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第526节

  这一点.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理由。

  真正的理由是,洛阳的“权贵”太多了,而且都是老权贵。

  李世民需要一个新的首都,需要一些全新的“势力”来冲淡这些老旧势力的“浓度”。

  “陈公,您以为如何?”

第477章 南北并立

  陈湛叹了口气说道:“我只是一个老朽罢了,哪里能够明白这些事情是否应当去做呢?”

  他看向在场的众多大臣说道:“陛下与诸多朝臣商议就是了。”

  说着又闭上了眼睛。

  此时的大殿之上唯有两个人能够坐下,其中一位是高居皇位的皇帝陛下李世民,另外一位便是陈氏家主了。

  当陈氏家主坐在这里的时候,其实他的态度就已经表明了,甚至都不需要说出来前面的那些话。

  这意味着什么?

  一些聪明人的瞬间意识到了这其中的问题与差距。

  陈氏家主不需要如此旗帜鲜明的表明态度,那么是谁需要这样旗帜鲜明的表明态度呢?

  陈氏家主的姿态又是做给谁看的呢?

  又是谁.需要陈氏家主做出来这种姿态呢?

  站在下方的宇文化及低着头,一言不发,他虽然没有什么政治智慧,但总是觉着朝堂上的许多臣子当真是比自己还不如。

  这话其实说的没错。

  当一个不需要如此表态的人都如此旗帜鲜明的表态了,那不正说明这是给某些人的警告吗?

  他带着些许怜悯的看了一眼还有些茫然的某些臣子,心中长长的叹了口气,继而又抬起头看向了那位即将成为大唐皇帝陛下的人。

  悄无声息的,李世民与宇文化及对视了一眼,宇文化及迅速低下头。

  他胳膊撞了撞裴矩,小声说道:“幸亏当日有你啊。”

  如此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的存在,他若是真的与其硬碰硬,那他最后的下场

  昌德五年。

  史书中所称为“伪唐”的南唐皇帝下诏,令使者前往洛阳京都,想要让攻打下来洛阳的李世民臣服但却被李世民所斥责。

  甚至于陈氏的人此时也站了出来,为李世民站台,表示着属于他们的不满。

  天下没有如同他们之前所想的那样凝聚在一起,反而再次形成了南北并立的局面。

  在漫天的讨贼檄文以及李世民的态度中,南唐的一部分臣子终于明白了一件事情感情你丫的之前都是装的啊?我他么的还真的以为你和李世民那小子的关系挺好的,马上天下就要统一了,还真以为你们是一家子呢。

  合着不是啊?

  但此时,这艘破破烂烂的南唐大船已经承载了不少人,他们无法在中途从这一艘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彻底破损的船上下来,至少是已经投靠了南唐的这一部分族人无法从这艘破船上下来。

  甚至于他们不仅下不来,还要竭尽全力为这艘破船缝缝补补,若非如此,这艘他们无法下来的船只彻底坠毁了,他们也就只能够一同坠毁了。

  而北唐在某些特定的时间段内,为了和南唐以作区分,而被唤为“北唐”的李世民政权,也正式在昌德五年的末尾建立了。

  北唐的开国之君正是南唐开国之君的次子,而“唐”这个国号则是被这两个人争先抢用。

  也正是因此,所以世人才会以南唐、北唐作为区分二者的称号工具。

  提及“唐”这个国号,后世中倒是有人加以论证,论证到底谁才是正统的大唐而不只是后世,当世之中也有不少人讨论此事。

  一部分认为,李渊乃是货真价实的“唐国公”,他使用“唐”作为国号是无可指摘的,但李世民不同,李世民再怎么说也是李渊的儿子如果他承袭了李渊的国公之位,那么以唐为国号也不是不行。

  但现在这不是承袭唐国公名号的不是他么?

  另外一部分人认为,国号的来源都是有讲究的,要么是以封地、要么是以起兵地,要么便是以爵位之称,可无论是“辽”还是“幽”,亦或者是“天策”都不太适合当做国号。

  而如此一来,若是溯本追源的话,“唐”这个国号李世民是可以用的。

  两派的人左右吵闹不休,但困居在这件事情中央的李世民则是没有什么烦恼的心虚,他只是等待着等待着朝堂上的争吵结束,之后给他一个答案。

  有陈湛坐镇,有陈氏坐镇,这一点争吵不过是些许笑话和放松罢了。

  事实也正是如此。

  昌德五年年末的时候,一群人终于争出来了一个结果,国号依旧是唐。

  这是李世民的胜利。

  次年的元月元日,李世民在众多朝臣的恳求当中,自行称帝,祭告上苍,并且隆重的将宇文化及拉了出来,并且多次表示自己是正统。

  在祭祀典仪之后,大唐皇帝李世民便宣告改元,改元“承统”。

  这个年号很普通,但一众大臣们总感觉这个年号有些奇怪,好似是在嘲讽某些人一样。

  而等到宫中传出来关于这个年号的解释之后,大臣们就更加清楚的明白,这就是在嘲讽嘲讽南边的伪唐皇帝。

  何为“承统”?

