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155节

  前燕号称二十万大军,这当然是唬人的,就像桓温自己分明只带了五万步骑,不也是号称十万大军么。

  但慕容能够喊出这么大的数字,出动的兵力就绝对不会少,至少是在桓温之上。

  而周成显然不会有那么大的价值,让燕国为他不惜血本。

  同时,以目前的情况来说,洛阳对于慕容也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洛阳被桓温、桓熙、苻健三方势力环绕,燕国真要占据洛阳,哪怕苻健顾全大局,不会南下。

  可面对桓温、桓熙父子的夹击,还不知道需要花费多少精力去经营防线。

  况且,燕国的基本盘在河北,而非河南,洛阳对于慕容来说,同样属于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因此,燕国出动这么多的兵力,只可能是冲着桓温来的。

  想明白了这一点,桓温的犹豫便也能够理解了。

  就在桓温迟疑是否要继续北伐的时候,关中有六百里急报传来。

  桓温看着关中送来的急件,沉默不语。

  帅帐中的将佐们无不紧张地注视着桓温的神情。

  此时,凉州发生叛乱的消息已经传扬开来,都知道桓熙已经领军出征,这封六百里加急的信件,必然是与凉州战局有关。

  而桓温面容平静,不喜不怒,众人根本无法从他的脸色上判断,这封急件,究竟是捷报,还是噩耗。

  片刻后,桓温将急件交给亲随,让他递给将佐们传阅,云淡风轻地说道:

  “没什么大事,不过是小儿辈在凉州破敌,俘虏乞伏鲜卑四万帐,牲畜五十万头罢了。

  “看来,凉州叛乱应该是要平定了。”

  将佐们闻言,纷纷倒吸一口凉气,无不为桓熙取得的战果而惊讶。

  桓熙已经在战报上说明了此战的经过,众人都为他的大胆而折服。

  毕竟乞伏部周边还有其余三部拱卫,一旦桓熙进攻麦田无孤山的消息泄露,让乞伏鲜卑从容调集人马,别说掳掠人畜,能否全身而退还是两说。

  正如桓温所言,在祸首乞伏鲜卑被打残的情况下,凉州的这场叛乱被平定也是迟早的事情。

  就在众人议论着桓熙的这场大胜的时候,桓温也终于下定了决心。

  他站起身来,帅帐中的喧哗声戛然而止,众人屏息以待。

  桓温沉声道:

  “老夫曾经多次上表,请求收复中原,却因为殷浩从中作梗,不被朝廷允许,为此苦等数年。

  “如今殷浩被贬为庶人,老夫再也没有了羁绊,今日出兵五万,征讨周成,可谓朝野瞩目。

  “若是半途而废,必为世人耻笑!”

  “我意已决!”

  说着,桓温拔出配剑,举过头顶,语气激昂道:

  “北伐!北伐!北伐!”

