂声中,姚益生冷冷道:

  “哼!恭喜你,称心如意了。”

  声音不大,但屋内众人瞬间安静下来。

  姚苌露出苦笑,他当然知道这位兄长心存不满,认为是自己不信任他。

  可这种事情,肯定要秉持着一份小心谨慎。

  姚苌起身,当着众多兄弟的面,再次致歉道:

  “当日之事,是苌受人挑拨,以致冒犯了兄长,还请兄长恕罪。”

  这自然不是姚苌第一次为了抢夺兵权,而向姚益生道歉,一众兄弟也跟着打圆场,姚益生只是哼了一声,撇过头去,可见,姚苌当众赔礼道歉,还是不能够让他消气。

  姚苌此时也顾不得他了,问向其余众人道:

  “诸位阿兄、阿弟,如今燕主准许姚氏继续统率羌族部众,又以青州刺史相赠。

  “苌感其诚意,愿举徐、兖二州归附燕国,诸位以为,此事可行否?”

  当初王亮与姚苌分析投奔各方势力的利弊,姚苌早已转述给众人,所有人都知道,投降燕国才是最好的归宿,如今慕容开出这么诱人的条件,自然不会有人反对。

  这其中,就包括了对姚苌不满的姚益生。

  姚益生与姚苌之间,只是私人恩怨,这件事情关系到姚氏的生死存亡,他又怎么会胡搅蛮缠。

  三十多号人七嘴八舌的表示支持,至于姚氏背叛东晋,投降燕国,当初被姚襄送往江东为质的五个兄弟的生死,则没有人再去提及。

  姚苌见没有人反对,心中为之暗喜,他又道:

  “燕主命我领羌族精骑北上,与燕军一起讨伐段龛。

  “我不在徐州,需有一人执掌汉军,镇守彭城。”

  说着,姚苌捧起桌案上的兵符,起身来到姚益生面前,在姚益生惊愕的目光中,姚苌郑重的把兵符交到了姚益生的手上,正色道:

  “没能信任兄长,这是苌的过失,我既然认错,自当改错,姚氏若想在乱世之中站稳脚跟,非得我们兄弟同心不可。

  “还望兄长不要辜负我的信任。”

  姚益生看着手中物归原主的兵符,眼眶微微湿润。

  他其实并没有想过要与姚苌争夺家主之位,就如同当初他也不曾与姚襄争夺一般,姚益生的年纪比姚襄都要大了几岁。

  此前,那些从战场上逃回来的将领,都证实姚襄确实将家业托付给了姚苌,这些人都是姚襄的心腹,做不得假。

  毕竟姚襄对姚苌的青睐与器重,在兄弟之间并不算秘密。

  就连姚襄的妻儿都没有出面争夺,姚益生又怎会对家主之位念念不忘。

  他在意的不是失去这枚兵符,而是兄弟之间不能够相互信任。

  如今姚苌把汉军的兵符交还给姚益生,才是真正代表着他们兄弟之间重归于好。

  姚益生抬起头,认真道:

  “景茂,有我在彭城,必保徐州不失!”

  姚苌颔首笑道:

  “有劳兄长。”

  淮南,寿春。

  荀羡愁眉不展,他离开兖州前,曾留下许多的细作,相信姚襄在离开淮南之前,也有同样的举动。

  因此,姚苌派遣王亮出使燕国一事,早就被荀羡所知晓。

  当然,根据从淮北传回来的情报,王亮此行,是要与燕国和谈,同时讨要回姚襄的尸首。

  但荀羡很难相信这种说法,慕容都已经亲自领兵南下,进驻到了邺城,怎么可能轻易答应与姚氏和谈。

  只不过一时半会,荀羡还真想不到姚苌可能会投降燕国,毕竟那可是杀兄之仇。

第258章 选定皇后

  建康,台城。

  褚太后慵懒的坐在寝宫中,手上翻动着一本名册,上边都是与小皇帝司马聃年龄相仿的士族少女。

  名册对她们的描述并不详细,当然,天子立后、选妃,主要看的还是家世。

  小皇帝司马聃如今都十三岁了,最早等到明年就能亲政,褚太后身为母亲,当然要尽早替他定下皇后的人选。

  其实,褚太后心目中最合适的皇后,应该是出自桓家,无论是桓温之女,还是桓熙之女,都是能够拉近她们与桓家父子关系的一门亲事。

  只不过桓温之女如今都已陆续许了人家,而桓熙的庶长女洛娘,年纪又实在太小。

  虽然桓熙与司马聃是表兄弟,但对于联姻来说,辈分从来不是问题,桓济不就迎娶了自己的堂姨司马道福。

  只是以洛娘的年纪,还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能完婚。

首节上一节214/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