  承袭了正统的意思。

  有人承袭了正统,那么必定是有人没有承袭正统。

  让我们猜一猜,那个没有承袭正统的人是谁?

  几乎不必多想了,所有人用脚后跟都能够猜出来那个没有承袭正统的人是谁,也明白皇帝在嘲讽的是谁。

  但.

  随着李世民御极,威严日益,没有几个臣子敢多嘴,而登基之后的李世民也逐渐的显露出来了属于“千古一帝”的霸气。

  他正在逐步成为一个合格的上位者。

  承统元年,三月。

  在大唐建立三个月之后,在国内的许多事情逐渐的开始变得安定,但却又没有那么安定的时候,李世民抛出来了一个被提起过,但又搁置的话题。

  迁都。

  这一次,却没有人反对。

  这一次,也不是商议,而是单纯的通知了。

  朝臣能怎么办呢?

  历来都是这样的,皇帝变得强硬一些,他们这些臣子就软和一些,皇帝变得软和一些,他们这些臣子就会得寸进尺一些。

  皇权与朝臣权力的发展便是这样在拉扯中,慢慢的变化的。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毋庸置疑,皇帝这一次成功了。

  承统元年,秋。

  皇帝下令修建长安城,或者说用“扩建”来形容更好,皇帝要建立一座可以与官渡比肩的雄伟城池甚至皇帝想要建立一个比官渡城还要恢弘的城池。

  洛阳城的发展是不错的。

  但在某一个固定的区域,一座城池的发展上限是固定的。

  就比如分饼子,一个人吃的多了,那么另外一个人一定会吃的少一些。

  同理,一座城池发展的迅速,并且庞大了,那么另外一座城池的发展就一定会受到制约。

  比如洛阳城和官渡城。

  官渡在何地?洛阳又在何地?

  洛阳与官渡城相距不过三百余里,同属于河南省的范围之内,同一个行省之内,同一个辖区之内,即便洛阳城身为京都,又怎么能够比肩建立了近乎千年的雄伟官渡?

  但真的让京都一直被官渡压一头吧,皇帝又十分的不甘心。

  尤其是李世民这种皇帝。

  所以,李世民是一定要迁都的。

  当迁都这件事情成了定局之后,其实迁都的地点也就基本上能够判断出来了。

  首先,这个都城不能距离官渡太近其次这个都城不能够离中原太远。

  这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事情了。

  毕竟官渡城几乎就是整个华夏大地的中央了,想要选择一个又不算很远又不算很近的地方

  而且,目前来说南方又不在李世民的掌控当中,即便是在他的掌控当中他也不会选择南方的城池南方可供选择的地方也不多,要么是南京府要么是临京城。

  前者临海,而又交通发达、经济发达,后者曾经是大虞的国都。

  

  但南京城的临海也是他的弱点,根据陈氏的海域图可知,这世上又不是只有华夏九州一个大地,若是将京都设立在这里,那么日后从海域而来的敌人该如何?

  须知炸药此物这个时候已经出现了!

  他的威力让所有人都有所惊醒。

  而临京城呢?

  临京城距离中原太过遥远,根本无法掌控这里,当年的大虞建国之后,也是迅速迁都。

  选来选去,最后的李世民还是选择了他第一次提出来的那个地方。

  长安。

  临京城

  南唐李渊暂时将国都定在了这个地方,其实他也是没有什么选择,毕竟他已经听闻李世民要筹建舟师了,那么选择一个临近内陆的地方是最好的。

  火药在陆地发挥的力量虽然也很强大,但却比在海上要小很多。

  太极殿

  李渊神色阴沉而又冷漠:“这个逆子,竟然敢如此做!当真是无父无君!”

  已经成为了南唐太子的李建成则是十分温和的劝诫,表现着自己的“和蔼”与大度,他悄无声息的在朝堂上、在众多大臣面前给李世民上眼药。

  “父皇,二郎此时的势力庞大,或许是麾下有人怂恿,才做出了这等无父无君的事情。”

  “也或许是因为.”

  李建成叹了口气,声音中带着无奈的平静:“也或许是因为孩儿吧,二郎一向心气高,让他做秦王,让儿臣做太子,他定然是不服气的。”

  “儿臣自请废太子,立二郎为太子。”

  他仰起头,眼睛中满满的都是坚定。

  “不过是太子之位罢了,若是能够劝得动二郎不要再动干戈,让天下一统太平,那么儿臣甘愿舍弃这个太子的位置!”

  李建成叩首:“还请父皇成全!”

  “为了这天下大势成全!”

  周围的诸多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都没有说话,他们分不清楚这是太子发自内心的实话还是什么,所以他们能够做的最好事情就是不掺和。

  而“王德”却上前一步,脸上带着怒急的神色:“陛下!一国储君乃是重中之重,为国之纲本啊,怎么能够因为一些人的鬼蜮伎俩就随意更替呢?”

首节上一节526/559下一节尾节目录