  Q群号:785817300,下午六点给大家发红包。

  今天更新晚了殿,下一章在晚上十点,写到凌晨也会把一万字写完再睡。

第180章 家书难得

  帅帐内,将佐们受到桓温的鼓舞,无不振臂高呼北伐。

  桓氏看似一个整体,但一直以来,都是长安、江陵两套班子并存,互不统属。

  尤其是桓温、桓熙分别建国之后,无疑是将这一情况摆在了明面。

  不仅桓温想要证明自己,楚国的文臣武将,大司马府的僚佐,看着追随桓熙的将佐们建功立业,他们又何尝不希望自己也能迎头赶上。

  毕竟父子二人各治一国的局面不可能长期维持,当桓氏篡位的时候,楚、梁两套班子也终将合二为一。

  到时候,谁上谁下,终究还是要看彼此的功绩,谁也没有资格躺在功劳簿上啃老本。

  只是这些将佐们不知道的是,桓熙早就与桓温讨论过,在立国初期,效仿明朝,设立两京制度的可行性,即在南北两方各设一套中央机构。

  桓温对此颇为认同。

  当然,两京制有其弊端,不可能长期存在。

  对于桓温、桓熙来说,这只不过是统治前期的权宜之计,可能推行两京制,也只不过是安抚追随他们创业的元从而已。

  等元从逐渐凋零,虚设的一套中央机构也不必再补充新人,继续维持下去,自然可以裁撤。

  桓温此时踌躇满志,摆在他面前有两条路线,其一是由鲁山县北上,进入洛阳盆地。

  其二是由鲁山县东出,先攻襄城(今河南襄城县),再取颍川。

  襄城郡属豫州,位于南阳与颍川之间,由后赵荆州刺史乐弘占据。

  此前桓温夺取南阳、义阳等地,乐弘被迫退往襄城,与周成、魏统等人见北方局势混乱,一同归降晋室,作为中原地区的割据军阀而存在。

  桓温犹豫再三,决定先易后难,在讨灭乐弘,夺取襄城郡后,进攻颍川。

  周成虽然占据颍川、河南二郡,但其人口、部众大多都在颍川郡,毕竟真要是经营洛阳,可不是明摆着诱惑桓熙与苻健前来劫掠么。

  如今正值夏秋之交,谷物尚未成熟,桓温如果能够迅速攻克襄城郡,进入颍川郡,周成必将陷入一个难题。

  究竟是坚壁清野,还是坐视桓温驻扎于城外,等待谷物成熟,收取粮食。

  坚壁清野一词说来轻松,但真要是一年没有收成,对于周成这样的小势力,无疑是灾难性的后果。

  至于洛阳,都已经是千里无鸡鸣的现状,城外也没多少粮食可以收取。

  襄城郡,襄城县。

  自从桓温北上,进驻鲁阳以来,乐弘便陷入了寝食难安的焦躁之中。

  前燕会为了不使桓温控制洛阳,而救援周成,可不会深入中原,来救援襄城。

  周成更不可能因为所谓的唇亡齿寒,离开颍川,前来救援过去的同僚。

  对于乐弘来说,一旦桓温东征,他想要保住襄城郡,就只能依靠自己。

  但在南阳、义阳两战后,乐弘的部众早已被桓温打残,否则也不会蜷缩在襄城郡,坐视周成从徐州而来,占据了颍川、河南二郡。

  以一郡之地,数千将士,而抗西藩,乐弘实在没有这样的勇气。

  当得知在鲁阳驻扎许久的楚军终于有所动作,而且还是冲着襄城而来的时候,乐弘在逃与降之间,选择留下其子统率部众,而自己则带着亲兵西行,渡过汝水,往父城县(今河南宝丰县东)迎接楚军。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打不过就加入,这并不丢人。

  当桓温兵临父城城下之时,四面城门敞开着,乐弘肉袒负荆,来到军前请罪:

  “楚公北伐,弘有失远迎,还请楚公见谅。”

  桓温翻身下马,将跪伏在地的乐弘扶起,笑道:

  “你我同殿为臣,桓某只是借道而已,乐公又何必如此。”

  说着,桓温为乐弘解开荆条,又取下披风为乐弘披上,与他携手入城。

  乐弘已经展现了他的诚意,表现出他的顺服,桓温不可能继续对他穷追猛打,否则,中原各路军阀必将拼死抵抗。

  正当桓温由乐弘领路,前去接管襄城之时,桓熙也即将抵达金城郡。

  此前,王猛已经在得到急报之后,征调安定郡的州郡兵北上接应,接管了桓熙在乞伏部、破多兰部所掠得的人畜。

  桓熙得以带了五千枪骑与八千弓骑西出陇关,前往金城郡。

  乞伏司繁虽然还没有正式投降,但他带来的三万骑卒早已被解除了武装,安置榆中城外的一座大营之中,由朱序麾下的州郡兵监管。

  如今欠缺的,只是一个受降仪式罢了。

  永和十年(公元354年)七月初九,桓熙在众人的盼望之中,终于来到了金城郡治,榆中县。

  “臣拜见梁公!”

  “下官拜见梁公!”

  向桓熙称臣的,自然是朱序为首的梁国官员。

  自称下官的,则是以凉州主薄牛夷为首的凉州官员。

  梁国仅有雍、秦、梁三州,凉州不在桓熙的封土之内,因此,在凉州任职的官员,哪怕如牛夷一般,本是秦州陇西郡人,也不能自称为臣。

  桓熙右手虚抬:

  “诸位无需多礼,快快请起。”

  待众人起身,乞伏司繁也在众目睽睽之下牵羊而来。

  “罪人不识天命,妄动干戈,以致生灵涂炭,自觉有罪于天下,有愧于大单于,虽死不敢心生怨恨,还请大单于责罚。”

  乞伏司繁伏地痛哭道。

  当然,桓熙不可能真的杀死乞伏司繁。

  对方能够将功赎罪,为自己搜捕叛党,如今又率众来降,桓熙如果还不能宽赦他,以后谁又敢再向桓熙投降。

  “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桓熙说着,将乞伏司繁扶起,继续道:

  “桓某以为,之所以有这场祸事,终究是乞伏氏不曾沐浴王化,你的家人将在长安定居,你不妨同去,与他们团聚,也能在关中切身体会的感受到大晋的兴盛。”

  乞伏司繁对此早有预料,他叩首谢恩道:

  “大单于宽宏大量,罪人感激不尽!”

  桓熙点点头,连同乞伏吐雷在内,派人将他们叔侄送往长安,为乞伏大寒奔丧。

  乞伏大寒已经死了,哪怕乞伏氏复归正道,为桓熙平息了武威郡的叛乱,但这场叛乱终究是他们引起的。

  桓熙可以宽赦乞伏司繁、乞伏吐雷,他们都是听命于乞伏大寒罢了。

  但乞伏大寒这个祸首必须死。

  在得知乞伏部三万骑卒已经被解除武装之后,桓熙就已经示意乞伏大寒自尽。

  乞伏大寒在与家人告别后,走得倒也安详,并没有遭受太多的痛苦。

  相较于对待乞伏氏只诛祸首的待遇,凉州参与叛乱的豪族可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桓熙因为乞伏氏将功赎罪,主动投降,因此不能赶尽杀绝。

  屠刀既然没有落在乞伏氏的头上,自然得由那些响应叛乱的人来承受,否则如何能够警示世人。

  桓熙冷冷地注视着跪伏在他面前,苦苦求饶的叛党与其家眷,其中,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但桓熙只是看向了宋混,说道:

  “宋混,带上的妻妾儿女,你们可以离开了,往后搬去关中,不要再回凉州了。”

  众人闻言,以为是看到了生的希望。

  宋混还没来得及谢恩,众人就争相恐后的喊冤:

  “梁公,我们也是无辜的!”

  “还请梁公高抬贵手,莫要牵连无辜!”

首节上一节155/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